分享

不要害怕经验的多元性——谈教学理性与教学经验的联姻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昨晚跟敬重的孙彩文局长谈到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确实被孙局的深厚学识所震动,这也促使我对教学上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做比较深刻的思考。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区别就在于,经验主义是从局部对整体的思考,理性主义是从整体对局部的思考。比如,当我们拥有了一些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这些实践能够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其共同的方法是什么?这共同的方法就是一种经验了。而理性主义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就这位教师的内心首先有一个“上帝”的存在,然后这位教师所做的一切教学实践里都含有这个“上帝”。而这个上帝可能就是一种理论,崇尚这样的上帝论,可能就是一种理性主义了。

这样或许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绵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产生众多的教学经验,但支持我的理论可能只有一条,因为无论如何,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会承认很多理论,但实际上他的缄默理论永远只有一个。

这段时间由于要跟另一位兄长分赴两个远方的城市同上一篇课文——人教版的《少年闰土》,便展开了讨论。兄长与我一样,对教材对鲁迅的《故乡》动了这样的外科手术而感到很困惑。兄长发来了一位年轻老师曾经上过的教案,这份教案感觉上是很精致的,由众多的环节构成:读难读的句子——说说少年闰土其人并讲理由——联系《故乡》谈闰土的变化。但看这样的教案就知道,是一种经验主义在起作用,满足了语文教学的不同要求:读,说,思……,将众多的实践叠加在了一起,我想也是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了,因为这里涉及到了诸多的实践了。

但兄长说,这样的设计似乎零碎了一些,他提出了一个思考:也许我们首先得思考,这篇课文我们要教什么?也就是,整篇课文可能需要围绕一个要教的东西来进行。比如,如果当做小说来教,教什么呢?如果被手术后的《少年闰土》已经类似于散文了,那该教什么呢?

然而,这样的思考算是理性主义了么?我觉得还不能算的。因为教什么依然还是从实践层面来思考的。因为每一篇课文自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且每个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这样的思考,实际上也会导致多元的经验主义。

当然,这样的经验主义确实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格局。他这样教,你那样教,他教这个,你教那个……

但或许这样,语文教学就真的一盘散沙了。

但令我敬佩的是,兄长是一直有他背后的语文观的,那就是教小学”“。我想,这样一来,无论他最终确定教什么,都不会妨碍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了,以为他始终有一个为什么教这个的理性在审查着他。

这样看起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但也是可以相融通的,而且我们的教学必得有这两个主义支撑。比如,一个人先用两条腿走路,然后骑上马走,我们不能说这个人已经失去了双腿,而却可以说换了一种经验,而最终的目的依旧还是那理性主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