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感悟从自我涵泳而来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这段时间对于使用肢体运动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只要上语文课,我必得让孩子动笔,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孩子进行小组合作。看起来,语文学习的效率真的得到了提高。今天听课的老师说我上课的那个班原来不太爱发言的,但今天的发言却很精彩。

我以为,这不仅是因为课堂调动的问题,而是我这个感兴趣的教学实践给了孩子自我涵泳而得语言感悟的时间。

早在清朝时期第二次奏定课程章程就提出,在孩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汉字,拥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之后,就需倡导孩子吟诵涵泳以自读自悟了。

语言的发生永远是产生于个体之中,公共媒介只能提供语言学习的资源,或者帮助个体自我生产语言的动力。

这里的公共媒介包括文本中的语言,包括那些发言踊跃、敢于表现自己的孩子的语言、以及教师的语言等等。

语言自然是从个体内部自我产生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或许真的需要给孩子自我学习的时间,让孩子独自涵泳,独自触动自己内心的感受,自我省察自己对语言的接受并体验语言自我产生的过程。

而语言的学习一定不是语言信息的的单向接受,语言学习真正的发生,是孩子的发音器官的运动,孩子思维的运动以及孩子肢体的运动,比如,课堂上,让孩子作批注,就是一个综合的运动过程,孩子要动用内部发音器官阅读,然后思考,接着还要用手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文本中的语言才能在孩子的身体里留下烙印(自然,主要是那些孩子自己感兴趣的语言。)

关于小组合作,首先是孩子将自己学习的成果进行分享的过程,其次也是相互启迪的过程。然而,最重要的,我倒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场域。这个场域绝不仅仅是孩子相互交流学习语言的言语形成,也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智慧的碰撞而形成。我以为,这期间最大的因素,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综合性的气场,尤其是生命在这个场域里的弥漫,这里有不同的体态语言,有组长或者自己的奋笔疾书,或者有激烈的手势表达,其实,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的整个肢体都是在运动的。当然,这里可能还有认可、有羡慕、有赞成、有反对,甚至有嘲笑,也有嫉妒……而这样的场域,才是真正的人的场域,也是学习语言需要的场域。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在一个个故事中产生的。当小组合作结束后,组长汇报,然而往往会有一两只手继续举起来要补充发言,因为组长没有把他的观点列进去。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关于语言的观点已经裹挟在了一种冲动当中,这自然会强化语言本身在孩子们身上产生的印象。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同点就是,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没有对错之分。而当我们总是采用那种举手发言,师生对答的方式教学语言的话,则其实很多孩子就失去了自我感悟的机会,因为感悟不仅是内化,更需要输出。

是的,语言的感悟和习得,一般是从自我涵泳而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