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路”的思考(二)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路”的思考(二)

今天跟孩子们一起学习《小河与青草》,我告诉孩子,当我们看到一篇没有读过的课文的题目时,可以先想想,这篇课文可能会是什么内容。结果,很多孩子告诉我说,这篇课文他们已经在家里读过了。

于是我又接着说:如果已经读过,现在又读了,你要回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然后想想,当时读的时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呢?

孩子又告诉我课文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相互感谢的事情。没有遇到不懂的地方。

于是,我又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要正式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得先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于是孩子们便进入到了练习读课文的阶段。那稚嫩的声音,真的很好听。

孩子们读了两遍,便自动停下来。

我说:“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听,在心里也跟着读。”

很奇怪,今天的小朋友刚练习了一两遍,读的时候,已经很有感情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已经知道强调和表现了。

接着,我们来了一个做游戏读,我指定哪个自然段,被叫起来的孩子就读哪个自然段。也读得很好。

课文读熟了。我进行了一个指点:什么叫“一眼看到底”呢?

一个小女孩这样表述:就是眼睛没有眨的时候就看到水底了。

我说:是啊,这句话说明水有多清澈啊!那么,青草用什么把泥土抱住的呢?

这个也没能难倒他们。

我说,课文读熟了,我们该干嘛了呢?

孩子们说:下面我们该学习生字了呀。

于是我出示了生字词。

我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看谁能做到不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孩子故意夸张地用手挡着眼睛上方,仿佛真的没看到拼音似的。

自然,孩子们也学得很快。

接着我问,这些生字里,我们要看看,哪个字最难写,先学着把难写的字写会。

……

很欣赏也很认同王森然先生的话:课堂上,这是学者们学的时候,而不是我教的时候。语文教学可以也一定可以遵循着学生学的路子进行。

因为只有语言这个东西,孩子从出生之后,就一直处于大量的自学状态,而且,无论是到了上学的时候,还是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大部分依然是通过自学而得。这一点,吕叔湘先生也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啊!”

还有一位老先生曾经这样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孩子养成自动地学的习惯;懂得激发自己语言学习的动机;然后再交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工具。

今天这节课,我试图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告诉他们一篇新课文在眼前,应该如何激发自己学习的动机?

2.一篇课文在眼前,应该如何学?怎样把课文读熟?怎样把学习课后的生字?

3.教师试图尝试解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点今天仿佛没有问题)

4.教师试图教孩子们一些估计他们不知道的知识。

5.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试图发生改变,以告诉孩子们方法为主,以询问孩子们怎么学为主。主要的目的,能够理出一个“学路”给孩子们。

“教学”这个名词自古以来,首先因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被一直被称为“传授”,直到解放初期,由陶行知先生改成了“教学”,然而名称虽然改了,但其“教授”的惯性却还在一直发挥着影响。于是又有了关于《红领巾》教学的大讨论。即使这样,一直到目前为止,教师“好为人师”的心理还在起着作用,虽然有时候直接讲授,是一个直接的、效率最高的方法,但其效益自然还是不如孩子们自动地学好。

语文教学,如何让孩子们懂得一些“学路”,还有长期的路要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