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的非暴力惩罚——教师“提醒”的艺术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一)

**同学,你怎么哭了呀?”语文老师来到这个抽泣的小朋友面前。

“我橡皮忘带了。”孩子停止了哭泣。

“哦,那为什么不跟同桌借呢?”

孩子向同桌伸出了手,同桌也很礼貌地把橡皮借给了他。

“不过,你这样哭泣,老师可不赞成,你还没学会记住带文具,我有些担心你的学习习惯,下次你能做到带全文具吗?”老师显出了跟刚才不一样的严肃。

“能!”这个孩子完全认清了自己所犯的错误。

(二)

“下面请**同学读下一行的词语。”老师温和地邀请。

“准备、时候……”

“请你停下来,你的注意力看起来已经离开学习了,我觉得你应该站一会儿,听别人读一读,然后请你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来。”老师又严肃起来。

孩子低下头规规矩矩站得很好。

我看到,跟着一起听课的老师有的显出了惊讶的神情,仿佛这是一个在课堂上不应该发生的情节。是的,课堂上按理应该温情和睦,充满着包容和友爱,这位老师在这么多听课老师在场的情况下,是不是显得过于“严肃”,甚至居然“体罚”孩子了?

但,同时我也看到,有些老师表示出了认同,从他们的微笑以及点头可以看出,他们应该很清楚课堂上发生了什么。

我想起,前两天检查儿子的作业,发现这次作业他的错别字特别多,看到儿子这样的态度,心里着实不高兴。我向来不太喜欢暴力,但不排除我会严肃甚至严厉,我用眼睛看着儿子,儿子已经感到了错误,他的神情那么惴惴不安。

我对他说:“你看,你这样的态度,需要不需要惩罚一下?”

他当然不说话,因为我这样的话等于没说。

我依然很严肃:“儿子,这样的态度让我对你接下来的学习很担忧,我希望你能理解这样的事情会不知不觉严重起来,请你把今天的作业工工整整再写一遍!”

那个时候已经接近他洗漱睡觉的时间,尽管奶奶在一旁劝说,我依然没有答应。儿子最终工工整整完成了作业。

最后我对他说:“其实我也希望你按时睡觉,但有时候心灵或者身体的痛苦,会让我们成长。”

儿子含着眼泪睡觉去了。

教育一定需要在爱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育拒绝暴力,教育拒绝管束。但,教育应该不能拒绝“惩罚”。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惩罚”就是暴力。孩子的心灵需要安全感才能自由成长,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天性会使他们像小狮子一样走向危险的境地。我们经常看到,当小狮子过于顽皮时,母狮子通常会发出严厉的吼叫。小狮子也感到了害怕,但这并不影响母子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儿子,我的“惩罚”或者“严厉”的吼叫,也使他感到害怕,但是我们很快就一切如故,孩子也仿佛忘记了不久前发生的惩罚。

我以为,我的“惩罚”更多的是语言的“非暴力惩罚”,孩子重新做作业,只是语言非暴力惩罚所发生的命令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性结果,它一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一种痛苦。但,这种痛苦很快就会被进步的喜悦说抹平。正如儿子的作业第二天得了一个“A”,他便满怀喜悦地展示给我看了一样。

然而,老师是不是狮子或者老虎,学生是不是老师的孩子呢?这仿佛是一个问题。但,若是一个老师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适当的通过语言进行“非暴力惩罚”,难道不可以吗?从这节课上,我看到这位老师是如此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她可以随意叫任何一个孩子发言,仿佛知道这个孩子可能回答正确,那个孩子可能在回答上存在问题一样。难道我们会怀疑她会对孩子进行暴力惩罚吗?

语言的“非暴力惩罚”,基于爱,是老师“提醒”孩子的一门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