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暴力沟通》打卡集锦11 | 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领读者:张子书、李光宇、

水莲、余晓慧

第十一章

似风

中国有句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已经响彻了无数了无数朝代,也影响了无数家庭。相信在座诸位中绝大多数小时候都挨过打,我还记得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小学一年级有一次数学作业没有写完,但是由于太困了,就把作业藏在了抽屉里。

第二天和老师说我找不着卷子了,老师很快就识破了我拙劣的谎言,并且当天留校请家长。我至今都记得,回到家以后,我妈从抽屉里找到了那个作业本就要打我,我就往墙上爬,我妈一棍子抡到了我的腰上,从此我就失去了爬墙这项技能。

当然重点在于,我也养成了不说谎话的好习惯。这比说什么大道理感化都要来的深刻,我们现在都提倡使用文明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一味得体罚殴打孩子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但是仅仅是凭借劝导哪?

劝导得好,孩子当时会有愧疚感,伴随这种愧疚感,他也许会避免做出一些家长不愿意他做的事,但是至于能不能一直抗拒住诱惑,就要对比这诱惑和愧疚谁大谁小了。

我们不能否认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你做的选择至少都是在当时你觉得对自己最有利的。无论是采用暴力还是非暴力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书上也点明了非暴力中使用强制力是为了防卫而不是惩罚对方。这与刑法中的防卫行为异曲同工之妙。

好像又扯远了,但是真的是这样,我们要明确,法律不会干预家长在合理范围内对孩子的管教,是基于亲权,但这种强制力是存在限度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国家就有权干涉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而我们的非暴力沟通恰恰也属于道德的范畴。

KyleButler

有时候因为经验和认知的差别,你会看到别人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你吃过亏的地方,你不忍心看他们手上,但碍于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会来不及阻止。

为了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就要用别的力量来增加一条安全隔离区,当目标接触到禁区时,就强行把他推回安全区。


人们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也是,不断毁灭,重构,加强巩固,在变化中要维持平衡,这就不是单靠一种力量所能做到的了。这一章讲的安全隔离区的原则,让人们通过这些原则理解如何做到不带恶意的惩罚。


首先想强调一下惩罚的重要性,比如拿国家对毒品的态度为例子,先用雷霆手段打击来源和接触途径,再用教育从根源来约束,这两个方法缺一不可,非常有必要。


不过惩罚这种有效的手段必然也有代价的。如果惩罚中缺乏双方的理解和感受,那就会直接导致双方忽略惩罚的目的,形成对暴力的成瘾性。被惩罚的一方会产生对暴力的向往,会崇尚暴力,尤其是还在孩童时期,效果更明显。

不过我不认为这全是坏事,只是单纯的信仰暴力,或者信仰非暴力,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觉得能脱离人之本性的一种傲慢,这种傲慢会让自己眼界变窄。深入研究其中一种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但终究只是一种思维模式,局限性很明显。

做人还是不能忘本的,不要忘了人类本来就是动物,本我,自我和超我都是人的一部分,不要因为承认本我而羞愧。

因为人类建立了各种社会制度,发明创造了各种科学和学术,就慢慢觉得自己可以脱离本我而存在了。真是傲慢的想法啊,认识到丑恶也是很重要的,要学会接受它。


现在说说实施惩罚的一方,这种实施者更容易受影响,但是经常会意识不到,因为他们可以接着惩罚的目的,站在各种道德的制高点,把责任推卸给惩罚的目的本身。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这种类似的情况:


实施惩罚的人,开始时会这样想:“哎呀呀,我很善良的,人家也很讨厌暴力啊!但是我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哒!”

然后经常是被惩罚的一方比自己强大时,惩罚者发现没法像以前那样解决问题了,就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你不能怪我啊,你知道每次我惩罚你时,其实我也心痛啊!你知道我多狠我自己吗?我也是没办法,我曾经balabalabla”


恩,也许一开始都是抱着这种美好的目的,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忘掉你最初的目的,变成只是为了用这种手段发泄自己的愤怒,而不再考虑对方是否真的能改正。

我们如果把这种情绪放大,可以想象成新闻里面那些被处死的看似罪大恶极的罪犯,这个时候人们总能是忘掉阶级,国家和信仰,达成共识——处死那个人。即是我们都不认识那个人,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也不想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只想杀之而后快。

这个时候就是惩罚的代价放大的一种现象,是了,脱离了相互理解的感受和需求的原则,剩下的就只有无边的恶意了,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


如果忽视惩罚的目的也很卡帕,其实在校园里面,这种情况最常见。很多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会对方什么,而学生错以为从中学到什么。

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也是幸福的事。因为有时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没有。


惩罚的最大局限性,我认为也它的优点了吧,快速起效,失效必然也是快速的。我大学在外地上的,发现那些最颓废的学生经常是在家时学习优秀,在大学没人约束了,马上打回原形,甚至比那些所谓的坏学生更堕落。


综上所述,我认为惩罚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恶意,并让对方认识到没阻止他的后果,而不是单纯的对惩罚的恐惧感。

藝奇

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1、在与人联系中,有时我们会采取强制措施;


2、我们的行为动机与出发点可能不是暴力的,是出于对双方的爱;


3、但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却可能背离动机,直接决定我们的沟通效果;


4、一旦对方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伤害感受,就会把我们看作是施暴的人;


5、那么对方会很容易下意识地处在对立面,是抗拒甚至报复,很难给我们友善的回应。


5、所以在不得已情况下对他人运用强制力时,必须要非常注重具体细节;


6、细节包括即要是以保护对方为目的,还要事后必须进行非暴力的四要素沟通,以达到非暴力的最好效果。

对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先制止,然后一定要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好好沟通,更有效地践行对人之爱

人在旅途

街边的公园里,鲜花朵朵姹紫嫣红,景色怡人。一个小男孩伸手想要去摘下一朵花,旁边的母亲喝止道“不要摘花,警察来了带走你”,于是小孩的手突然就收回来了。

上面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再现了许多父母的处理方式,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似乎并无不妥。但这样一来在小孩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既然白天有警察管,那么晚上或者没有警察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摘花了呢?”

诚然,这种以威胁为特征的手段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反而是一种“异化”的解决方式。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直接使用威胁或者惩罚的强制性方式来迫使对方服从意愿,这是不可取的,这种代价有其局限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候也掩盖了真正的需求,会适得其反。

上述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孩子,你是不是觉得这些鲜花很漂亮,希望自己能一直享受这种美?可是假如你摘走之后,那别人是不是就看不到这些好看的鲜花了呢?不如这样,它们是常开不衰的,以后妈妈经常带你来公园里赏花吧”。

这样就既满足了孩子喜欢赏花的这一深层需要,同时也没有使用强制手段,从而得到了友善的回应。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带给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有效应用。

十二月

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保护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小孩子要去摸电门,我们会抬高声音说:“不要摸”,然后把他的手拉回来。

他做的事会伤害自己,是因为不成熟,我们大声制止,是要帮助他,但是我们不要评价或惩罚他的行为,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

捣蛋的孩子是因为觉得学校老师的不公,而又没有人出来指出;早恋的孩子,是因为心里话无人去说,想找个亲密的人好好沟通;叛逆的孩子只是把父母的期望当成命令,把精力全部放在的对抗命令上,而不再去思考对自己是否有好处。

可怕的是,这种命令、惩罚、评价的教育方式,所来的糟糕结果,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想起樊登老师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我们拉近距离的时候。

只有用同理心,去了解对方需求,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才能让对方自然产生正向、积极地选择。世间很多事情,都像是蝴蝶效应,今天我们说过每一句的话,慢慢积累,成就了自己和孩子的未来。

张元元

第十一章的主题为“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评价对方及其行为。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双赢,是让我们作为成年人更成熟,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

而体罚、指责、否定,不给好处等惩罚行为,无形中扩大了暴力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

现实中,我们很多行为都是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怕老师批评写作业,怕妈妈念叨穿秋裤,怕老板的眯缝眼加班,慢慢就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我们以暴制暴,也会成为一名施暴者。而本章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下班后有的人喜欢看书提升自己,有的人喜欢追综艺放松自己,这个原因至关重要,能够满足自己也很重要,变被动为主动,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你幸福我幸福,大家都幸福!

沄沄

第11章讲了惩罚,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上,而不评价对方的行为,这是书里反复强调的。之前一直谈到指责是不会让对方有任何积极效果的,反而会引起人的反抗。


那么这一章节进一步的讲惩罚与指责,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都更加的疏远。同时文章里面提到了几种不成熟的表现,第一,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后果。

第二,我们认识不到,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第三,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是有权利去惩罚和伤害他人,他人是罪有应得的。

如果我们通过惩罚或者是体罚,让孩子们能够尊重我们的意愿去做事,那很有可能其实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去被迫做事。

所以说,了解别人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到底对方是主动的,愿意满足我们还是被迫愿意满足我们。

一切的愤怒都是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曾经以后愤怒时,抱怨,批评,哭泣,发火,是让别人改变,以顺应我们的方式,或者消极的不作为,逃避,放弃与他人沟通,认为沟通也无用,这些都是错误的行为模式。

因为正如文章里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我看中每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因为我们相互是彼此依存的,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息息相关的。


想要自己幸福,首先要懂得体会感受他人,并帮助他人达成心愿,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心愿更容易达成。人与人相互依存,是一句多么重要的话!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