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你多少头发,但知你要啥——谈语文老师的修炼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不知你多少头发,但知你要啥——谈语文老师的修炼

朋友卖洁具,有事路过,进去看看,刚好一对貌似农村的中年夫妇在看,看到水槽,中年妇女说:我想要大概这么长、这么宽的!

营业员说:70厘米长,35厘米宽的吗?

中年妇女一脸茫然,还是又说又比划着,说:“就是跟我家橱柜上差不多的。”

营业员也说:我们这里规格比较多……

我插嘴说:我知道大姐的意思,你是说要跟这个规格差不多的,比较适合你家橱柜上挖出的槽眼的吧?我指着一款水槽。

中年妇女笑着连连点头。

接下来对于其他买卖的交谈,大家似乎谈得更有亲近感了。

“校长,为我儿子推荐几本书暑假里读读呗!”

“你觉得你儿子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呢?”

“随便,你儿子读什么书,就推荐什么书吧!”(她儿子跟我儿子一样大)

“我儿子读书很杂,不过我看你儿子很有思想,但在思维方法上可以再前进一步,所以我推荐两本书混搭着读,一本是《万物简史》,一本是《纸牌的秘密》。这两本读完,再尝试读另一本……想起来了,叫《苏菲的世界》!”

下午,到她办公室转悠,她对我说:我看过了,那本《纸牌的秘密》他需要读,也可以读。

我欣慰地笑了,我当然知道,我推荐的,总有一款应该是她的孩子能接受的。

   一次教学《泉城》(苏教版第七册),我们全课采用对他表达的方式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读书,要求孩子选择一段介绍济南某个泉的文字读,然后请听讲的孩子评说,他听出这个读书的孩子打算在哪一个词上面表达怎样的情感,评说后,再请这个读书的孩子对评说进行评说。这个游戏很有意思,孩子们发现,有时候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别人不一定能够理解。而当评价读书的孩子完全理解了那个读书的孩子时,那个孩子便显得异常高兴,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第二个环节,我让孩子们把听课的本班语文老师当游客,向她作导游,然后再请语文老师评价:这个孩子所介绍的,有没有引起她的兴趣……这个需要孩子对自己的语文老师有十分精准的了解……当然,有的孩子介绍得很好,有的孩子则并没能引起语文老师的兴趣。但,这不影响课堂的其乐融融。

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就是我精准地知道孩子们学习本课的语言心理需求——对,就是表达自己。这堂课写得很美,但我能否通过读让别的同学感受到呢?这堂课对于泉水的介绍很有意思和意味,我能否通过我的介绍,也能让游客感到这里的泉水有意思、有意味呢?我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样的心理需求,才使得孩子们乐此不疲。

上述第一个小故事,我正是精准地掌握了那位中年大姐的心理需求——她不需要你一个一个地介绍规格,也不想知道你到底有多少规格的水槽,她就希望通过她的描述,你能精准地判断哪个规格的水槽适合她。你要能“精准”地表达出来。

第二个小故事,同事似乎不太清楚自己的儿子需要读怎样的书,那是因为她只希望孩子能读书,而没有想过儿子可能需要读什么样的书。我在她儿子班级上过课,跟他有过交流,因此,推荐书籍就相对精准一点了。

这两个小故事,当然对我们做语文老师是有启发的。我们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人,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也是人在这个世界的原因。

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孩子学习语言服务的,既然是服务,就要像前两个小故事里讲的一样,能够精准地知道服务对象的语言心理需求。

圣经里曾经说:人的头发有多少,上帝并不知道,但上帝知道你想要什么。孩子也是如此,他们的想法太多了,但作为语文老师,却要能判断,这堂课上、这些个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老师们可能都需要有这样的服务意识吧!虽然,我们这样的努力,可能会一直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