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本书共读课堂三部曲——新奇、感动和领悟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整本书共读课堂三部曲——新奇、感动和领悟

今天听了三节整本书共读课,收获很大,越来越感受到,孩子需要如此宽广的阅读涉猎。因为阅读的宽广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语文的深远。同时,也深深感到,教师在孩子课外阅读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孩子若是要能够高效益地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师的参与真的十分重要,整本书是宽广,而教师的参与则可能使这宽广凝成深远。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推介、推进和总结,今天的课也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以为,一节整本书共读课,需要“新奇、感动和感悟”这三部曲。

孩子之所以喜欢阅读,正如我校孩子说的那样,可以不断地获得新奇感。所以,整本书共读课第一不要做的,便是让孩子充分享受新奇感的愉悦。正如第二节课的老师介绍新美南吉时,先出示了一只版画的狐狸,孩子由这狐狸发生了新奇,从而很快进入到与教师共读故事的环节中。第三节课《绿狼的故事》,则充分利用了封面以及绘本画面的效果,让孩子感到新奇。所谓的新奇,当然首先是,就是开头不落入俗套,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有时候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其实也跟我们总是按既定的套路教学有关。第二,便是,这包括“惊奇”“奇怪”以及各种让血液流动加快、血清素上升的感受。

第二步,则是要引起孩子的感动的。所有优秀的课外书几乎都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引起孩子的感动。然而,要在一节课上引起孩子的感动,其实还是很难做到。这需要语文教师高超的编织能力。但凡是引起感动的课堂,基本上是用了某种反差的手段。所谓反差,比如第一节课的《铁路边的孩子们》,使用了孩子的现场观念与书中引发的观念的对比:住进乡下后,家境一下子贫穷起来,若是你们,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看书中孩子们的表现。第二节课则故事的美好与作者悲苦的短暂人生,引起了孩子们的感动;第三节课则是通过绿狼在前后两张画像中的样子,让孩子们在视觉的反差中生发感动。

当然,引发感动还有一种通用的方法,笔者觉得也是根本的方法,就是朗读。尤其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在后两节课上锁发生的效用更大。第二位老师朗读小狐狸听到人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节时,使用了《摇篮曲》的调子,孩子们的眼睛个个都显出了柔软的光芒。第三位则基本上都在使用朗读的方式,而且用的是讲故事的深沉语气,孩子们欢喜得不得了,参与故事的劲头也十分足。

第三步,则是引导孩子有所领悟。无论是整本书推介课还是读后交流课,都需要这样的环节。我们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产生思想和改变行为。因此,从内心领略了整本书的内容,并且发生某种情绪看起来是很必要的。这可以给孩子们一种整体思维,一种知书达善(有用)的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读书。今天这三节课或多或少,使孩子们产生了某些思想,但如何将领悟的思想与自我的人生联系起来,仿佛还欠一些动作。

以上这三步,其实也符合怀特海的渲染”“精确”“综合的认知“三节韵”理论。

小陈的话:整本书共读更需要这三部曲:新奇、感动和领悟。

作者简介:陈林,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校长,扬州市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研究,曾获得“七彩语文杯”苏教版教材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