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肯定的关系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肯定的关系

今天跟儿子一起读《朝花夕拾》,一起看诸多作家的散文,深深感到每一个作家有每一个作家的特点,每一篇散文又有每一篇散文独特的个性。一个作家,他的外部表现出来的作品,以及透射进的他的内部,实质上是一个肯定的关系。他的内心世界,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的语言习惯,他对文本的构思,基本上都是肯定的。这可以被称为一个完型。而每一篇文章,它内部的构造,它的文字排列,它的语段的安排,以及它所反映的世界或者精神,也是构成了一个肯定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完型。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必要澄明,那就是作者是不在我的面前的,或许我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讯,通过资讯的解说,知道作者的大致情况,甚至或者可以“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的背景。但是,我却无法考证资讯的真实性,因为甚至我们很多时候都怀疑历史的真实,除非那历史是你亲身经历,但即使你亲身经历,也不能说,你所经历的就代表历史。一个作者,在他生存的时间和空间里,确实是一个完型。但是,当作者投入到他彼时的事件中去时,与事件形成的关系往往是不确定的,因为事件往往是需要解释的。举个例子来说,鲁迅或者是个自足的完型,但鲁迅所投入的事件便具有不确定性了。他观察闰土,他投入到与闰土相处的事件中去,试图得出某种结论,但这种结论或许在当时当代有一定的普遍价值,但若是一个对鲁迅一丁点都不认识的读者来看这篇文章,或许就有了另外一种解读。比如,我们可以想象,长大懂事的闰土,又与鲁迅久不相见,不叫他老爷,还能叫什么呢?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佛鲁迅还是要拿那古董而善良的先生读古文的事情说事。但,当我们不了解鲁迅的时候,或许会痛恨这位先生只顾自己读书而不问学生。无论如何,作者是自足的完型,但不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只能相信一些资讯的介绍。如果,这资讯够权威,则我们有可能会信服这资讯,而不再去研究作品了。

所以,我们看起来更要做的,便是认真对待课文这个肯定的关系。因为课文就在我们的眼前,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它随时就会在我们的眼前供我们欣赏,课文具有持续性,因此它是一个有秩序的存在,一个无情地不以人意而转移的存在。于是,我们需要了解这课文中的文字是符合排列的,它显出的个性到底是什么?这些文字呈现了多少客观存在的事件?这些客观存在的事件又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我们或许可以找来这个作者的其它文章,或者与这篇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来读一读。这样,就构成了一种肯定关系的关系。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某种抽象的结论,这个结论被称之为语言的规律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这肯定的关系也投入到事件中去,形成一种不确定性。比如,将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投入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童年的趣事到底是什么呢?是玩电子游戏?还是搭积木?你有那陶醉的时候吗?你现在遇到的先生是怎样的,他有可爱的地方吗?

我们固然要重视作者这个肯定的关系,但或许我们更要重视的课文这个肯定的关系,因为课文是作为文字的形式而持存的,只是那作者终会离我们而去。

小陈的话:语文老师,我们更要重视的,是课文本身。

作者简介:陈林,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校长,扬州市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研究,曾获得“七彩语文杯”苏教版教材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