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听到了什么? ——朗读大赛随感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我们都听到了什么?

——朗读大赛随感

今天去看老师和孩子参加县里学习十九大精神朗读竞赛。因为对言语表达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多待了一会儿。我在仔细分辨,我都听到了一些什么。

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将朗读作品的文字序列从嘴里流淌了出来,然而,那些文字变成的声音流击中我心灵的程度并不一样,有的人在某个地方让我血管砰砰作响,有的我原本想在某个地方让我的筋肉绷张一下,但却没有被刺激得起来;对于那些不熟悉的文本,我先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内容,看看内容是不是吸引我,然后我会形成某种期待,期待朗读者让我掺和进那文字当中,并且让我的神经获得紧张和松弛的交替,而这引领的程度也不一样。

然而,倘若不是朗读呢?倘若我现在与朗读者坐在一起默读或者自读那文本,然后根据文本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字本身的力量,我们是不是会被感动呢?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会生发出一种感动来的。

由此想来,自我阅读或者默读往往是一种悦己的行为,而朗读则既是悦己也是悦人的,而且更多的是悦人的,而且是要悦所有听力和理解力正常的人的。于是,朗读就会形成一定的规则,朗读便是可以出来的。那么,朗读便是一种人工语言,听读者听到的,其实是朗读者做出来的声音。朗读者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一种刺激,以发出某种号召,让听读者的心灵跟朗读者一起律动起来,所以朗读者有时候会配以肢体的动作,以增强刺激和号召的力度。朗读者的效果,可以从听读者的眼神、肢体、鼓掌等各方面得到反馈。

然而,就朗读者自己而言,他可能是委屈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能出“悦人”的声音来的,作为他自己,他可能已经理解了那文字,并且也吸纳了那文字,语言作为一种整体已经融入到他自己的心灵中了。但有时候为了朗读出那种大家都喜欢的人工的声音,他非得“调准”了重低音,走稳了某种节奏……

比如,我今天读《为人民服务》时,我感到我在学着毛泽东主席的样子演讲,而我的同事同时在读这篇文本的时候,我能感到,她也在想象着毛主席的样子。我很努力地在,她也很努力地在,但我们都听到了什么呢?很显然,我们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彼此被感动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们自己的感动是一样的。

朗读是一种精确性的行动,而自我默读或者自我阅读往往是一种模糊的行为。朗读造成的效果是大众的,自我默读或者自我阅读形成的感动是自我的。

朗读可以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艺术,而自我阅读或者默读却可以让人更安静地反思自己,发现自我,成就自发的人生。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以强调朗读,但往往不能过分强调,更多还是需要一种解析的功夫和运用那文字进行交际的功夫,也就是,更多地强调读书带来的自我个性,带来交际的意义感,可能是更重要的。

作者简介:陈林,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校长,扬州市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研究,曾获得“七彩语文杯”苏教版教材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