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傲,其实一种“流行病”?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高傲,其实一种“流行病”?

说明:原创文章的作者依然是“陈林”,只是本人在设置赞赏账户时不会操作,望大家继续支持“小陈语林”,支持“陈林”!

我有幸遇到很多的好领导、好导师,我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跟他们敞开心扉“提要求”“谈想法”,而此时,我从来没感到从他们而来的扑面的高高在上,我得到的都是开诚布公、甚至是站在我的立场着想的指点。于是,我感到,我是自由的和快乐的,我的天空里没有太多的高气压。

今天因为早早赴某地做一个小讲座,便就近找了一个小面馆完成早餐。对面刚好坐下了一对母女,母亲很年轻,很“社会”的那种。也不知道是故意做给我看,还是本身育女的态度就是这样,女儿要开电风扇,我觉得很正常,就帮她开了。没想到那个母亲这样说:“你瞧你,就是这样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干嘛要开电扇啊!”只是她并没有想到要向我道声谢,不过我觉得也是无所谓的,我立即就扼杀了我这样的一个“正常思维”,因为“做好事”是我自己的事情。只是我有点不懂的是她对女儿高傲的态度:女儿哪里“奇形怪状”了呢?接下来,她依然用那样的语气给孩子定这个形,塑那个状……感觉女儿的精神空间必须接受她随意揉捏似的。女儿的反应很淡然,仿佛已经适应了。

然后就想到我们教育者对孩子的态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到底可不可以存在一种“上对下”的“高傲”与“谦卑”的关系?这也是一直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就存在“天地国亲师”的说法,我们人类有了教师,才有了理想和灵魂,这说明教师确实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然而,是不是因为这样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某种地位感呢?反省我自己,我对孩子是不是存在一种“骨子”里的高傲呢?我是有的,我对我的孩子,总是以知识丰富者自居,经常主动给他讲一些“哲理”,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我说话的语气,往往是一种完全优越性的信息传递。我对我的学生呢?我看起来是“和蔼可亲”的,但我也会经常有一种“瞧,你们就应该听我的”的眼神和语气的流露。也毫不夸张地说,当我巡视校园的时候,抑或在其他学校上课的时候,我也能经常从老师们的语气、动作和神态里感到些许甚至使很强的“高傲”,或许,我们有时候会理解成老师应有的“威严”,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对孩童们“威严”?为什么呢?因为“威严”是在要实施“惩罚”的时候才不得不使用的态度啊?我们为什么在平时也要“威严”呢?

于是,我跟尼采一样,想到了“好”与“坏”“善”与“恶”的起源来。世界本没有好坏,自从产生了私有财产之后,好坏就有了概念,然后就通过词语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好坏的标准完全由占有私有财产较多的一方订立。这就使得劣势的人无法处于被“规定”的地位了。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当我们骨子里总有一种“高傲”的感觉时,其实,再往深层次探究,就是一种订立好坏标准的欲望在作祟了。比如,那位母亲,她的高傲的话语里,其实一直在为孩子定立某种她认为“好”“坏”的标准,比如我,其实也有这样的私密,当然,我不知道众多的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高傲的老师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秘思?

但我却可以肯定是,尤其在我们民间,想“高傲”,乃至于“内荏”也要“色傲”的,是大有人在的。或者,“高傲”,其实一种“流行病”?

如果您阅读到了结尾,烦请您再一点下面的广告,谢谢!另,公众号最近推荐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大家可以放心在当当网里购买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