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本阅读,取消了“儿童”?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绘本阅读,取消了“儿童”?

看起来建这个大杂烩的“教育的闲适性探索群”,是有些好处的。

今天一大早,我们围绕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展开,内容是:

蛤蟆爷爷告诉孙子,这个世界它们有很多饥饿的敌人。但也有有秘诀。

蛤蟆爷爷告诉孙子的第一个秘诀是“勇敢”,刚好这个时候有一条大蛇出来,蛤蟆爷爷立即鼓起了大肚子,告诉大蛇是吃不下他的,大蛇就走了。

然后,蛤蟆爷爷又告诉孙子要“机智”,刚好这个时候鳄鱼出现了。蛤蟆爷爷告诉鳄鱼吃它们还不如吃大蛇,鳄鱼就去追大蛇了。

最后,怪兽出现了,正当蛤蟆爷爷被怪兽当成汉堡包准备吃掉的时候,逃跑到草莓丛中的孙子勇敢地用草莓砸到怪兽的脚,然后告诉怪兽,其实爷爷是要让它中毒的,并且让怪兽看它的脚。怪兽看到脚上鲜红的草莓,吓跑了。

很多人读了这个绘本,都认为有问题,感觉就是道德说教。这不符合对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通常的教学思想,最好是能把概念“化”在人物情节或者细节当中。

然而,我仔细观察了绘本的每一幅图,然后想象妈妈或者老师对儿童们讲这则故事的情形,认为这个绘本是优秀的。

我想,对于识字量还不够多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是多用耳朵和眼睛同时与绘本对话的,而且他们用眼睛的频度可能更高。所以,绘本的语言描述可能就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图画本身产生的育人效果。

如果仔细观察这个优秀的绘本,你会看到,每一幅画都是告诉凝缩的意义场域,每一幅画都是高度动态的,每一幅画都突出了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文字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孩子即使不读文字,不听老师或者妈妈的文字,他也能理解“勇敢”“机智”“靠得住的朋友”这三个秘诀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妈妈或者老师没有能够隐藏的知识告诉孩子,以使自己成为权威了。这个绘本已经呈现了完整的意义世界。儿童和教育者(妈妈或者老师)是完全平等的,或者说,这个时候,儿童和教育者已经是平等的,儿童完全可以参与观察和对话,也就是绘本是取消了儿童和成人的界限的。

然而,当下很多老师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知道绘本的教学和教育意义,但并不懂得,自己也要取消成人的资格。以至于很多老师还习惯于“规训”,习惯于“讲解”,习惯于让孩子“懂得”,让一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很可惜地在孩子的思维世界里流失了。

绘本教学,实际上是这个“读图”时代的缩影,我们不正在进入“读图”时代吗?比如看电视,你会在看电视的时候,坐在旁边跟他絮絮叨叨地讲解吗?比如电子游戏,孩子们为什么能够无师自通?为什么现在“看电影”又流行了?这都是“图”这种传媒带来的巨大效应。:“图”中有许多我们成人想跟孩子隐瞒的秘密,这些秘密一般被认为只要懂了,孩子就跟成人一样了,比如,有老师在读了这个绘本自然会发问:“难道绘本中提到的敌人真的这么傻吗?”这就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我们不愿意跟孩子传达的。然而,这个秘密自然也会引起孩子的怀疑啊!

取消“儿童”,不是什么坏事,你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儿童和成人基本上是没有区别的,我国最早认识儿童的,可能算是老子了,但是《道德经》也没有能将儿童和成人区分开来。只是,有了文字之后,有了以“闲暇”为名的学校出现之后,儿童被剥离开来了,有了专门称呼儿童的名词了。然后儿童受压抑的时代就开始了。

绘本取消了“儿童”,实际上也就解放了儿童。所以,我以为,绘本教学要做的可能只有一个,跟孩子一起观察图。这是第一。第二,让孩子来描述绘本是最好的,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思维来训练自己的语言。第三,如果觉得绘本所配的语言够好,也可以读给孩子听,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什么好的绘本,但我们翻译绘本的语言,又带了翻译者自己的思想,所以翻译往往导致对意义的误译。而考量绘本语言好坏的特点,便在于“意义”的隐含性,如果按这样的标准来看,《蛤蟆爷爷的秘诀》在翻译方面是不合格的。

也就是,绘本教学总的原则是,取消“儿童”和“成人”的界限,整个过程应该是敞开着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