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文本,会让语文老师更严谨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探索教育闲适性,探索语文教学闲适性。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教育的闲适性探索群”

细读文本,会让语文老师更严谨

笔者以为,细读文本应该是最能锻炼孩子语文思维能力的途径。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感受自己的感受,审查自己的兴趣,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对文本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能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总要求孩子理解自己或者编者的理解,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与我们已经进入的新时代显然不太符合。

细读文本的教学对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敢于引导孩子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是一种封闭式阅读,提倡孩子就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进行感受、探究和感悟,并且提倡孩子反复阅读文本。孩子高度的自主可能使课堂趋向于不可测,这会使语文老师心生胆怯,认为这样可能会难以应对,如果应对不好,暴露了老师自己的无知,师道尊严一定会大受影响。然而其实正是这我们到死都要保住的师道尊严在扼杀着孩子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发展的生机。倘若我们放下师道尊严,与孩子平等交流,你就一定会获得一个开放的心态,那时你不仅会觉得孩子们是一个个的人,连你自己也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成了人。与此同时,你对孩子的期待也一定会得到满满的满足,因为孩子敢于表达自己了。我们得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能力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提升的,这种交往有与同伴的,也有与文本的,当然也由与文本作者的,倘若语文老师语文水平还行,我们在跟他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收获。所以,语文老师倘若敢于引导孩子进行文本细读,他必定会逼着自己提升语文水平。是啊,语文老师,要提升语文水平。

我们要善于组织孩子细读文本

有朋友问笔者,如此推崇文本细读,难道就是让孩子自由读,老师什么干预都不要了吗?当然不是,文本细读的本质是对孩子的尊重,是对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信任。但,一堂课若是没有老师的组织,没有设计感,自然也会失去了生趣。老师如何组织呢?当然是组织讨论。因为孩子虽然某个语境感到兴趣,或者想了解某个语义,但是他们认知和心理水平很有可能还难一下自己跳到理解的层面。这可能不仅在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应该有不少孩子是难以发生真正的自我理解的。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站过来,组织其他孩子帮助这个孩子。因此,组织孩子细读文本大致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是孩子自己指出感兴趣的地方,然后发表见解。其他孩子附和,或者补充。第二,是对感兴趣却不能说出所以然的地方,老师让孩子们逐一列出,大家一起讨论。当然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每次聚几个有价值的,并且照顾所有的孩子。第三,就是教师也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笔者曾听一位老师上语文课,她有一个特点,就是总先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观点,然后老师示范自己是如何表达观点的。让我这个听课者也获益良多。所以,祖师孩子细读文本,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

我们要精于督促自己细读文本

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几乎能够找到所想要的一切资源。在一些教学视导活动中,已经参与的专家提出,现在一线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有的甚至课文也不好好读了,直接PPT展示自己的所谓备课。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十分强势,因为只有孩子听老师的,老师才能将教学进行下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文本细读教学,那老师就必须先得自己进行文本细读了,而且要对孩子的文本细读作预测,那么要进行细读的工作可能需要更多一点。这其实并不会增加老师太多的工作量,只是把老师在网络上教案的时间移植到文本解读上而已,当然,文本解读的时间可能会一点点超过在网上“当”教案的时间,而且更会费脑筋,但是,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

结语

增加了勇气,提炼了方法,并且端正了态度,文本细读是不是真切地让语文老师严谨起来了呢?实际上语文看起来是一门模模糊糊的学科,但要着实提高语文水平、提升语文素养,没有严谨的“治语”态度,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放荡有余而严谨不足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