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你要目标有何用?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小语教与学&大家一起来”

语文教学,你要目标有何用

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教学目标?我们很少去思考。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要进入到教学程序,没有目标怎么行?没有目标,师生怎么知道往哪里去,怎么知道已经到了那里?这真是一个很绝妙的理解。

然而对于这样的理解回答我们似乎需要存疑。这个回答好像放在任何学科都能成立,但是,笔者以为语文学科恰恰有其特殊性。

语文教学目标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审美的鉴赏”。笔者斗胆将之合并为一句话,那就是“用符号表达思维”,语言是一种符号,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符号,而审美往往跟思维和文化都有关系。所以,将以上四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合并,其实更能凸显所谓素养的核心价值。

如果以上表述有些道理的话。那么,首先孩子使用符号应该是自由的,每个孩子因为年龄和经验的不同,所以他们选择怎样的符号,如何使用符号,应该是很不相同的,孩子的思维方式自不必说,肯定是不同的。其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品格、自由思想的孩子来。

我们再来考察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使用情况。

除了公开课,让我们扪心自问,在日常的教学中,备课笔记中要写上教学目标之外,教学目标还在哪里存在过?有老师会问,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会读课文了,理解课文了,生字词也会写了,一些特殊的好词好句也记下来来了,难道这些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笔者以为,如果这些也算是教学目标的话,那么所有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都是一样的了。那,这恰恰说明语文教学目标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

而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将上述统一进行的事情理解为教学目标,才使其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发生了限制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孩子需要揣摩教师的心思以使自己“正确”地回答问题,孩子对某一个句子的理解一定要恰好也是老师所理解的。甚至孩子的朗读,在哪个地方需要重音,哪个地方需要拖长一点,都需要跟老师所想的一样。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语文课才显得那样的呆板。笔者经常用一个字的造句可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造得一样,来证明语文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带来对孩子个性发展的遏制。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无数个

暂时先借用一下教学目标,为的是证明统一的教学目标其实是没有用的。笔者曾经遇到一个不图名利,一门心思培养孩子习作能力的老师。他说,他很少写所谓的习作教学经验,因为他发现,针对不同的孩子,他会希望他们写不同题材的习作;针对不同水平的孩子,他也希望他们能达到跟这些孩子相适应的更高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上文阐述的孩子天生资质和禀赋不同,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了在课堂上设置统一教学目标的虚无性。数学学科倒是可以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那就是: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并且产生数学思维乃至于热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而语文学科,实在无法描述统一的目标。一旦描述了,一旦教师带领孩子往那个方向努力了,那么孩子势必受到精神的压抑。其实很多成功的名师课堂上,我们是很难看到统一的语文教学目标所带来的的作用的。比如孙双金先生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教者很机智地让孩子回答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孩子扮演角色排演课本剧。孩子十分喜欢,其实是因为这样空间很大的问题和活动,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合作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然而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他们只是在他们自己的那个世界里享受一次有意思的旅程,他们实现的是自己的目标。也就是,孙先生的课堂其实并没有设置统一的目标。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却很少有孙双金先生的设计。以至于我们每堂课都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却不知道,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是问题的。

“语文教学目标”应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但是老师并不知道此次课堂、此篇课文,孩子们到底想要学到什么。于是我们只有问孩子自己了。其实许多孩子,在读了一篇课文之后,是有自己的一些感觉的,他们自己是想弄明白一些知识或者问题的。比如,最近笔者一直在做着一个实验:让孩子读文章,然后采取隔离采访的方式,让孩子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提出想知道什么。不同孩子的表述的确是不一样。但是,他们提出来的内容,也是属于语文性质的。

所以,如果我们确实要提出语文教学目标的话,不妨让孩子自己提出来。当然,提出一个观点的方法,往往也是需要教的。笔者有一个遗憾的发现,在低年级,孩子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但到了高年级,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跟考试有关了。也就是,训练孩子提出学习目标的能力,往往要从低年级开始。

写完以上的文字,笔者未免有些深沉起来,语文教学难道真的如此的难?语文难道不能知识化,标准化?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该有多累啊?语文,不就是交际的工具啊?何必至此啊?是啊,长期以来,我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以至于我们将语文变成了小儿科,像捏泥人一样,对语文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很少从语文学科的本质以及语文学习的本质去思考问题,对可怜的语文教学一个定论,从而使语文教师不要对语文到底是什么还稀里糊涂,让语文老师像教数学那样地教语文。以至于让孩子感到学不学语文,除了考试成绩会受影响,其它是无所谓的。

语文到底是什么?孩子到底如何学语文?这个问题不能总是争论不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