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儿童超越五分钟时空的诗性养育(二)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闲适性小晨诵是什么样子?怎么操作?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闲言教与学群”

给儿童超越五分钟时空的诗性养育(二)


我校2014年起,一直坚持“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其理论与实践已在某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i]]。“闲适性小晨诵”是其一个版块,每天在孩子全部入校后进行,仅为五分钟,我们发现,坚持五分钟“闲适性小晨诵”切实可行,且意义已远超“五分钟”的时空。

(一)儿童与诗歌需要“闲适性”的互动

五分钟小晨诵还具有自己的“闲适性”,且正是儿童需要的:

1.儿童对诗歌的认知更倾向领略

孩子在五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仅是知识增长和精神愉悦?我们亲身凝神谛听,有了更深的体验。如下例某高年级班的一次五分钟晨诵:

该班诵读了多首关于春天和描写古城南京的诗歌以及两首词。我们悉心感受,当他们诵读春天的诗歌时,那愉悦的心情便溢于言表;接着诵读关于南京的古诗,那历史沧桑也支配起他们的声音;最后诵读到《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一丝惆怅也流露了出来;当他们诵读到《满江红》时,声音又自然豪情勃发了。

这使我们想到,诗歌有其独特的节奏、音韵、意象和意境,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特有的场域,产生无形的力量,抚摸孩子们的生命,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与诗歌产生交互和碰撞。诗歌还在音响方面,似“叹息”延游,让孩子“入梦”,也许醒来之后,他们已忘梦景,但其留下的体验一定烙在了灵魂深处。这种自由的诵读像是一种“领略”。这“领略”类似于海德格尔的“现身”[[ii]],就是自然发生某种情绪。而这对于孩子领会自己和世界是多么重要啊!

2.儿童对诗歌的领会更倾向“个性”

在六年级,我们让孩子诵读三遍他们不曾读过的北岛的《岸》,孩子对“岸”的解读很有意思,有的认为“岸”代表的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界点;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穷孩子就是他们自己,有个孩子说:“哪个孩子不穷啊?”细想似乎有道理。我们分析,孩子这样理解,是因为他们离北岛较远,而现实中读这首诗,也很少有人特地去考据北岛及写作背景的。事实上,我们有闲情诵诗的时候,看到的往往就是自己!

3.儿童对诗歌的运用更倾向自由

诗歌源于纯声音艺术,后来有了语词参与,它们兼表意义,但更重要的,语词开始对声音建构发挥作用。著名诗评家傅元峰教授曾研究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发现该诗的用词对于诗歌声响起了重大作用。[[iii]]因此,总体上讲,诗歌更是声音与语词共同的游戏。我们看到,当孩子从那五分钟里走出来运用所诵诗歌时,首先便基于这样的游戏感。比如,一个孩子读完海子的上述诗歌,在学校诗词创作大会上,便以《春暖花开,我便面朝大海》为题创作了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完全跟海子的相反,这便是自由游戏了。在某班微信群里,笔者曾看过如下对话:

A:水光潋滟晴方好,大家快交调查表。

B:醉里吴音相媚好,昨天已交调查表。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共还差十四份。

F:一片孤城万仞山,有人可能没看见。

A:葡萄美酒夜光杯,扣扣微信赶紧催。

诗歌语词在游戏中是伴着思维的,以上对诗歌闲适自由的运用,孩子们一定既快乐,又会有“获得感”。

(二)儿童与诗歌只需五分钟的“连续”

1.“五分钟的容量其实很大

只要孩子们养成诵读的习惯,五分钟一般可以诵读十四首古诗或七首正常的现代诗,可见其容量之大。

我们请孩子诵读德国诗人黑塞的《白云》七次,每读一遍便记下真实收获。孩子们从第一次的“浮云虽然漫无目的,无家可归,但她们愿意展示美”到第七次的“我们只有随着自己的灵魂漂游找寻,找到自己,才会更幸福”的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刻,并逐渐转向自身。而且奇迹发生了:很多孩子会背这首诗了。

“七”,很吊诡。有一首《连念7遍就聪明》的诗,幽默却睿智。佛教也说诵读7次金刚经才圆满。而以上实验也确实发生了效应。我们以为,在五分钟诵读7首不同的诗歌,那声韵和节奏的反复刺激,孩子的内心变化和对诗歌语词的体验,也几乎能达到诵读同首诗7遍一样的圆满,更何况每组诗我们提倡要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诵读。

2.连续的“五分钟”形成一种“关心”

美国教育家诺丁斯在《学会关心》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连续性,会形成一种“关心”。[[iv]]对某门课程连续学习,孩子们能形成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课程素养。

五分钟的坚持,按上述容量来计算,每班每学期大约可以诵读一百首左右的古诗、五十首左右的现代诗,这应是产生质变的量了。也确实,这五分钟的连续性,微妙地影响了我校孩子的性情,以至于某班孩子在晨诵后居然以“男神”“女神”自称。孩子童年的诗性确实得到了养育。

3.五分钟的“连续”形成一种仪式

仪式,乃是一种社会行为,其间,人会进入一种纯净的心境、自由游戏和诗性的状态。[[v]]尽管才两年,孩子已很认同这五分钟,并且逐渐产生仪式感。每天清晨,舒缓的班得瑞钢琴曲《童年》响起,孩子们便自动启开晨诵读本,诵读起同一首诗歌。诗歌的节奏、平仄韵律,“上有浮声,下有切响”的呼应,使诵读形成了美丽的画卷、曼妙的乐章。此时,整个校园也沉浸在此起彼伏的童音中,这童音充满虔诚和自我享受。子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vi]]。这仪式感,其实也是对孩子自己形成的某种“治”吧!



[[i]] 陈林.试论课外阅读课程的闲适性本质及其实践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7(7):65——71

[[ii]]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78

[[iii]] 傅元峰.景象的困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59

[[iv]] [美] 内尔·诺丁斯. 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v]]  [荷] 塞斯·诺特博姆. 吴冰青译.仪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6

[[vi]]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


[[i]]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8

[[ii]]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6

[[iii]][德] 马丁·海德格尔.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59

[[iv]][德] 米切尔·恩德.李士勋译.毛毛[M].太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278

[[v]][德] 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6

[[vi]]启功.汉语现象学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

[[vii]]启功.汉语现象学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

[[viii]][美] 吉姆·崔利斯.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05

[[ix]] [美] 哈罗德·布鲁姆. 王敖译.读诗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x]] [美] 哈罗德·布鲁姆. 王敖译.读诗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