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儿童超越“五分钟”时空的诗性养育——“闲适性”小晨诵课程的校本实践与思考

 GXF360 2019-12-07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为很多哲人诗家所赞颂,老子以婴孩喻常德,说婴孩“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1],儿童“含德之厚”[1]。儿童多入古诗,如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等;海德格尔则有“儿童的可能性高于其现实性”[2]的观点,西方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也不胜枚举。然而,在当代日益昌达的科技文明进程及其教育体制中,儿童已无法确认自我的存在,生活单调,语言也越来越“公众化”“套路化”。著名作家米歇尔·恩德就曾写过著名小说《毛毛》[3]表达其忧虑。而这“忧虑”在我国当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其影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突出。看来,我们需要有对未来的担当,使孩子们成为既适应现代科技文明,又具人性应有的幻想和冥思的浪漫未来人。“语词消失处,别无一物”[4],是海德格尔在议论荷尔德林的诗歌时作出的评价。无疑,要保护和养育儿童的诗意,诵读诗歌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诗意的儿童,需要诗歌养育

1.诗歌养育儿童的思维视界

诗歌影响想象力,但诗歌更与那看不见的声音相联,而声音代表着某种深层思维,其不仅有各民族相同或互异的思维,也包含着诗人个体的独特性。诗歌的简洁性,使这些思维方式被明显感受。

中国传统的“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关系、重实用”[5]的思维方式,古今诗歌中都有体现。于谦的《石灰吟》,便体现了“体物以知道、以尽心”的整体、和谐思维的特点。中国近代诗歌,人文性思维有所加强,但更表现出理性与人文的交通,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陆游的爱国诗比照,前者明显重视理情共融。

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局部(物质)、分析性等思维方式[5],如意大利罗大里的《需要什么》便是以貌似游戏却实在的分析而构成诗歌。近来,西方现代诗歌多入国内,与之一起的自然有其思维方式。

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耗费不少手机流量,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个问题是网站平台推广的又一个障碍。

另外,因诗人的个体特点,其诗歌自然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国著名教育活动家崔利斯在其《朗读手册》中说,大声朗读会将文字变成声音及其所含的思维方式一起投射到大脑,因此甚至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6]。普通作品的朗读尚如此,直接体现思维方式的诗歌当更有效果。

2.诗歌润育儿童的生活世界

诗歌评论家王敖说:“诗歌在很多时候,被比喻成现实世界的东西,比如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爱的面具……这是它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表现。”[7]我们会从一首带有童谣韵律的诗里读出哲学、感受历史,并得到有助于提升自己甚至发展社会的意义。诗歌的比喻性,使读者精神产生一种更高级的游戏感,而觉得愉悦,生发对未来人生的向往。

3.诗歌化育儿童的语言境界

古诗词语言在其使用中有着独特的秘妙。如《清平乐·村居》中“青青草”,多了一个“青”,便形成“淡语”;而“小儿无赖”中的“无赖”则使意境“浅俗”化了;再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乱”字,找来带“乱”字的诗句比较诵读,会发现其原是有使用传统的。其实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需要大量诵读。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里,系统论述了诗性语言高强度的特征[7],这高强度,使诗歌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启示性,能够化育儿童的语言境界,值得大量诵读。

二、闲适性小晨诵——超越“五分钟”时空的诗性养育

1.儿童与诗歌需要“闲适性”的互动

五分钟小晨诵具有自己的“闲适性”,且正是儿童需要的。

(1)儿童对诗歌的认知更倾向“领略”。孩子在五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仅是知识增长和精神愉悦?我们亲身凝神谛听,有了更深的体验。如某高年级班的一次五分钟晨诵:该班诵读了多首关于春天和描写古城南京的诗歌及两首词。我们悉心感受,当他们诵读春天的诗歌时,那愉悦的心情便溢于言表;接着诵读关于南京的古诗,历史沧桑也支配起他们的声音;最后诵读到《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一丝惆怅也流露了出来;当他们诵读到《满江红》时,声音又自然豪情勃发了。

诗歌有其独特的节奏、音韵、意象和意境,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特有的场域,产生无形的力量,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与诗歌产生交互和碰撞。诗歌还在音响方面,似“叹息”畅游,让孩子“入梦”,也许醒来之后,他们已忘梦境,但其留下的体验一定烙在了灵魂深处。这种自由的诵读像是一种“领略”。这“领略”类似于海德格尔的“现身”[4],就是自然发生某种情绪,而这对于学生领会自己和世界非常重要。

(2)儿童对诗歌的领会更倾向“个性”。在六年级,我们让学生诵读三遍他们不曾读过的北岛的《岸》,孩子对“岸”的解读很有意思,有的认为“岸”代表的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界点;有的甚至认为,穷孩子就是他们自己,有个孩子说:“哪个孩子不穷啊?”细想似乎都有道理。学生这样理解是因为他们离北岛较远,而现实中读这首诗,也很少有人特地去考证北岛及写作背景。事实上,我们在闲情诵诗时,看到的往往就是自己。

(3)儿童对诗歌的运用更倾向“自由”。诗歌源于纯声音艺术,后来有了语词参与,它们兼表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语词开始对声音建构发挥作用。著名诗评家傅元峰教授曾研究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发现该诗的用词对于诗歌声响起了重大作用[8]。因此,总体上讲,诗歌更是声音与语词共同的游戏。我们看到,当学生从那五分钟里走出来运用所诵诗歌时,首先便基于这样的游戏感。在某班微信群里,笔者曾看过如下对话:

1.盐矿。前面提到二连浩特中的“二连”一名得自于蒙古语“额仁达布散淖尔”,其中“达布散淖尔”就是汉语“盐池”的意思,可见盐矿与二连浩特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连盐池位于现在二连浩特市区东北9公里处,盐湖面积11.5平方公里,湖盐可采面积10万平方米,储量700万吨,盐矿纯度高、易开采。二连盐湖之盐属于盐湖卤水经天然晒制结晶而成,只需进湖捞取,不需任何加工,即可直接使用。[注]参考二连浩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二连浩特市志》,第139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我国曾专门在盐湖开设国营盐场,在远离大海缺乏食盐的内陆地区,盐产业的开发对二连浩特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技术革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为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铁路运输作为我国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货运业务的安全与效率提升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输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管理方式的一些不足,实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管理方式的优化与创新。

A:水光潋滟晴方好,大家快交调查表。

B:醉里吴音相媚好,昨天已交调查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打造有效课堂,语文教师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既注重听、说、读、写、思的教育,又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学习,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得以强化。同时,还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发课程资源,让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共还差十四份。

F:一片孤城万仞山,有人可能没看见。

A:葡萄美酒夜光杯,扣扣微信赶紧催。

诗歌语词在游戏中是伴着思维的,以上对诗歌“闲适自由”的运用,学生一定既快乐,又有“获得感”。

200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佩恩特 (Richard W.Painter)所著的《打造一个美国应得的政府》(Getting the Government America Deserves:How Ethics Reform Can Make a Difference)一书。作者是法学教授,又曾在白宫担任过法律顾问。他以局内人的身份,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不少道德法律已经不合时宜,美国现存的行政道德体制必须改弦易辙,并揭示了小布什总统任内如何应对政府道德的详尽内幕,让读者得以一窥自由民主的面纱下大小官僚贪赃枉法的庐山真面目。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

2.儿童与诗歌只需五分钟的“连续”

(1)“五分钟”的容量其实很大。只要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五分钟一般可以诵读十四首古诗或七首正常的现代诗,可见其容量之大。我们请学生诵读德国诗人黑塞的《白云》七次,每读一遍便记下真实收获。学生从第一次的“浮云虽然漫无目的,无家可归,但她们愿意展示美”到第七次的“我们只有随着自己的灵魂漂游找寻,找到自己,才会更幸福”的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刻,并逐渐转向自身。而且奇迹发生了,很多学生会背这首诗了。

我们认为,在五分钟诵读7首不同的诗歌,那声韵和节奏的反复刺激,学生的内心变化和对诗歌语词的体验,几乎能达到诵读同首诗7遍一样的圆满,更何况每组诗我们提倡要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诵读。

(2)连续的“五分钟”形成一种“关心”。美国教育家诺丁斯在《学会关心》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连续性,会形成一种“关心”[9]。对某门课程连续学习,学生能形成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课程素养。五分钟的坚持,按上述容量来计算,每班每学期大约可以诵读一百首左右的古诗、五十首左右的现代诗,这会由量变产生质变。五分钟的连续性微妙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情,孩子童年的诗性得到了养育。

(3)五分钟的“连续”形成一种仪式。仪式,乃是一种社会行为,其间人会进入一种纯净的心境、自由游戏和诗性的状态[10]。尽管才两年,学生已很认同这五分钟,并且逐渐产生仪式感。每天清晨,舒缓的钢琴曲《童年》响起,学生便自动启开晨诵读本,诵读起同一首诗歌。诗歌的节奏、平仄韵律,“上有浮声,下有切响”的呼应,使诵读形成了美丽的画卷、曼妙的乐章。此时,整个校园也沉浸在此起彼伏的童音中,这童音充满虔诚和自我享受。子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11]

【案例5】2017年6月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集团遭黑客入侵,据为其做检测的公司解释道:黑客入侵马士基公司的系统,并植入一个小病毒,该病毒可监控财务部门所有人员的往来邮件。每当公司的燃料供应商发送一封要求付款的电子邮件时,这个病毒就会在邮件被读取之前简单地改变消息文本,并增加一个不同的银行账号。事实上,马士基航运公司透露,此次袭击事件可能会使公司的利润损失高达3亿美元。

三、闲适性小晨诵——在“五分钟”享受中超越

这短短的时刻里其实藏着大文章和大能量,但时间越短,内容越多,越难以规划。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学生“闲适”地享受到了这“五分钟”的快乐并超越自我。

1.“五分钟”的小教材——专家编与自编的联合

诵读材料,我们采用“专家编”与“自编”相结合的形式。我市教研室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诗歌教材——《经典诵读三百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各年级和年段特点相对应,于是我们“借用”了专家的智慧。但是,这样的量对我们开展“五分钟”闲适性小晨诵的“连续性”来说,还不够。因此,我们发动了全体语文骨干教师、部分优秀学生,采取自荐和合荐的形式,推荐优秀诗文,抄录在特制的“闲适性小晨诵”读本上。读本有根据年段特征特制的“编辑支架”。例如,每一个年级我们一般采用一首“我们的古诗”和一首“我们的儿童诗”相间隔推荐的形式,不同的是,低年级每一页上面为所推荐诗歌,下面则给学生根据诗歌自由作画留出空白。在中年级我们采取的则是每一页的上面为推荐的诗歌,下面的空白部分请学生再“联想”推荐一首诗歌。高年级是每一页的上面为推荐的诗歌,下面的空白部分则撰写阅读遐想。自编教材一般一次完成两首,由推荐该诗的学生抄录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再翻抄于每一页上边的空白页中,下面的空白页由学生自主完成。

推荐诗歌的过程效应大于其结果,学生每次推荐诗歌后,既有焦虑,又有成就感,一旦轮到他抄录,会显得十分激动与骄傲。与此同时,他们在诵读别的学生推荐的诗歌时,则参与了一种批判分享的过程,这使学生十分享受。

2.“五分钟”的小过程——教师参与和学生编织的结合

五分钟的小晨诵并不是单调地诵读,我们提倡教师参与和学生编织相结合。教师参与,就是在学生诵读时,也适当地参与一遍到两遍,或者诗歌的一节到两节,甚至一行到两行的诵读。教师诵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示范,为整首诗诵读定下基调;二是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呼应诵读,产生游戏感,如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学生兴趣会很浓;三是组织,刚读一首新诗时,学生会产生混乱,教师恰时介入,学生则由散漫很快调整到整齐的状态。

秦明月知道老马作为一个经验老到的法医,一般没有把握的事绝不会乱说,沉吟了会又问:“这么说来,死者可能是被人偷割了肾脏后而造成肾衰竭而死?那么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多少天?”

当然,还是以学生自由编织为主。我们在每一个班均设置了几名协建员。他们每次提前利用课余时间诵读小晨诵材料里的诗歌,尽量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对诗歌的每一行或者每一小节进行划分,哪些小节由哪些同学读,哪一行由哪一个同学读,均作详细安排。然后在诵读的前一天利用空余时间通过讲解的形式告诉同学们。这样养成习惯,学生便自动产生默契,甚而形成期待了。

3.“五分钟”的效益化——纪律与沙龙的结合

闲适性小晨诵中所谓纪律,并不是强制,而是“提醒学习”的友情做法。当有学生游离小晨诵时,本班的协建员会自动走到他身边,在其旁边继续诵读,而这个“迷失”的学生很快就“走回来”了。另外,我们还成立了年级层面的协建员,这些学生也担负着“提醒学习”的职责,他们的工作发挥了有效作用。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小晨诵的效益,我们还定期开展沙龙活动,沙龙活动有三个部分。一是每个班定期到“思维教室”中展示诵读成果。过程很简单,展示的班级早晨直接进入到思维教室,展示最近诵读的诗歌,由学校协建员现场打分。二是定期举行各层面的诗词沙龙。两年来,我们开展过古诗词和现代诗歌朗诵者大会、诗歌剧表演等学校层面的活动。三是开展诵绘写评比活动。也就是将低中高各班自编教材收集起来进行评比,低年级主要评比“诗配画”,中年级主要评比“诗歌联想效果”,高年级主要评比诗歌诵读心得。以上活动都类似于沙龙性质,主要是展示,最多评选出榜样班级、榜样个人。学生没有考试的负担,所以很好地促进了他们的参与度和效度。

目前,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诗歌诵读的重要性,也设计出了各类诗歌诵读课程,并且编写了多种教材。“五分钟闲适性小晨诵”只是诸类诗歌诵读的校本实践课程之一,我们愿意继续探索,汲取各位专家的先进经验,融合我们的理念,使该课程更加符合诗歌诵读的本体论要求和儿童的认知特点,产生对儿童终身受益的积极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28,36.

[2]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59.

[3] 米切尔·恩德.毛毛[M].李士勋,译.太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278.

[4] 马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6,178.

[5] 启功.汉语现象学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16.

[6]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5.

[7] 哈罗德·布鲁姆.读诗的艺术[M].王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32.

[8] 傅元峰.景象的困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59.

[9]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10] 塞斯·诺特博姆.仪式[M].吴冰青,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6.

[11]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