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要素何时深入人心?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最近为另一个省份的一个地区看了近百篇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大多为同课异构,而且除了个别老师,大多数老师看起来都是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然而遗憾的是,这么多篇教学设计,只有一篇围绕统编版的编写理念——“语文要素”进行设计。我又打开知网,用“语文要素”这个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也只搜到了483篇。这不由得使我想到,语文要素的落实及其研究可能具有很大的困难。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人们接受新的理念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然后最终现代取代了传统,这个过程有些困难,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所谓的“分离痛苦”。比如当下的中国,正在朝向新时代奋力迈进,但一些传统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很多人更愿意望待在传统的舒适区里。要让人们走出舒适区,一起奔向现代的未知领域,可能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理念要落地生根,也是需要一个所谓的“观察、理解、同情、表达”的“非暴力”过程的。“语文要素”是一个新的概念,对于它如此的命名,目前可能还有些争议:比如,是“语文要素”还是“语文表达原则”,是“语文要素”,还是“语文表达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是“语文习得路径”?对“要素”这个词语的鉴别,可能需要一个讨论。



二、落实的路径和方法存在模糊性

其实也有老师希望能够很实在地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但是到底怎样落实?有哪些方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如何改变?老师们比较模糊。比如,三年下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一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是每个自然段中中心句吗?应该不是,或者不一定是。另外,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是对一类文章的要求吗?还是所有文章都应该做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教师教得很模糊,孩子们学得也很模糊。再具体一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有确定的方法吗?应该是没有的。如果有确定的方法,那么,天下的文章可能又会变成八股文。
比如这个单元中有一篇叫作《赵州桥》的课文,课后要求让孩子学习第三自然段是如何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是不是意味着这段文字在这篇课文中的所有段落中,写得是“最清楚”的呢?
以上问题需要进行学术性的探讨,否则老师们确实有些难做。



三、对“好语文课”的认识需要重新建立

怎样的语文课,就是好的语文课?记得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最好的语文课,是能够体现教师独特风格的语文课,次一等的是能够体现当前研究方向的语文课。当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仿佛好的语文课是跟语文老师融为一体的课,但是,这“一体”里包含不包含当前的研究方向呢?最近也听了一些前沿的名师的课堂,但遗憾的是,“语文要素”的影子还是没有被发现,但我们是不是说,他们上的语文课不好呢?然而,他们的语文课还是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认可的。
但是,倘若名师的课堂里缺少了当前研究方向的影子,一线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个误会,认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是一个软要求。
语文课需要落实语文要素是硬要求,还是软要求?对“好语文课”的认识可能需要重新建立。
期待不久的将来,“语文要素”这个理念能够深入人心。

END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