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奥地利作家享誉全世界,他自杀后连总统都下令为其举行国葬!

 奥国那些事儿 2020-06-28


Moi qui, toute une vie, ne me suis pas fatiguée de t'aimer.

我,穷极一生都未曾因爱你而疲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喜欢国外文学作品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段话来自于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表达了内心积蓄的感情,这部作品是茨威格对那个年代精神危机的表达,同时也是茨威格对自我核心价值的思考。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生于环境优裕的犹太人家庭,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名门贵族,父亲是奥地利纺织行业的巨头,母亲也出身于银行世家,可以说是家世显赫,家族的几代人都在一直寻求和欧洲文化的融合,他们让茨威格接受整个欧洲最好的教育,茨威格大学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后游学历遍欧洲大陆,在一战前后,从绘画、文学到哲学,与罗曼罗兰和维尔哈伦等文学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还靠着杰出的传记作品,赢得了来自整个世界的尊敬

二十世纪之初的欧洲大陆是一个文艺的时代,那个时候,年轻的茨威格已经是维也纳最富盛名的《新自由报》的副刊撰稿人,在这个只登载有关诗歌、戏剧、音乐和艺术方面最精辟和最优秀文章的副刊上,茨威格已经和易卜生、左拉、斯特林堡和萧伯纳齐名,发表作品,并且是在日后将享誉盛名的“岛屿出版社”的固定作者。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有它过人的地方,最微妙的,是他对心理、情节和人物的权衡,他通过作品表达的关于善良与正义的坚守,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个人成长和际遇的感悟,茨威格的笔下的人物是空虚和寂寞的,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感觉一道看不见的门打开了,冷风从一个新的世界吹来。

茨威格非常善于把握杰作诞生时创作者灵感迸发的瞬间,他的敏感和细腻让他知道,哪些时刻推动并催生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不仅如此,茨威格还用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曾经说过,《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的灵感就来源于茨威格的作品《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一生的信仰曾经遭受过两次重创,一次是一战,一次是二战,自从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便开始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与迫害。

目睹了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他终于领悟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欧洲人,他真正的民族当时在被纳粹惨绝人寰的罪行迫害着,这种领悟对茨威格来说是极其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茨威格被迫从欧洲人的价值观念向犹太人的价值观念回归,接受屈辱、被迫害的社会现实和身份!

茨威格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厌恶战争,所以在战争期间,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从奥地利逃往英国,又从英国逃往美国,再从美国逃往巴西……这本来就表明了他的一种积极躲避灾难的态度。

在巴西的那段时间,茨威格带着主观的情绪看见了一个别样的巴西。他的眼中,这里的不开化恰恰是一种可贵的素朴。

1936年,茨威格接受国际笔会的邀请赴阿根廷参加大会,他受到了巴西政府和文化界的最高规格的接待,巴西总统亲自接见,外交部长设宴招待,他在巴西的演讲座无虚席,听众如痴如狂。

在巴西,茨威格简直就是欧洲文学的代名词,崇拜他的读者不计其数。

可是因为他名声过大,加上他为人正直,以至于很多欧洲的犹太人都来求助他,以便拿到逃亡的签证,于是他又与战争不得不联系到一起,经常面对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和民族的前途的幻灭,对他来说简直是彻底的绝望,终于,他选择了结束生命。

茨威格在自杀当天的绝命书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他相信世界总有一天可以达到理想状态,但这愿望的达成需要经过长期的搏斗,而这场搏斗中他只能等待,只能忍受,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种等待便是折磨,他不是战士,为了摆脱这种折磨,他决定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罗曼罗兰评价茨威格为:奥地利的市民社会高贵的代言人,是对他们的能力和弱点,魅力和绝望最好的描写者。

就这样,一代和平主义又坚定地信奉理想主义的大作家陨灭,但他为这个世界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被抹去的,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类的灵魂。

(本文由欧华传媒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