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敏眼中的马兰

 西宁的表情 2020-06-28


文作者;阿敏

马兰行 红山情


   浅秋时节,巴州老科协安排我们退休的老同志参观马兰红山军博园。

大巴离开了国道,沿着蜿蜒的柏油路,平稳地向着马兰红山驶去。

阴沉沉的天空飘着小雨,雨点调皮地拍打着玻璃窗。路边长满一丛丛、一簇簇的红柳、骆驼刺,还有低矮弯曲的榆树。我屏息注视着窗外那些安静和新鲜的美景,慢慢从车窗前迎来,然后再滑过的时候,再次触动了我对红山的怀念之情、敬佩之情。

 

据和硕县的工作人员小李介绍, 2011年,马兰红山军博园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具有时代纪念意义的重要革命纪念地。建立军博园的意义就在于让后人,感受那个振奋人心的年代,领略那个伟大时代遗留的光泽,继承那个年代的英雄们留给后人的马兰精神!。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就应该了解历史,回顾历史,铭记历史。我从心底为马兰红山军博园的建立点赞。


   
马兰,这个上世纪不知名的小地方,人们只知道一个代号:8023。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腾,原子弹的爆炸声震撼了全球。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马兰再次让祖国母亲扬眉吐气;让世界再次领略中国的强大力量,马兰逐渐被世人知晓、令世界注目。


   
几十年来,马兰红山因为是国防军事重地,蒙着神秘的面纱,不为外人所知。虽然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标识,但它是***的一部分,是核试验基地的指挥中心所在地。

红山,这个被当地牧民称为“察罕通”的地方,曾经是和硕县乃仁克尔乡的所属地,又被称之为金丝特山庄。60年代初,由于只有稀疏的植被,山脉到处呈现出一片赭红色,因此,被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命名为“红山”。

汽车驶入深山峡谷,远处 “马兰红山军博园”7个红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一个高大的五角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军博园大门右侧的房顶上矗立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分外耀眼。大门左前方,一尊马兰花雕塑静静地绽放在秋日的阳光下。

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伫立在大门前恭敬地仰望那红色的大字、五角星,敬畏之心油然升起。同行中有人介绍,“马兰红山军博园”是聂荣臻元帅的女婿丁衡高先生书写的。

抬头四望,群山环绕,山势嵯峨,一排排一丛丛直立的方尖石体,高低参差,像碑林,又像陶俑阵列。

大巴驶进了红山大门,向着深处驶去。只见一排排废弃的楼房,隐蔽地蹲守在山坳处、树丛中,静静地蹲守半个多世纪了。它们似乎张着空茫的大口,述说着、回忆着…….带给来访者不可遏止的触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任人遐思飞扬,思绪万千。

1993年7月,全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的夏令营在红山举办,我作为授课教师兼班主任,第一次随辅导员们来到这个隐秘且神奇的地方。那次来红山,好奇心占上风,有着探秘的心理。

我记得,当年崎岖的山路十分颠簸,路两旁零星地长着一些骆驼刺,戈壁滩上是稀稀拉拉的榆树。车拐过山角,经过八一水库,驶进营区时,一排排楼房整齐地坐落在路边。突然,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只见一群羊争先恐后地从二楼的阶梯上蜂拥而下。猛然见到羊群住楼房的情景,我们诧异极了。原来当年基地撤离时,把这些楼房等都送给了乃仁克尔乡的牧民。牧民和羊群住上了楼房。


   
第二天清晨,我深深地呼吸着飘着草香的空气,四处行走。

将军楼,曾经是基地领导人办公、开会、休憩的地方。楼前不远处有块被称为“蛙鸣石”的巨石,一眼看去,像极了一只青蛙蹲在地上,仰头鸣叫。专家楼、政治部、研究所…….一群灰色的小楼静谧地矗立在高大的树丛中,显得神秘。我驻足凝视着楼群,恍惚间,依稀看到寂静的峡谷里,昏黄的灯光下,科学家们夜以继日,伏案工作的背影;工作人员匆匆忙忙来去的身影;耳边响起此起彼伏的清脆急促的电话铃声…….

外墙上仍留有标语:“和革命小将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可见,动乱的岁月,这里也非世外桃源。

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羊粪走上一排楼房的二楼,那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单元房。时过境迁,人去楼空,里面布满了蜘蛛网,水泥地上堆积着杂物。离研究所不远处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河上架着水泥桥。一座简陋的桥,却被叫做“美人桥”。原来,当年很多年轻军人,夕阳下,在这里散步休憩,聆听水声,远眺天山。据说,一位作家到红山采访,见到女军人读书的倩影,遂起名“美人桥”。好一个美丽浪漫的名字。

碰巧的是辅导员夏令营篝火晚会就在“美人桥”边举行……

短短一周的辅导员夏令营生活结束了,我们重温了英雄们的感人事迹,寻找到了英雄们走过的足迹,抒发了对马兰人的缅怀之情,感受了马兰人的坚韧和不平凡,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红山。

1987年9月,随着国防战略的调整,这些当年在核试验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军事设施停止了使用,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90年12月,红山峡谷基地的建筑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有了对马兰红山历史的深入了解,二十三年后,我怀着崇敬和缅怀之心,重返、瞻仰这块圣地。

故地重游,感觉绿意更浓。树的绿色过滤了空气、过滤了红尘、过滤了思绪,给人以宁静之感。犹如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天地,平淡、舒怡。

我感慨万分,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这里已经没有了惊天动地的试验,似乎也失去了全球注目的引力,也没有了大批热血青年怀着理想和荣誉感从四面八方涌来。但是, 这里记下了为共和国国防事业做出辉煌业绩的官兵、科研人员的青春岁月;这里留下了前辈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的足迹。这里的一草一木,依然静静地散发出馨香,记忆着他们永不泯灭的马兰精神。

 “有一朵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啊,扎根那戈壁滩,摇着那驼铃听着那鹰笛,敲醒了黄沙漫卷灰蒙蒙的天。啊……马兰,啊……马兰。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这首歌是对马兰人的无限赞美,寄托了人民对马兰人的深深敬意。


   
不久前,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马兰谣》,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关注、对国防军事科技人员的钦佩、对那段辉煌历史的回望、崇敬。林俊德,这位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忠诚和智慧为祖国铺就了一条尊严之路。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研制出空投自记仪、气球吊挂自记仪等一系列装备,形成了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这些仪器参加了我国后来所有的空中、地面核试验,实现了从爆心到距爆心数百公里的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大气层核试验的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试验安全设计、核武器爆炸威力确定和核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为国铸核盾、赶超世界核试验技术前沿的征程中,一个个黑发青年变成了暮年老人,始终不变的,是那向事业巅峰不息冲锋的忘我激情。

国防科技事业有了他们,才有了让中国笑傲世界的篇章,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现在的和平与安定。

追忆前人,钩沉民族记忆中的艰辛血泪与壮怀激烈,着实令人感喟。站在这片中国核武器诞生的土地上,我们不能不铭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片热土上创造的马兰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都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兰红山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和吸引力,绝不因为是普通意义上的美丽,而在于她的事业、她的精神、她在祖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一座丰碑,是值得我们怀念的精神家园!

历史会记住一切,有时以显赫的形式,有时以悄悄的隐蔽的方式。

归途中,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思考着:我们是否应该竖立一座高大巍峨的纪念碑?镌刻上那些为了核武器的诞生,立下功勋的将军、指战员、科技人员、军工的丰功伟绩,将他们彪炳青史。可是,这座丰碑应该有多高大、多雄伟,才能配得上这些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功臣们呢?才能表达我们无尽的敬仰之情?

正是他们用生命、用青春奏响了响彻云霄、震惊寰宇的战斗之歌,唱响了巨龙腾飞、飞天圆梦的民族壮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他们的功勋已熔入中华大地、人民心中,为飘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空的五星红旗增光添彩!

蓦然回首,那夕阳下,万山丛中屹立的红山,不正是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巍巍丰碑吗? 

                       2016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     

苏秀敏



   作者:苏秀敏,笔名:阿敏。代表作《我亲爱的宝贝》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