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文卫| 穿戴最简的日子

 西宁的表情 2020-06-28


Wear the simplest day

作者|马文卫

对于男性回族来说,白顶帽是源源流长,最为广泛的一件服饰。清,王树楠《新疆图志》中称:“回教冠戴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这是对西域缠回而言,青海一带,尤其门源的回族顶帽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然而这两种颜色的顶帽仍然受新疆黑山派白山派的影响,相传公元17世纪新疆和卓家祖势力兴起后,在伊斯兰教苏菲当中分化出了黑山派和白山派两大教派,根据维吾尔史料看,黑山派白山派一说来之两派创立者所住的地方,叶城西面的黑色大山和阿图什北面的白色大山,两派在进行宗教活动时为了彼此区别,一派戴黑顶帽,一派戴白顶帽,至于延用到门源地区,白顶帽黑顶帽不再是教派的标志,而是个人的习惯罢了。女人的盖头同样也是恒古以来的服饰标志,盖头有黑色的、白色的、绿色的但这与教派无关,只是有一定的年龄段区分,成年女人戴黑色盖头,花甲老人戴白色的盖头、姑娘戴绿色的盖头,回族妇女的盖头在宋教改革年代曾被视为封建遭粕而取缔,成年妇女戴了二三十年的白罐罐帽。

回族女子的装束是有原则的,处处体现出正己守道,劝善戒恶,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你(真主的使者)对信士门说,叫他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这对于他们更纯洁。真主确实彻知他们的行为的。他对信士门说,叫他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他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

这段主命的启示一是要男人和女人都相互不应当用淫邪的眼光看对方,二是女人应戴严密的头巾,不故意露出美容和装饰;三是盖头与长衣遮盖全身,只露出面部和双手。在新世纪生活中,回族男女的服饰有了许多的变化,但不易穿紧身衣、短裙、披羽纱等仍是他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因为至圣说:女人们穿着衣服像露体,头发梳得像驼峰,这样的女人真该诅咒。

旧时,回族男性多穿黑布、兰布斜襟羊毛,“主腰”即小棉袄,钉五组疙瘩纽帽蛋蛋,穿用烟熏火烤加工后的牛皮制作的形式木舟似的瓦尼皮鞋,穿样式故旧的布袜,毛线袜,有的毛线袜腰长到膝盖,套在裤筒外,有点像战士的绑腿,布袜多为黑色,特讲究绣花留根和袜底,小伙子们若穿上一双妻子或情人送给的绣花袜,心里甭提多美,动不动就脱下来在人面前夸耀。穿戴绣花的还有花围兜、“钻钻”即棉坎肩,胸前钉补一个方圆如肚皮的大花口袋。“钻钻”是解放前男人们冬天普遍穿的衣服,其实是一件棉衣少了两个衣袖,也是斜襟,不过不钉纽扣,而是钉几条彩绸挽住,是小伙子们潇洒人生的五彩飘带,冬季凡有条件的男人们都喜欢穿白板板皮袄,用黑布沿袖口和下沿,以区别藏式氆氇,腰间再勒一条蓝布腰带,那是旧时回族男子最理想的一种气派。回族中老年人还喜欢黑羊羔皮,用羊羔皮缝皮帽、做大衣领。如果能用黑羔皮制做一件皮大衣,对老人来说就最称心不过了。

新时代的男性回族期初冬季穿绒领短大衣,多为黑色布面,夏天穿白汗衫青架架,后来身不由己的投入了天下服饰改革的大潮……只有礼拜的服饰依然如故,一件或黑色或灰色准拜即长衣,一条或白色或桔红色或兰白相间的花格子式的“太斯达勒”即缠头布,忠实的保持这伊斯兰教的一道风景线。

旧时的回族妇女一般穿内陆手纺的疙瘩布,颜色也很单调,酱紫上衣、茶青色的裤子是青年妇女服饰的主色调。解放前后又胜兴大红大绿,“大红主腰绿裤子,衣袖上沿上个编子。”这句“花儿”是当时回族妇女装束的真实写照。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回族女性中除了老年人穿戴淡素以示庄重。肃穆外,小媳妇大姑娘都追求色泽艳丽,常见有大红花单衣,粉红色的衬衣,草绿色的裤子。天津毛蓝裤子曾在女人大腿上占有了一方天地。年轻女性特别喜欢刺绣品。新人迎娶时,宴席场上送亲的一摆陪嫁“针线”箱,那一双双绣花鞋能把人引入万紫千红的盛夏季节,回族女人的刺绣不像藏族姑娘绣在辫套上,也不象土族阿姑扎在衣边上。除了绣花鞋绣花袜子外,回族女人的刺绣多在枕头顶上,这是她们显摆作品的主要场合。这是一种古老的枕头,里面用青稞黄草一垫,活剥剥像一个四棱见线的木墩墩,枕腰一般是二尺黑布或兰布,主要讲究的是两头的枕顶,那边长五六寸左右的正方形枕顶上,绣有孔雀戏牡丹、雀儿探梅、鸳鸯浮水、鹿羔撒欢……一幅幅绣花展现在着回族女性的心灵手巧,饱含着回族女性的深情厚意。刺绣的缩样统统出现在姑娘媳妇们胸前的针匝荷包,这是一个原始针线包,比火柴通大不了多少,一般的形状如同一片树叶,更像一把能提统的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这种针匝不仅用来别针缠线,还用来展示女人们的绣花绣朵。绣花绣朵的针匝下坠一束丝线穗子,挂在大红大绿的衣服上,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追求美的见证。回族女人礼拜或有丧事送“埋体”时,都穿色彩淡素的盘袄和衫子,其实是长袍,前者吊了里子,有的还夹一层薄薄的羊毛棉花,而后者只是单布一片。

年轻的回族妇女头上喜插绒花,脸上涂脂抹粉,指甲上染红色海纳,如果能涂染上朝觐者从麦加带来的异地海纳,不仅美观、荣耀,心灵上也有了莫大的慰藉,毕竟是从天房那儿带来的,贵重哪,谁不图个益吉!部分女人还在额头上,手背上刺梅花形斑点,一刺就存留一生。在回族妇女中,戴耳坠手镯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小女孩就在出生百日或周岁生日就扎了耳坠。小小年纪就在两颊摆动者闪闪发光的装饰品,很有一种自豪感。不扎耳坠眼,不戴耳坠,在回族姑娘中是一种低下,被视为“秃驴”。耳坠和手镯是回族女性头面和外表的装饰。如果是金子银子做成的,就有了夸张富有的意味。

作为新娘的回族女性,一时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把回族女性对服饰的追求实实在在的快快活活地集中体现于一个人的身上。一般头戴白银头饰名叫“钻围子”是个半圆银箍子。颤颤抖抖地插满银花银朵,密密麻麻挂满银坠银穗,犹如戏台上皇宫娘娘出场,手镯戒指成串,针线荷包成束,铜铃银锁相间,彩绸飘带长坠,胸前一对银制牙签喊哩嚓啦,襟口上几个响铜铃铛叮玲噹啷。新娘一旦出房,顿时满面春风得意。

旧时。大部分回族中年、老年妇女有扎裤腿的习惯,座月子和殁了大辈的小媳妇们必须扎裤腿。传说以前很早妇女就不扎裤腿,于是女人的经、带令味重了大地,地面就崩裂塌陷,遭了一次磨难。于是成年女子就扎紧了裤筒,老奶奶、月婆子扎裤筒还有防御寒气的作用,丧事期间儿媳妇们穿长衫扎裤筒,那是表者一份孝心。

在当代,在服饰改革的大潮中,回族人也是有自己个性化追求。老汉们用中山装代替了斜襟主袄,小伙子们都喜欢黑色的、棕色的皮夹克、顶帽也不再是一片白布一道针线,顶帽是专门厂家制做的硬壳款式。扣在青年人修长的头发上别有风韵。女性的服饰紧紧扑捉着大众化时尚的影子,而在这种扑捉中仍然体现出宽松、淡雅,如铅灰色长衫、天蓝色纱巾、各种素花浅色的套装等。  


作者简介

马文卫  男  1948年5月生于青海省门源县,从事中小学教育35年后退休,现被门源县志办公室聘为方志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撰写出版文学书籍13部,300余万字,以小说创作见长。 

联系地址 青海省门源县志办公室

邮政编码 810399

手机号码 138 9730 1172

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摄影作品,游记,散文、小小说、诗歌均可。文责自负,自行校对。投稿时请附作者简介与需要配图的照片。西宁表情平台发布的均为原创作品,请勿一稿多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