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古诗词“阅读 · 对话”的实践探索

 宁静致远r8cxg2 2020-06-2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

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

一、——对话·诗情

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大屏幕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明·唐寅《元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

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ĭnɡ)川(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

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指导难读的句子。

的读音: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

指导;,评价;

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

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

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评价。

3.教师范读

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请大家听一听老师读,再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鸦、花、家”这三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找到了韵脚,我们在读的时候稍微拉长一点古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自己练习两遍;同桌相互读一读。

4.读出韵律

师生合作读一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诗题和作者一起读;

互换一下,这次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诗题作者一起读。

三、品——对话·意境

读古诗,不但要注意节奏、韵脚,更要注意你自己在读时的那份感觉。

1.说一说,读此诗时,你脑海中想到了哪个词?

预设:孤独、寂静、思念……

2.聚焦前两句诗。静静地读一读,说说你想到了哪个词?

预设:寂静、幽静。

3.对比思考,你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吗?

4.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带给你幽静感觉呢?再静静地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圈出这个词。

预设:冷露无声、树栖鸦。

5.“树栖鸦”是诗人怎么观察到的呢?

回忆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白与“树栖鸦”一样,都是以动静,更能表现出月夜的寂静。

6.指导齐读第一句读出幽静的感觉

生齐读第一句。

7.结合注释说一说“地白”是什么意思?看到“地白”我们会想起李白的哪句诗?

8.夜很深了,月光如水,鸟儿入眠,诗人在庭院里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齐:冷露无声湿桂花。

文字是有温度的。在二十四节气中,中秋处于秋分时节,白露之后,寒露之前,也正是桂花开放的时候,正所谓“白露挂枝头,花湿好个秋”。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里,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9.诗题是《十五夜望月》,两句写景,字面无“月”却暗藏着“月”你发现了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交流:地白、树栖鸦、桂花。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人间桂花香了,那月宫中的桂也该香了吧?人间的桂花湿了,那月宫中的桂呢?那树下的玉兔呢?那桂树下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说话练习:冷露无声湿      

——对话·表达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桂枝湿露,诗人在望夜深人静,诗人还在望诗人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请带着丰富的想象再读一读这首诗。

2.你能读懂诗人的心吗? 哪个字是全诗的中心?指导朗读后两句诗。

3.诗人在思念谁呢?是他一个人在思念吗?

4.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被你思念的那个人是谁?你最想对他(她)说什么呢?请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写下来,我们可以邀请明月带去我们的思念。

5.学生写话,读话。

6.诗人们如何写“秋思”呢?

大屏幕出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7.像这样直白地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感情的表达叫直抒胸臆,又叫直接抒情,王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像这样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表达,叫间接抒情,读起来更加委婉含蓄,更易打动人心

8.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呢?说一说,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9.距离王建写《十五夜望月》的一千年过去了,到了清康熙四十四年,这首诗被收录进《全唐诗》,最后一句诗中的“落”被写成了“在”,你认为哪个字好?理由呢?

10.你能把这种感觉带进诗里,读出这种动感吗?再读古诗——

一个“落”字,不同凡响,仿佛那“秋思”伴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一个“落”字,把天上月、望月人、心中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11.背古诗

男女合作读诗句试着背。

两人互查。完整背诵整首诗。

——对话·情结美

1.月亮意象:团圆、思乡、怀远……

在中国人眼里,月亮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自古以来,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都赋予了她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人的“月亮情节”,也是文学中的“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念中的物象在你的意念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2.读诗句,说说月亮代表着什么?(大屏幕出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3.诵经典(背景音乐《月之故乡》)

同学们,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月亮是团圆,是思乡,是怀远;在中华游子的心中,月亮是亲人,是故乡,更是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将自己的思乡之愁、思亲之情寄往那皎皎明月呢?大屏幕出示

南北朝时的诗人谢庄在《月赋》里叹:隔千里兮共明月。

到了唐朝,更多的人在望月,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到了宋朝,人们依然在望月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望月!天空的明月还是那轮明月,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正如我们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晚,月亮依然会升起,当我们再次抬头仰望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王建,一定会吟诵一首诗——《十五夜望月》,一起背诵这首诗。

请举起你的那轮明月,让她缓缓升上童年的星空,让我们再次对月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课下作业:

中华文化从未断流,中华经典永远流传!课下请继续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进一步感受祖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阅读·对话”的实践探索

                             ——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作为基础知识目标,将学习重点确定为: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学习难点确定为: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积累中华经典诗文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和谐统一呢?

课堂上,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一、——对话·诗情美

二、——对话·韵律美

三、——对话·意境美

四、——对话·表达美

五、——对话·情结美

导课环节,突出诗情美,贵在激趣。因为六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统编教材,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积累的较少,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诵读《元日》《清明》《元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经典诗句,知道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在节日里借助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温儒敏主编这样说: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为了突出重点,我借助“读”和“品”两个环节,教给学生通过看注释、展开想象等方法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读”的环节重点放在有梯度地进行朗读指导,教师范读、领读、相互欣赏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知了古诗的大意,感受到韵律之美。“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月光如水、鸦鹊入眠、冷露无声、桂枝湿露的望月环境,在品读中感受诗人孤独、寂寞、思念的情感。

“悟”的环节,为了突破难点,我重点抓住表达之美。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含蓄深沉。另外,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组成一幅形象动感的画面,“拓”的环节通过“月亮”的意象拓展,整合与“月亮”有关的咏月经典诗句,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兴趣。

温儒敏特别指出,“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是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语文课堂,只要教师善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生态——对话场,就能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完美结合。这节古诗诵读课,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那轮最圆最亮的明月,在孩子们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