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美文】杨国存 | 美味佳肴炸老鸹头

 聚力阅读 2020-06-28

■ 

心情音乐  边听边读

   
美味佳肴
老鸹头

文/杨国存

小时候,老家过年有一种习俗炸老鸹头。老鸹头,是自然形成像老鸹脑袋形状且做法类似油条的一种油炸食品。

炸老鸹头先用发酵粉和面,等面开了将盐和花椒茴香面拌到面里。然后平底锅烧热倒油,用两根筷子挑起面糊缠绕着把面绕到筷子上,油热了放到锅里,面糊不能沉到油里面,要不然会发不起来,一面炸熟焦黄,翻过来炸另一面。炸好的老鸹头放在篮筐里,一个个尖尖的嘴,有鼻子有眼儿,有的头上还有几根羽毛,简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艺术品。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这种油炸食品在饭店、大街上的摊点上没有见过,只是家庭的一种美食。

美味佳肴    

 炸老鸹头

原先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种食品叫炸老鸹头?还有,逢年过节有时没有把好嘴,说了句不吉利的话,母亲总是瞪着眼说:“看你那个乌鸦嘴!”后来长大懂事了,从母亲嘴里知道了其中的原因。老鸹,就是乌鸦的俗称。人们习惯将老鸹视为不祥之物,“老鸹叫,没好兆”。 一听到老鸹呱呱叫的叫声,有病的人家忙着准备后事,没得病的人听到它的叫声也心惊肉跳。有俗语说:“老鸹当头过,无灾必有祸。”炸老鸹头,以示来年没有了老鸹,听不到老鸹叫,就没有了不吉利之事。其实,这也是人们对来年幸福、吉祥、平安、顺利的一种祈祷。

有时我想,老鸹只是叫的声音不好听,并没有妨碍人类啊?为什么对它如此仇恨呢?它只是大千世界一个小小的精灵,何苦这么对待它?要烹之食之,老鸹是无辜的。一篮筐老鸹头有百十个,要是真的老鸹头,该残害多少个老鸹啊?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呢?忽然我又想起了同为鸟类的喜鹊,只因叫声好听,就讨得人们喜欢,其实,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喜鹊能报喜呢?稍微留意一下路边的年货摊点,有许多和喜鹊有关,除去赞美喜鹊的对联外,还有许多剪得栩栩如生的窗花,有喜鹊登梅、喜鹊回头戏牡丹、喜鹊登门报喜、喜鹊蹬枝等等,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平安期盼的心愿。都说喜鹊报喜不报忧,我们希望喜鹊多一些,喜事多一些。

美味佳肴    

 炸老鸹头

人有时候也好似老鸹和喜鹊。有的人不会说好听话,说话不多,句句砸锅,哪一把壶不开提哪一壶,即使讲得是真话实话,也招人反感讨厌。有的人天生一个巧嘴,即使人们知道他说得是假话,但仍然喜欢听吉利话、奉承话、恭维话。想起鲁迅先生写的那篇立论,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抱出来给客人看。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得到一顿痛打。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有时候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打。有些时候、有些场合,实话不能实说,明知是假话也必须要说。人们不喜欢老鸹的叫声,也许老鸹不知道这点,才招人讨厌吧。

美味佳肴    

 炸老鸹头

然而,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乌鸦反哺”的故事是众人皆知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在养老、敬老方面乌鸦堪称动物中的楷模。然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为人们不待见它的叫声就要炸老鸹头,唉,可怜的老鸹啊!

聚/力/阅/读

THE WRITER

杨国存 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寨村人,内黄县卫计委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

1971年参加工作,曾任初中语文教师,1986年调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94年调县计生委任党组成员。从1986开始,坚持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到2005年,在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新闻通讯1000多篇,并有5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好新闻奖。

2001开始从事散文创作,10多年来曾在《奔流》《莽原》《人生与伴侣》《安阳日报》、《文苑》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300余篇。我与《安阳日报》一路前行2014年获纪念《安阳日报》创刊30周年征文三等奖,《乡情是一枚红枣》2015年获安阳市微作品大赛二等奖,《淡出视野的牛屋》2015年获《中国草根》文学金典散文创作奖,《故乡的腊八粥》获中国乡土文学联盟北京联盟月活动第二名作品。《母爱,是故乡的老粗布》荣获“文学百花园首届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一朵喇叭花》荣获“文学百花园首届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散落的花瓣》《一亩心田》,现任《内黄文化》编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