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晓杰丨儿时的老房子

 聚力阅读 2020-06-28

总第1005

本期编辑:李忠

儿时的老房子
文:苗晓杰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吧,如今,时常会想起年轻时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儿时的一些记忆,也在渐进的模糊而又“清晰”起来。我在孩提时,居住过的老房子,依稀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居住在白城火车站往南走500米, 一个叫铁东街的贫民窟。由于当时这里大多数住着都是铁路职工家属,大伙又习惯叫“铁路铁东街”。这是一趟四、五户连在一起的红砖平房,户型用现在的叫法是“单居室”,里外屋加在一起也就十八、九平米吧。房屋样式普普通通,从东往西依次排列。
 我家的房子,是靠东面第三组把东头的第一户。房前有一个由杂木板围成的小院。进了房门,是一个约6平米的外屋,作厨房用,挨着山墙是一口直径近1米的大水缸,惹人注目。因为当时屋内还没有自来水,每家每户都要备这样一口大水缸装水,现在看来,算是一道非常奇特的景观啦。里屋的面积不大,近4米长的火炕,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地方。炕北头靠墙,摆放一紫色炕琴柜,上面叠放全家人用的棉被。到了晚上,棉被铺到炕上,大人小孩,也不分男、女,拥挤着睡在一铺大炕上。那个时候,每家都这样,也不觉得不习惯。屋里地面是砖铺的,北墙有一张三抽屉的木桌,上面放着俗称“电匣子”的老式电子管收音机和带钟摆的木壳座钟。那时,普通人家还没有电视机的,大人们空闲时,随着“电匣子”放的戏曲节目唱两首,就算是享受精神生活了。
 东墙窗下还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当时,家里只有父亲在铁路车站工作,母亲平时用这台缝纫机作点零活,挣些零用钱,贴补家用。
平日里,大人们或站在房头、或隔着木栅栏,唠着家常,哪家做了好吃的东西,都是你送我、我送你的,邻里关系非常融合、和睦,好像一家人似的,不分你我。孩子们放学了,也都在一块,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家庭作业,也没有补课这一说。到了吃饭的时候,家长们便站在小院子里喊孩子的乳名,房前屋后的呼唤声,此起彼伏,甚至能传出二、三里地,那声音,怕是一辈子也抹不掉了。
当时,我们居住的老房子,是没有自卫生间的,白天上厕所时,要到几趟房才能找到一个公共厕所。到了晚上,各家都要在外屋,放一个形似圆型泥陶桶或黑胶皮桶作尿桶。夜里,小孩子睡得迷迷糊糊从炕上下来,开着里屋门,就在那“哗、哗”的往桶里尿。大人们便在炕上直喊:“臭小子,把里屋的门关上。”早上,大人提着尿桶到公共厕所把尿倒掉。你看吧,那个时辰,差不多每家大人都要提着颜色不一样的尿桶,同时往公厕方向去,神情自然,没有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男男女女的,你来我往,很是热闹。
我家小院外不远处是一条河沟。夏季,河沟里的水很清澈,小孩子光脚下到水没脚面的河沟里,还能够捉到小鱼。到了冬天,河沟里的水结成了冰,我们一帮淘气的孩子,拿着自制的独脚爬犁和冰钎,尽情的在冰面上滑冰玩耍着。
小的时候,我特别快乐的事,是在老房子里过端午节。这天,大人们早早起来,将准备好的艾蒿,用红绳绑在小院门和屋门上,孩子们还没有起床,大人就将五彩线,系在孩子们的手脖和脚脖上。上午,在小院里,家家户户用大盆装着白糯米面(也叫江米面),忙着包粽子。左右邻居们,相互串换着使用花样不一样的木模子,把和好的面团,压到二十几公分长,刻上有鱼、花、生肖图案的木模子里,再将印好图案的面团,从木模子里倒出来,放到大锅里蒸熟。然后,装到放有煮好鸡蛋、鸭蛋的搪瓷盆里。怕小孩子们“偷”吃,大人就将面盆,放到孩子们够不到的地方。到了吃饭的时候,把装鸡蛋和粽子的盆取下来,放在屋里的炕桌上,大人们把鸡蛋、鸭蛋,按数分给每一个孩子。分完后,热闹就出来了。孩子们手里握着鸡蛋或鸭蛋,屋里院外追逐跑跳着,相互撞击着手里的蛋,看谁的蛋被最先撞碎的。蛋没有撞碎的,就嚷嚷着说:“我是鸡蛋大王!”大人们在一旁看着孩子,哈哈大笑。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时间就这样匆匆忙忙的过去了。儿时,住过的老房子,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然而,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儿时居住过的老房子,在我的记忆里,依然是挥之不去的,这么多年,我依然把他牢记在心里。每当我从现在工作居住的大安,返回白城看望年迈的老爸、老妈时,火车进到市区经过当年的铁东街时,我都要隔着火车上的窗玻璃,向那个地方张望,睁大眼睛,努力去寻找到当年老房的影子和那条儿时玩耍过的河沟的模样.....

作者简介

苗晓杰,1981年10月当兵,守卫珍宝岛,在部队一兵兼多职.1982年12月10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复员,分配到大安北机务段,曾经在1043青年号机车担任过乘务员,从1987年6月,开始编写机务段历史,收集历史实物、资料和照片,编写的《大安北机务段年鉴》《大安北机务段志》《大安北机务段历史资料》等铁路历史资料,分别被《白城分局年鉴》、《长春分局年鉴》《沈阳铁路局年鉴》《沈阳铁路局志》《全国铁路基层单位信息手册》和《大安年鉴》采用。
被《中国铁道》出版社评为“一等奖”;
为《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白城机务段段史馆》、《沈阳铁路局铁路陈列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受到了沈阳铁路局领导的好评;
2017年,参与大安市委宣传部编写了《蒸汽机车故事》;
2018年,参与了政协大安市委员会编写《铁路历史故事新编》等。
目前,收集的相关铁路方面的照片近5000张,为资政存史和后人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在进行

➣➣➣

《精短散文佳篇选萃2019》

隆重征稿

投稿邮箱:julichuanmei@yeah.net

订阅方式:微信 yuwei0124

 征稿/征订启事

入选作品目录

1、  王久辛 | 冷冷的鼻息

2、  卞毓方 | 射阳赋

3、  顾  坚 | 花开的声音

4、  梁长峨 | 带不走一片云

5、  凌鼎年 | 石头剪刀布

6、  黄秀峰 | 生命的底色

7、  许道连 | 许溪河,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

8、  王忠正 | 从秋天回乡

9、  李  景 | 纳木错的深情

10、  布  衣 | 桃花谷

11、 刘海亮 | 长安一片月

12、 范  诚 | 卖红薯的母亲

13、 王  新 | 和母亲一起乡下过大年

14、 徐国忠 | 树木连房廊

15、 李  顺 | 生日絮语

16、 袁瑞珍 | 迷失在丽江

17、 于 雷  | 沙雅秋天的札记

18、 薛 媛  | 却话云起时

19、 董昕枫 | 被雨打湿的记忆

20、 朱和平 | 盛唐气象 热血阳刚

21、 河 丁  | 逆向生长

22、 白亚军 | 扶着秸秆走路

23、 郭建荣 | 让父亲坐坐我的车

24、 才让拉毛(藏族)| 琵琶行教后记

25、 向德森 | 烧瓦

26 王顺中 | 父亲的柿子树

27、 音 岚  | 乡居片段

28、 孙悦平  | 吊水楼瀑布

29、 杨国存 | 雨夜读画

30、 陈建军 | 那年,一树槐花盛开时

31、 褚福海 | 宁馨的夏夜

32、 丁  子 | 夜的黑

33、 鹿剑林 | 拉萨,致敬文成公主

34、 徐少平 | 的确良

35、 赖杨明 | 做一颗会发芽的豆子

36、 贺  昕  | 等待在时光深处的女子

37、 水果月亮 | 美丽的中文永远不老

38、 刘发祥 | 心结 

39、 雪  迪 | 雪

40、 郑  立 | 七洞门

41、 刘丰歌 | 锈蚀的弯刀

42、 薛玉林 | 晚秋的雨

43、 曹  矞 | 牡丹之美

44、 黄建南 | 攀 援

45、 周岑岑 | 一场跨越前世今生的爱恋

46、 阳  涛 | 庭院除草杂记

47、 老  土 | 冬青树

48、 郑友贵 | 父亲的歌

49、 淮战科 | 把酒入诗词

50、 肖  龙 | 人到中年看月亮

51、 林友侨 | 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

52、 邓思杰(加拿大)| 移民人的旅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