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顺中 | ​疫情面前说防疫

 聚力阅读 2020-06-28

总第1027

 编辑:河丁

疫情面前说防疫

文/ 王顺中

面对近日发生的疫情与众人共同关注的发展事态,有人归罪于果子狸,有人抱怨了蝙蝠魔,有人甚至在没有一点确凿证据的前提下居然扯上了某大国……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呀!今天,认真拜读了一篇名为《正月逢三“送瘟神”习俗》的文字后,我也想不揣简陋,敞开心扉,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鬼谷子在其《忤合·六》中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即世上没有永恒显贵的事物,也不存在让人永恒效法的榜样。我们目前面对的疫情与人生、大自然一样,不可能永世不变。诸位的头顶上不可能每天都是艳阳高照,脾气暴躁的老天也会偶尔给大家送来点暴风骤雨。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远古时代的先祖,究竟是如何面对那些可能随时降临人间的灾难的呢?

在生产能力极其低下,科技水平异常落后的远古时代,渴望幸福,憧憬美好,但又不懂这些灾难居然是自然规律与人为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面对灾难无比渺小,简直束手无策的他们,便将其满怀期待的眼光投向了上天,转向了茫茫的庙宇,转到了他们心里万能的神蚩。这时,与信仰并存而又万能神圣的的神相、土偶和各路带有地域特色的大神便应运而生了。

为了表现自己对这些大神的崇敬之情,诚挚之意,顺道夹带点私货——先民的美好愿望,非常必要的仪式感便油然而生。这时,上能通天,下可会民的巫师乃至专门的宗教人士,便会在大家众心捧月一般的拥戴下,被请上神坛。在这些人士的主持甚至左右下,简直关乎他们生死存亡,比较正规,地位神圣,色彩神秘,地域意味异常浓厚的各种民俗事象就接踵而至了。就像这篇文章里正月初三、十三、二十三“送瘟神”的民间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期盼、一种教育、一种传承,让对瘟疫的恐惧,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

这就是先民的智慧,传承着人们对抗大自然的一种默默的力量。

而今,面对不少古老的民俗,珍视者有之,鄙弃者有之,漠然者有之,除之而后快有之……

那么针对偌多民俗,在传统民族文化的浸染下,于各种民俗里渐渐坚强成长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我们身边幸福日进,而可能渐行渐远的民俗呢?

我个人觉得,我们首先要把民俗与迷信区分开来,这才是你我目前的首要搞清的问题。

乡下老人说“迷信迷信,不迷不信!”在一种流传千古,虔诚、神圣而具有一定的固定程序,仪式感特强的传统文化现象面前,我们到底抱有咋样的态度?假如你把它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甚至弱智得到了唯命是从,无视事实,摒弃科学,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阳光人生了,那么,毫无疑问你就你信了。反之,你在正视现实,怀抱科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满怀希望,坚定地把它看做是一种精神信仰,灵魂慰藉,那我恭喜你选择了一条积极健康的精神信仰路。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回到刚才提到那篇的文字,认真阅读文本,我们便会不无惊讶地发现,作家与我殊途同归。作者笔下的民俗不仅不是消极,无关迷信,也不见那种在灾难面前长吁短叹的无奈……而是一种亲切感倍增,令人顿时来了精神,迸溅了激情,给读者带来了无尽满足的一顿快意。

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如此程度的今天,居然还有不少人美丑不分,甚至人云亦云地把许多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种族基因一般宝贵的财富,包括一些民俗活动,看作是迷信。试问,从人类文化学角度来审慎思考一下,各位同胞,信仰与迷信能等量齐观,它们之间能轻易被人无知而粗暴地挂画上等号吗?

我的导师王世朝教授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信仰的。一个人一旦没有信仰,他就会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甚至做出无数伤天害理,显露各种暴殄天物的恶行。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信仰。一个民族一旦丢掉了该有的信仰,必然会最终走向萎靡与消亡。试想,要不是那些丢掉了信仰,丧失了人性,对自然与生命没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屠命侠”,为了满足那点舌尖上的快感,将人类的兄弟残忍地搬上餐桌,进而对之大快朵颐,我们孩子会没有了快乐,老人会失去了自由,街道会消失了繁喧……?大家会看到,别妻离子,挥泪逆行;甚至乡村封门,都市封城,这种令人心酸的一幕吗?

那么,你我眼里,生病的仅仅是哪位个体,一群肉身,一个武汉?此时此刻,我们的灵魂是否依旧百毒不侵? 读完这篇文章,各位拈花一笑的迦叶佛——读者呀!你们是否看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蛰伏于民俗背后,那若多值得耐心品味与令人顿悟的宝藏呢?

如果说古人对迷信的选择,是由于他们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那么,而今缺少敬畏之心的我们,对暴殄天物恬不知耻的践行,又是因为什么呢?

万物灵长的人类呀,可爱可恨的同胞呀,针对疫情,我们是否要好好反思一下呢?“防火、防盗、防疫情”,是不是也该换成“……防火、防疫、防自我”呢?

由此看来,防疫,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END
作者简介

王顺中,男,1971年10月生,安徽合肥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合肥市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评论家协会会员,副高职称,《民俗大观》杂志编辑,《小说时代》文学理论编辑,《作文周刊》读写辅导员。先后出版过诗歌散文集《岁月的印记》,文学评论集《家乡的果实》和《无花果》,专著《考场作文应对策略》,以及长篇小说《云霞飞渡落雁湾》。同时,还在国内部分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论文约八十万字。

正在进行

➣➣➣


《精短散文佳篇选萃2019》

隆重征稿

投稿邮箱:julichuanmei@yeah.net

订阅方式:微信 yuwei0124

 征稿/征订启事


入选作品目录

1、  王久辛 | 冷冷的鼻息

2、  卞毓方 | 射阳赋

3、  顾  坚 | 花开的声音

4、  梁长峨 | 带不走一片云

5、  凌鼎年 | 石头剪刀布

6、  黄秀峰 | 生命的底色

7、  许道连 | 许溪河,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

8、  王忠正 | 从秋天回乡

9、  李  景 | 纳木错的深情

10、 王希社 | 桃花谷

11、 刘海亮 | 长安一片月

12、 范  诚 | 卖红薯的母亲

13、 王  新 | 和母亲乡下过大年

14、 徐国忠 | 树木连房廊

15、 李  顺 | 生日絮语

16、 袁瑞珍 | 迷失在丽江

17、 于 雷  | 沙雅秋天的札记

18、 薛 媛  | 却话云起时

19、 董昕枫 | 被雨打湿的记忆

20、 朱和平 | 盛唐气象 热血阳刚

21、 河 丁  | 逆向生长

22、 白亚军 | 扶着秸秆走路

23、 郭建荣 | 让父亲坐坐我的车

24、 才让拉毛(藏族)| 琵琶行教后记

25、 向德森 | 烧瓦

26、 王顺中 | 父亲的柿子树

27、 音 岚  | 乡居片段

28、 孙悦平  | 吊水楼瀑布

29、 杨国存 | 雨夜读画

30、 陈建军 | 那年,一树槐花盛开时

31、 褚福海 | 宁馨的夏夜

32、 丁  子 | 夜的黑

33、 鹿剑林 | 拉萨,致敬文成公主

34、 徐少平 | 的确良

35、 赖杨明 | 做一颗会发芽的豆子

36、 贺  昕 | 等待在时光深处的女子

37、 孙  瑜 | 美丽的中文永远不老

38、 刘发祥 | 文脉 

39、 雪  迪 | 雪

40、 郑  立 | 七洞门

41、 刘丰歌 | 锈蚀的弯刀

42、 薛玉林 | 晚秋的雨

43、 曹  矞 | 牡丹之美

44、 黄建南 | 攀 援

45、 周岑岑 | 一场跨越前世今生的爱恋

46、 阳  涛 | 庭院除草杂记

47、 老  土 | 冬青树

48、 郑友贵 | 父亲的歌

49、 淮战科 | 把酒入诗词

50、 肖  龙 | 人到中年看月亮

51、 林友侨 | 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

52、 邓思杰(加拿大)| 移民人的旅途

53、 尹小平 | 小巷叫卖声

54、 梅会林 | 发烧的夏

55、 吕华青 | 近看卞毓方

56、 张  杰 | 米娜

57、 张修东 | 向南行

58、 章科才 | 坐在窗前观大海

59、 张钧杰 | 野草的随想

60、 张乐鹏 | 星星

61、 石丽霞 | 嘉峪关悬臂长城

62、 袁风燕 | 樱花赞

63、 赵亚琼 | 剪

64、 顾乐生 | 东坡赤壁游

65、 姚兴科 | 心灵之旅

66、 支立明 | 老屋· 老树·老人

67、 王志明 | 春草又绿了

68、 苗志军 | 辣椒咸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