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板的心病:提成低了员工没有积极性,但高提成无以为继

 老方说 2020-06-29

提成是一个工具,它甚至是很多老板唯一掌握的管理工具。

在老板看来,底薪少一些,提成高一些,员工干得多就拿得多,赚多赚少他自己看着办。这样管理也省心,对自己也有利。

比如一个家居店,一个门窗工程的成本是5000元,平均单价在10000元左右,销售的底薪是3000元,而提成是1500元。这样员工一个月只要卖四五套,抛去综合成本后,老板仍然赚大头,而且员工越多,营收规模就越多。

这样的模式对老板、公司是最有利的。实际上,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的这个模式。

老板最烦员工不理解他的苦心:你干的越多,业绩越大,提成和收入就越高——为什么员工就没有像饿狼一样嗷嗷叫的上进心呢?

过去三十年,70后、80后“苦大仇深”的工薪层比较多,为了赚钱,他们可以吃苦下工夫。上个世纪90年代的阿里巴巴B2B销售铁军,基本就都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改变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命运,他们不惜代价,一天打几百个电话,拜访几十个客户的销售比比皆是。

但是,三十年后,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得以提升,90后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他们的家庭资源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95后,只是为了赚钱的话,对他们没有太多吸引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一代年轻人不爱钱,实际上他们对钱非常在意,他们也从不避讳谈钱。毕竟,钱是客观的核心要素,他们只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已。或者说,他们更聪明。

因为他们知道,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公司,辛辛苦苦最终也只是赚点小钱,而“酷”一些的公司,不但做的事有意思,赚钱的速度和规模更是碾压那些只为赚钱的公司。

赚钱的效率,个人的前途,才是决定年轻人选择公司的主要考量。

万事人为本。所以,一个公司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公司的赚钱效率如何,员工四五年后的前途又是怎么样的?

过去公司那种底薪+提成,一年加几十块、几百块工资和提拔职位的模式,早已经落伍了。

变化迅猛,这个时代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变数太多,抱残守缺、自以为是的个人和企业都将被时代所淘汰。

好的公司不能等到不得不变的时候才去准备,那就太迟了。对那些以销售为导向的公司来说,只是底薪+提成的员工激励是无以为继的。

以销售为导向也没什么不好,就像阿里巴巴十多年来一直是以销售为公司驱动的,只是从阿里云开始才慢慢增加了技术的权重。

但是,就算只是为了销售,底薪+提成的模式也在慢慢推高公司的成本,而且管理不善的话还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和隐患。

去年有个朋友的公司就出现了一次危机,朋友的厂子在县城,他在市里分别成立了三个销售公司,采取内部PK的赛马制。

公司成立前两年效果非常好,市里招人、谈业务都非常方便,而且三个销售团队互相竞争,业绩也是节节拔高。于是朋友就放心留在厂里钻研产品去了。

当初为了管理方便,也加上朋友不想太操心,所以三个销售公司都是独立核算的,他只是安排了会计跟工厂对接财务。其他用人、管理全部都是分公司负责人说了算。

结果去年的时候,朋友发现他最看重、业绩最好拿个公司指挥不动了。那个分公司负责人跟朋友要股份,不然就带团队独立。

我跟朋友一起去找他谈的,他提出要么给股份,要么他们自己单干,反正团队、客户都在他手里,随便找个工厂OEM就OK了。谈到最好,他笑着说就算把公司交出来,老板也管不了。

看对方那么嚣张,朋友气得不行,出来后问我怎么办最好。我说这还用问,尽快让这个人滚蛋。他说担心客户和团队都被带走,我说你不担心另外两个公司跟着有样学样?你这次让一步,他们就会得寸进尺。

永远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丧失长期利益,这是个原则问题。

第二天朋友带着公司人事、财务和另外两个公司负责人过去,直接宣布那个“失控”的负责人被免职。据说当时他很意想不到,又想单独找朋友在谈谈。但朋友没理会,结果愿意跟那个人走的员工寥寥无几——他太高估自己了。

从此后,朋友开始统一管理公司的人员考核、财务核算。他也认识到完全以销售绩效为主是有很大缺陷的。

底薪+提成的绩效管理对公司的组织能力建设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绩效会带来效率降低的问题。

事实上,绩效管理是公司整体对结果的侧重,但过程决定结果,没有好的过程,又哪有好的结果呢?

有些老板喜欢说“我只看结果”,这句话一点也不酷,相反,非常之傻。

华为的业绩增长为什么那么快?他们也是奉行高绩效、高压力、高回报的原则,但他们针对的对象不一样。别的公司针对的是员工,而华为针对的是团队。对华为来说,组织的整体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是团队协作主义。过程和结果都是大不一样的。要知道,这背后一个是自私自利,一个是同舟共济,文化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你想明白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