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无压力不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华为:淘汰才是对员工的负责!

 老方说 2020-06-29

“我们没有裁员,我们是末尾淘汰。”这是华为员工经常自我调侃的话。

末尾淘汰不仅仅是市场和销售部门,曾经有华为研发部门的主管发文说,自己在走上管理岗位后,心里最难过的一关就是淘汰排名靠后的同事。他觉得他们很优秀应该再给机会,但没办法,制度就是制度,就算舍不得也只能是放他们走。

在华为,组织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机制是必须被坚定执行的。任正非强调,“……把危机意识和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员工。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正是由于淘汰机制的存在,才保证了组织处于激活的状态。这不是内部的残酷,这是面对外部压力的自然选择。

要知道,公司整体的可持续经营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其他一切组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包括末位淘汰制。

一直以来,“末位淘汰制”都饱受争议,有人认为这会制造恐慌,影响公司的竞争力。比如微软的前CEO史蒂夫·鲍尔默就曾大力推行过淘汰业绩垫底员工的政策,这间接导致了微软的衰落。

而有的老板认为,淘汰落后的员工是对优秀员工的公平,这更符合公司的利益。当然大多数员工,特别是被淘汰的员工可不这么想,他们对这种残酷的淘汰制度深恶痛绝。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末位淘汰制”不太人性化,特别是对小企业来说,招聘员工本就相对困难,你如果严格去搞什么末尾淘汰,不等你淘汰员工,员工先就把你淘汰了。事实上我就经历过因为绩效压力导致团队分崩离析的事情。

我得出的教训就是,坚持规则是很难的,但你必须坚持,不然公司就会走向平庸。公司出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老板和员工之间在尝试挑战规则。

比如,在制定销售业绩后,按照制度约定如果员工的业绩不达标就会扣发奖金,那到了月底他就是没做到,你可以不发奖金试试看——他要么跟你争吵,要么一怒跳槽。

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员工是弱势的一方,大家也都以站在弱势一方为荣,但我们有没有想过,站在规则一方才是对。只有规则被尊重,所有人的利益才会有保障。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出于“慈悲”和“同情”的心理留下不合格的员工,那么你就是在惩罚自己,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不行,公司的竞争力就不行,然后就是公司的必然被淘汰。也就是说,你不淘汰业绩差的员工,公司就会因为不行而被淘汰。

而到了公司完蛋的时候,所有的员工都会指责你,是你导致了他们失去工作。所以,GE前CEO杰克·韦尔奇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看来,让一个人待在一个他不能成长和进步的环境中,才是真正的野蛮行径或者“假好心”。

先让他等着,然后什么都不说,最后直到出事了,实在不行了,不得不说了,这时候告诉他“你走吧,这地方不适合你”。而此时,他的工作选择机会已经很有限了,而且还要供孩子上学,支付大额的住房按揭罚款。这才是真正的残酷。

所以马云说开除员工要“心慈刀快”,不要来回犹犹豫豫的,这样对彼此都是折磨,“企业做裁员是万不得已,是要动大手术的,所以在公司开始招聘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不好的人一定要淘汰,但是大规模裁员受伤是非常厉害的。”

“C类员工必须走人”。杰克·韦尔奇推崇企业管理的“活力曲线”——2-7-1法则——把20%的绩优员工定义为A类员工,把70%的业绩中等的员工定义为B类员工,把余下10%的业绩较差的员工定义为C类员工。

华为视此为鞭策员工奋斗的“鞭子”,所谓“井无压力不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末位淘汰使人保持危机意识,组织保持活力。

2002年的时候,华为常务副总裁曾特意强调末位淘汰制的必要性,他说,末位淘汰是世界普遍采用的一种负激励方法,如人家知道GE的活力曲线就清晰地表示了末位淘汰的必要性。现有的考核制度不执行,一切将形同虚设,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得不到有效传递。

他还举了个“好望角蜜蜂”的例子:这种蜜蜂从来不工作,只会吃现成的蜂蜜,靠自己的卵伪装的功能,混在其它蜂种的卵中,不被发现而寄生。凭着这本领,它让其它工蜂傻乎乎地抚育着。几个月后,这种蜜蜂的后代会发展到数倍。由于他们只会消耗花蜜,而不工作,整个巢就即将崩溃。

所以,主管不能做“老好人”,没有淘汰过人的主管不是个好主管。管理要一切以“激活组织,提高战斗力”为目的。

1996年,华为就提出末位淘汰制,把员工的绩效分为A、B、C、 D、E、F六个等级。后来简化为为A、B、C、D四个等级,A表示“优秀”,占比10%;B为“良好”,占比40%;C为“正常”,占比45%;D为“须改进”,占比5%。考核成绩连续为D,就意味着将有可能被末位淘汰,考核成绩连续3个C,就意味着不能涨工资。

而到了1999年,华为开始实行“下岗培训”制度,即不合格的员工下岗后经过培训重新上岗(还记得孙亚芳领导的市场部大辞职吗),这在极大程度上给了落后员工机会,也避免了人力的浪费。所以,末位淘汰制本身没有问题,但具体操作要灵活柔性,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水平。

华为每年各部门淘汰5%的比例不动摇,但很多被淘汰的员工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档案评价很好,方便出去找工作,而且离职的赔偿金额非常高,以后只要达到考核标准还可以再回来。所以,华为员工一般在打分靠后的时候主动提出辞职。好聚好散,用任正非的话解释,这就是管理的灰度了。

学员毕业时,评定30%的尉官工作后,经过再选拔工作也优秀的双优秀者进入校官培训入学考试。同样在两年的校官培训学习期间,仍按5%的淘汰率淘汰。毕业时,再选出30%优秀学员,在三年校官工作期间跟踪他的进步,同样双优秀者,进入校官的入学考试。这样,用15年的时间就产生了一批将军,所以,苏联和美国的将军很多都是40多岁。

2018年,任正非提出华为要进行人力资源机制改革,「我们公司大多数员工都受过高等教育,谁不能当“将军”?我们不允许有庸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他提出华为的末位淘汰应集中在主官、主管上,中基层的员工可以通过内部人才市场流转,而且任正非认为应该允许员工工作到六十岁,不一定要年轻化。

但是,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如任正非所说,我鼓励你们奋斗,我自己会践行。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

就是这样,事业要成功,唯有持续的奋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