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文浩:轱辘上的村庄

 故乡万荣 2020-06-29



晋南农村,把车叫车(cha),车轮子叫车(cha)轱辘,赶车的叫yao cha的。我二叔在县委开小车,乡亲们问及,答:我就是个yao cha的,自然坐cha的那个就是县上的书记了。


      我记事时,自行车极少见,拿钱也买不来。有人家买了一辆舍不得骑,吊在房梁上,拿下来时,带已不能用了,很是可惜。最初村里的交通工具由骡马牛驴领衔。二条腿的人牵着四条腿牲口,穿街过巷,一路叮叮当当的马铃响中,人欢马叫,地面扬起一道尘烟。小村的一天,开始热闹起来。

历史久远的手推独轮车,制作材料为质地结实的硬杂木,是为小路而存在的。据说,诸葛亮的时代就有了。木制独轮车,承载二、三百斤,要抵几个劳力,用它来运输载人,平稳轻巧。著名的“淮海战役”,小小独轮车一战扬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下独轮车,多用来牛马院拉土垫圈出圈,乡亲们也用它来驮东西。在车两边挂上筐子或水桶,往地里运粪或拉东西,比肩挑手提能省不少力气。老太太走亲戚、小媳妇回娘家盘腿坐在车上,成了那年代独有的一道风景。吱吱扭扭的独轮车,步步为营,推起来全靠扭屁股使巧劲,推车人叉开胯子走八字,轮子与脚步成三角形,走起路来一胯一胯的,人们戏称推车人叫“车胯子”。那功夫,不是一日之功就可以练成的。记得第一次信心满满一人推车去地里送粪,紧小心慢小心,还是摔碎了一只村里烧瓦窑出品的大肚子瓦罐。

最早的老牛车(cha),整车基本上是木制的。车两边各安一个一米半高的大轱辘,大轱辘边镶着一圈密密匝匝的小方形铁块,硬木外包的车轴上涂一层厚厚的油脂,架上一副板材,用两根长木做辕杆,一头大黄牛或大马驾辕。阔气点的,两边各一头牛或马牵引,车把式挥鞭“叭叭”一甩,满载的牛车缓缓负重蹒跚前行。乡亲们形容人拖拉磨叽,常叫老牛拉慢车。

鼎鼎有名的万荣大黄牛,名列中国五大黄牛。毛色以枣红色、黄色为主,其骨架硕大,腰粗体长蹄大,宽额阔嘴,长着一副狮子头,性情温顺,任劳任怨,很讨人喜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养牛,作为种地耕作和庄稼地主要的肥料来源。大清早,整个村庄还笼罩在一片晨雾中,农家汉子扛着犁铧,牵着牛,以传统的方式春耕秋收,一轮旭日下,一幅田园风光的农耕画卷跃入眼前。“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当时万荣农民的真实写照。


后来,胶轱辘大马车替代了笨重的牛车。三、五匹大马或骡子拉车,不同于牛车的是车体量大,轻巧灵便,跑起来又快又稳很拉风。马车在生产队作用可大啦,能顶十个八个大小伙干活。用它来拉粮拉棉拉秸杆拉粪拉东西送公粮,无所不能。闲遐时,社员们上县城逛庙会走亲戚,也是不错的搭乘工具。连农村娶新媳妇,接亲送亲也一律是大马车。马铃响来,马蹄声碎,一道道靓丽的弧线划过,闪过一道道变幻的鞭影,坐在车上还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古老的牛车,由于马车的出现,退出历史舞台。生产队的那群牛,从此专司耕磨耙种,成了名副其实的耕牛。

威武高大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全身通红,霸气十足,力大无穷。当年,它是国人心目中农业机械化的象征。它耕地的效率是耕牛的几十倍,每天可以耕作一百多亩土地。我们生产队的地加起来不过800亩,还不够公社拖拉机站那十多台拖拉机塞牙缝。各大队凡地块大的基本上留给拖拉机深耕,“突突”的轰鸣声,响彻在广袤的田野上,乡亲们期盼的“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来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黄土岭上全面开花。家家户户离不开牛,好多人家纷纷养起牛,大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老黄牛重返战场。一头牛的价格,8头牛力气的本地运城产小四轮、小手扶拖拉机乘机进军乡村战场,很受人们喜爱。铁牛下田,黄牛上田,科学种田,人勤地旺,加上风调雨顺,那几年真是历史上少见的大丰收年。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挥汗如雨,挥镰收割,那小四轮欢快地一路突突唱歌,把满载的黄灿灿麦子运送到早就拾掇好的打麦场上。牛拉石碾,拖拉机碾,脱粒机吼,杈子挑,风扇扇,木锨扬,一座座金山平地而起,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车远走了,从此不再回来。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富起来,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质的改变。出行、下地干活,越来越轻松惬意,乡道村道机耕道,条条大道,几经修整硬化美化,宽大平整,四通八达。乡亲们摩托、三轮、四轮、皮卡、小轿车开道,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耕、耙、播、收,这些耗人的农活,交给村里的农机专业户去干。主人家只需田头树荫下,美美的点燃一枝香烟,咪上一口清凉凉的茶水,一旁悠哉悠闲坐景观天。拍上一段北国田园风光,吼一声蒲剧清唱,艳阳高照,荡心悦目,山川锦绣大地如画。

我的家乡运城,有山西的粮仓、棉仓之称,全省一半以上小麦棉花出自这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极大的激发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乡亲种麦种棉种玉米,告别了祖祖辈辈的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鞠躬尽瘁的活法。翻地、耙地、播种、植保、除草、施肥、喷药,各种农机具对号入座,各逞其威。麦收秋收时节,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田间隆隆扫过,颗粒归仓,秸杆还田,农忙变成农闲。家乡一眼看不到边的千亩万亩果园,浇灌有深井水、引黄水,除草有打草机,松土有旋耕机,打药、叶面喷肥有四个轱辘的车载喷雾机,有的人家还用上了无人机喷药。天上的云彩,地上的雾海,云山雾海笼罩下的果园,美的让人心跳。传统的果树修剪、疏花疏果、套袋采摘,这些技术活儿,留给我那勤劳善良不改初心的乡亲忙活,用来舒筋热身,甩胳膊踢腿一展身手,收获一份沉甸甸希望和美好。

苹果红了的时候,是家乡最热闹的时候。公路上跑满了拉苹果的大卡车,果库、农家小院到处是红彤彤的大苹果和忙着精挑细选、装箱装车的人群。乡亲们数票票的声音,最是悦耳动听。今年的果子听说特供中南海,远销澳、美、加拿大。村口,搭起大排档。飘香的羊肉粉条豆腐汤,麻花油酥饼,再来一盘芥末凉粉和一碗醪糟蛋花汤,香在嘴里。就一口汁多味美、甜脆可口的家乡红苹果,甜在心里。

      外面的世界,从未如此精彩,近在咫尺。村里八十岁的老汉老婆婆,十里八里,骑上电摩或三轮车兴冲冲,逢会逢集一场也不拉下。有时仅仅是为了见个熟人,唠上几句,顺带着吃盘凉粉晋糕。遇上邻村唱大戏,坐在三轮车上,跟着戏文同哭同笑,堪称是剧团最忠实的观众。小年轻们则精心打扮一番,油门一踩,不多时,便会出现在市里县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公园里、影剧院、大超市里。

欣闻,在山西太行山的东边,山东率先开启三夏“无人”收割模式。安装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收割机首次亮相并成功进行无人驾驶收割作业,收割完的地块,尔后依次进行耕、整、播精准作业,收耕播效果很好。未来,农业生产从耕到种到收,全环节、全过程、高精度、自动化在人们眼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途无限光明。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民会是一个让人向往和羡慕的职业。农机技术的进步,让麦收秋收变得更加“高精尖强”,越来越智慧,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蔚蓝的天空下,我可爱的中国,我的家乡,丰收的喜悦和迷人的微笑写满每一个人的脸上。

向着美好,向着未来,我们一起向幸福出发!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