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得痉挛性斜颈还治不好,修正归位汤为你讲解痉挛性斜颈

 修正归位汤 2020-06-29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一般在30~40岁发病。大多数痉挛性斜颈病人病因不明,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痉挛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底核、丘脑、前庭神经等部位的功能障碍有关。

多数痉挛性斜颈病人的肌肉收缩频率大于10次/s,表现为头强直在一个方向,称为痉挛性;少数病人肌肉收缩频率少于10次/s,表现为头向一个方向抽动,称为阵挛性。

痉挛性斜颈与其他锥体外系疾病一样,临床表现在早晨起床时较轻,紧张、冲动或劳动,行走时或各种身体器官受到刺激时症状加重,安静时症状减轻,入睡后症状消失。清醒时患者常用手自行扶正头部,症状逐渐明显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长期的头部异常运动,可以表现受累肌肉不同程度的增粗肥厚,对侧各拮抗肌肉处于弛张、废用状态,以至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轻型患者可无肌痛,重症患者常有严重肌痛。少数病人还伴有震颤,偶有病人出现发音,吞咽障碍。

痉挛性斜颈属于中医学“痉证”“转筋”的范畴。中医典籍中有的经筋痉挛都是由湿邪引起的,这是首先次提出痉挛性斜颈的病因与湿邪有关。而后又提出,此类疾病跟风邪的关系密切。其中项强与强直都是痉证的典型临床表现。而其后又有医家指出,此病还与寒邪有关。这些都是外邪所致病的病因。内因包括自身身体热极,会耗损津液,津液亏损导致痉证。

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这一点对于长期服药的病患者危害更大,有的产生药物依赖性(不服药症状加剧),有的产生药物抵抗性(剂量加大)。

西药不仅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可诱发或加重与老化有关的各种疾病,促进人体老化:四药对人体疾病治疗不但有其局限性,而且给人体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赤剐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

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

我国每年死于西药不良反应的人数可达19万,每年由四药不良反应而增加的医疗、抢救费可达45亿元。西物不良反应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远比伪劣药品的危害严重的多,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既能治病,又副作用小的疗法。

过分强调局部治疗,带来顾此尖彼的可怕后果。西医学还原论认为,是局部性病变引起全身性病变,所以在治疗时要以局部性调节为中心,必要时辅以企身性支持治疗。西医学还原论这种层层解剖分析式的思路历史很久,至今仍在主宰者西医临床医师的治疗思维,这种思路是把生命理解为一部复杂的机器,正因为如此,还原论思路的治疗手段,在对现代疾病谱中的诸如:慢性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溃疡病、癌症、各种精冲病等,就很难找到直接,相关的特异性病原因索,因而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与西药相比,副作用相对较小。更安全,但是它没有西药见效快。中医药霸的会更宽。

修正归位汤疗法是吸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千年的中医精华,在结合上千例痉挛性斜颈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方案,修正归位汤充分体现了中医因病、因证、因时、因地、因人的个性化治疗。修正归位汤疗法精选西红花、蜈蚣、全虫等三十多种纯正中药材(以上是修正归位汤疗法部分成分具体用药需要辩证调整),修正归位汤疗法纯中药汤剂治疗痉挛性斜颈,通过从发病根源着手,以疏风通络、散寒祛湿、化痰祛瘀、补益气血、养津柔筋、平肝解痉为基础,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数起病缓慢,少数骤然起病。颈部的浅深肌肉均可受累,而且每一位病人其受累的肌肉以及受累的程度各不一样,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头颈夹肌的收缩最容易表现出来。根据颈部肌肉受累的范围及受累的程度主次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

1、旋转型 表现为头绕身体纵轴向一侧作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

2、后仰型 头向背部作痉挛或阵挛性后仰,颏、面仰天,颈椎呈弓状前突。

3、前屈型 头向胸部作痉挛或阵挛性前屈。

4、侧挛型 头偏离身体纵轴向左或向右作痉挛或阵挛性侧屈,重症病人其耳、颞部与肩部逼近或贴紧,并常伴随同侧肩膀向上抬举现象,缩短了耳与肩膀的距离。

例 (一)

患者,男,30岁。初诊日期:2017年11月10日。主诉:头部侧屈向左侧,不能自持九月余。病史:2017年10月底无明显诱因突发头部持续向左侧屈曲,终日如此,不能自持,于他院就诊,查头颅CT、脑电图、血尿常规无异常,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侧弯,诊断为"痉挛性斜颈"。因拒绝肉毒素注射治疗后来本所就诊。刻诊:神志清,精神可,头部及下颌屈向左侧,双手托扶可慢慢回复正常位,但松手又回去,手扶复位疼痛难忍。采取修正归位汤加减,诊治七个疗程基本正常,后又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巩固,如今俩年过去回访,无任何反复现象。

例(二)

秦某,男,52岁,青岛人。3年前出现痉挛性斜颈,颈部向右倾斜,不能扶正,曾在青岛、北京等地检查,均诊断为肌张力障碍,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痉挛性斜颈,以前服用过中西药,颈部向右歪斜,肌肉僵硬,扶正疼痛增加,大小便异常,走路困难。给予修正归位汤加减,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龟板,白芍,炙甘草,全蝎,鳖甲等。30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2服。二诊:身热口渴减轻,加黄柏、知母等。30剂。三诊:筋脉酸胀缓解,加黄芪、葛根等。30剂。四诊:五心烦热、盗汗基本解除,加海风藤、络石藤等。30剂。五诊:自觉颈项臂足强直减轻,加山芋肉、蜈蚣等。30剂。六诊:未再出现痉挛性斜颈,加威灵仙、巴戟天等。30剂。之后,以前方因病证变化酌情加减用药治疗120余剂,诸证皆基本恢复。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30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例(三)

刘某,男,43岁,郑州人,12年确诊痉挛性斜颈,脖子向右歪斜,颈部有抽动感,有拉扯感,肌肉僵硬,颈部需要手扶正,期间运用过中西药,打过肉毒素未果。刻见:颈部向右偏斜,伴抽搐,颈肩疼痛,肌肉僵硬,腰部不适,烘热眠差,盗汗但量不多。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证属邪闭太阳。治法:解肌发表,解痉通络。处方:修正归位汤加减。葛根,生麻黄,川桂枝,白芍,炙甘草,全蝎、蜈蚣等。30副,水煎服,日1副分2次服。二诊:颈部肌肉僵硬感减轻,方药做出调整,30副。三诊:颈部拉扯感变轻,颈部正了些,继续调整方药,30副。四诊:颈部抽搐,僵硬感明显减轻,以前方做出调整,30副。五诊:颈部正了许多,僵硬感消失,抽搐,拉扯情况明显减轻,继上方做出调整,30副。六诊:症状基本正常,些许有点抽动,继续调整方药,30副。七诊:症状基本恢复,按上次方药开30副,巩固病情,症状恢复正常,一年多过去,如今电话回访一切正常,无任何异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