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朋友要“喜新厌旧”,为什么?让自己焕然一新!

 老方说 2020-06-29

一次饭局上认识个朋友,很有趣,等交往渐渐多起来后,发现这个朋友交朋友的习惯是“喜新厌旧”的。

70后、80后的朋友也有,90后的朋友也交,凡是可以有陌生人社交的机会他都乐于参加。

彼此很熟之后我问他,你这么热衷找陌生人交朋友什么有什么劲啊?

他说,就是图个新鲜刺激。

——他这是拿泡妞的习惯去交朋友的。

经过我的观察,他交朋友一般分三个阶段:陌生带来的新鲜感;熟悉带来的轻视感;熟透之后的厌倦感。

不仅仅是这个朋友,其他在社会上呼朋唤友的人似乎也是这个规律。

微信上做生意的人有个套路,“拉新、养熟、成交”,拉新就是结识陌生朋友,现在QQ上的年轻人叫“扩列”,陌生朋友是越多越好,好多人都是两三部手机,一个手机上最好是加满5000人。

这就是“鱼塘”、“牧场”了,然后缓慢而坚定的去养熟,增加交流,培养感情,最后是达成交易,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套路似乎没什么不对,现代人都直接干脆,什么都要讲个利益和好处。不然费这工夫干嘛?

但对我这种相对传统的人来说,“朋友”这个词还是非常沉重宝贵的,如果朋友也是可以工业化、按套路批量生产的,我从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

多说一句,我之所以对一些聪明年轻有活力的朋友看不惯,大概就是因为这点,我懂你的套路,也理解你的诉求,但我只是没法接受而已。

最好是想看两厌,大道朝天、各走一边就好。

扯远了,其实我的意思是说,“朋友”不该是熟而腻之,然后是腻而弃之,我觉得这是对朋友和感情的亵渎。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有本书叫《群体性孤独》,里面介绍了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那就是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

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是人的很大一部分苦恼或乐趣的源头。于是乎,我们不断尝试去结交新朋友就有了一个功能上的诉求。

那就是通过陌生人社交带来的新鲜感去重塑自我。

一个人脉圈子,如果时间太长而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变化的话,那么身在其中的人是会感到腻歪、厌烦的。

两口子在一起时间长了还都厌烦是“左手牵右手”呢,何况朋友?

何况太熟悉就没有期待,反而会沉淀一些“坏东西”,比如自己丑陋、不好的一面,熟悉自然是会带来轻视的,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都有七情六欲,谁比谁高级呢?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由于人的精神追求比较高级,人往往希望获得一种能够超越平凡生活、平凡关系的另一种高级存在感。

老男人为什么容易被又软又甜的小妖精打动?就是因为她们满足了他的雄性强壮感、征服感,所以他明知对方是另有所谋、另有打算,也乐于装糊涂中招。

同样的,人们乐于交新朋友、喜新厌旧的习惯也是一种变相的告别过去,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一个好的新朋友是可以让你焕然一新的,《飘》里有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朋友也代表着一段新的感情,新的冒险和新的人生。

挥别旧的人设,建立新的人设,然后“重新做人”,这对人们有异常大的吸引力。

所以,陌生人社交永远都有机会,微信也是没办法永远存在的,张小龙就在演讲中表示过随着时间、熟悉的“人设”沉淀,用户因为社交带来的压力可能会越来严重。

世界本不圆满,世上也不会有完美的产品,而人的天性总是期待完美无缺的,这未尝不是一种动力。

但我觉得,对于交朋友这件事,主要是看缘分的,所谓“倾盖如故,白发如新”,人和人的感情是没有办法去设计的,哪怕你再聪明,从更大更宏观的角度看,你那都是一个犄角旮旯的蠢笨努力。

开始说到的那个朋友,他交朋友很多年,但还是老样子,好像始终没有人可以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他也一直在寻找的路上——也许他不是在找朋友,他只是在找自己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