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对百家姓(327——312)

 杏坛归客 2020-06-29

NO.297

姬(Jī)

南奔梅里居吴地;

西出岐山伐纣王。

  上联典指吴泰伯(tài bó、一作太伯),姬姓,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二弟仲雍让位于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据传太伯在位49年,享年91岁,娶卜氏,乃吴氏开氏始祖。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吴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下联典指姬发(约公元前1087-前1043年),即周武王,中国周代第一代王,周文王次子。因其兄被纣王杀害,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6年2月消灭殷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注】关于太伯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一是“生于公元前1285年正月初九,卒于公元前1194年三月初三”;二是“公元前1125年丙申四月初四(殷高宗武丁四十年)生,卒于公元前1074年丙寅三月初五(武乙四年)”。两种说法前后相差了160年,但都是说他活了91岁。今录此以存疑。

NO.298

申(Shēn)

痛哭秦庭忠复楚;

精研黄老法兴韩。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生卒年不详),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湖北省监利县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秦国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下联典指战国时著名思想家申不害(公元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河南新郑)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著有《申子》六篇。

NO.299

扶(Fú)

算定三秦兴大汉;

抚安百姓镇瞿塘。

  上联典指汉代廷尉扶嘉(生卒年不详),朐忍(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浣衣,有龙蟠踞其身,感而有娠弥月,生嘉即能言,道人祸福,巧发竒中,远近神之。高祖为汉王时召见,以占卜劝高祖定三秦取关中,以形势制天下。遂拜为廷尉,刑罚无枉,食邑朐[月忍](Rùn 音闰)。并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因赐以扶姓,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上甲黄土人扶猛(生卒年不详),字宗略;其种落号白兽蛮,世为渠帅。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封宕渠县男。入西魏,官罗州刺史,征讨信州,梯山扪葛(攀山越岭,手抓葛藤行军),跨越险阻,来到位于瞿塘峡口的白帝城,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当地夷人,使得当地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以功进开府仪同三司。俄则信州蛮反,猛复从贺若敦平之,进爵临江县公。后从田弘破汉南诸蛮,进位大将军。

NO.300

堵(Shé、Dǔ)

擅画参谋甘一死;

知兵御史憾终生。

  上联典指著名元朝诗画家、江苏金坛人堵简(生卒年不详),字无傲。他是元朝时期文官,通经史,工诗画,元末为江浙行省检校官。那时江浙一带多文人,而文人学士中又盛行做诗绘画。堵简正好是个诗、书、画都善长的人,如鱼得水,做官和做诗都有兴致。元朝人画画,多半是山水小景,清秀空阔有灵气。堵简的诗和画在当时都很出名。元顺帝十八年(公元1358年)农历9月,在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左丞相)康里·庆童领兵收复松江时,曾以堵简为参谋。朱元璋指挥大明军设伏击败元军,堵简为明军所擒,不屈而死。

  下联典指著名南明政权大臣、江苏无锡人堵胤锡(生卒年不详),原字锡君,改字仲缄,号牧游。明崇祯十年进士,官至长沙知府。他读书多又聪明,又善于领兵,以乡兵破贼,杀贼魁,遂以知兵出名。南明福王时期,堵胤锡历湖广参政,摄湖北巡抚事。南明唐王立位时,堵胤锡任右副都御史。李自成战死后,众立其侄李锦为主,拥兵三十万,骤至澧州。堵胤锡议抚,躬入其营,慰谕归附。南明唐王大喜,加封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制其军。堵胤锡后与李锦等深相结,倚以自强。南明永明王立位后,堵胤锡任兵部尚书,封光化伯。他一直积极在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反清活动。后至浔州,患病而逝。南明永明王赠其为浔国公,赐谥号为“文忠”。

NO.301

冉(Rǎn)

孔门五子俱英彦;

蜀郡两贤竞俊才。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冉雍(公元前522-?年),字仲弓,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冉孺,(公元前501-?年),一作冉儒,字子鲁,一说字子曾。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冉求的次子。冉耕(前544-?年),字伯牛,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冉季(公元前498-?年),字子产,冉雍次子,曾为汶上(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汶上镇)牧。在孔门年最少,昂昂有大志。冉求(公元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三子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下联典指南宋末年抗蒙名士冉琎(?-1253年)、冉璞(?-1260年)兄弟,播州绥阳(今遵义市绥阳县)人,土家族。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南宋淳祐二年(1242),兄弟二人迁合江于钓鱼山,修钓鱼城为主体的城堡联防工事,'以山为垒,棋布星分',建成了青居、大获、钓鱼、方顶、天生等十余座城池,固若金汤,在后来抵抗蒙古统治者倾国之师的进攻中,历经大小战斗两百多次,坚持抗战三十六年,钓鱼城工事发挥了巨大作用。宝祐元年(1253),余玠遭投降派谗害,冉氏兄弟亦于1253年卸职回乡。是年,冉琎病逝。1259年,元宪宗蒙哥亲率御营军号称十万人进攻钓鱼城,合州军民进行顽强抵抗,相持半年之久,蒙哥急于速战,倾师攻城。钓鱼城久围不克,主将汪德成中飞石死于城下。蒙哥心急如焚,亲登高坡窥视,被宋军乱箭所中,被迫撤军。撤军途中,蒙哥箭伤迸裂,死于重庆北温泉。冉璞闻蒙军败于钓鱼城,狂欢而卒。

【注】冉雍的出生之年极可能有误!谨记以存疑。

NO.302

宰(Zǎi)

从兹失礼求诸野;

若后丧居守足年。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宰让奉命到周朝学习“郊庙之礼”之事:当年鲁惠公使宰让请周平王派史角到鲁国传授“郊庙之礼”,史角及其后代便定居于鲁国,并成为墨子的老师。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没失传,但他的后代已经不是周王室的史宫了,于是“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所以孔子有“礼失而求诸野”的见解(见《吕氏春秋》卷二《当染》)。

  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人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得意门生,列于孔门言语科,口才特别好,而勿厚于德,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孔子说:“一个人死了父母以后要求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是过于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到破坏的;三年不奏乐,音乐也肯定会溃散。依我之见,守孝的时间一年也就够了。”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一切恢复正常,你能心安理得吗?”宰我说:“能。”孔子说:“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样做。君子在为父母守孝的时候,即使吃美食也不会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会觉得好听,所以才不忍心那样做呀。”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说:“宰我实在是太不仁义了。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开始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看到宰我在白天睡觉,孔子又说:“朽木不可雕也。”后来宰我出任齐国的大夫,参与反对齐简公的叛乱,他的全家因此被杀害,孔子认为这很不值得。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唐开元年间被封为“齐侯”,宋又封“临淄公”,后又改称为“齐公”。宰予曾任齐国临淄大夫,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NO.303

郦(Lì 酈)

巧言大势说田广;

乐撰娴文注水经。

  上联典指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人郦食其(LìYìjī,音利义基),家贫而好读书,初为里监门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项梁起义,食其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 刘邦兵临陈留,访求当地豪杰,郦食其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楚汉战争时,郦食基为刘邦说客,使诸侯,后说服齐王田广归汉,一席话下齐七十余城,后为韩信妒忌而派兵袭齐,公元前203年,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刘邦在分封列侯功臣时,很是思念郦食其。

  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生年约于公元466、469、470或472年,卒于527年。平东将军郦范之子,曾官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好学而博览,文笔深峭,到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察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著《水经注》四十卷,是公元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巨著,文笔绚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NO.304

雍(Yōng 壅 雝)

君纵咬牙臣得国;

桥更折柳宰题诗。

  上联典指汉初著名将领雍齿,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原为沛县世族。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武将,骁勇善战,很能打仗,但雍齿素轻刘邦。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献出了丰县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大怒,数攻丰邑而不下,只好到薛县投奔项梁,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后雍齿属赵,再降刘邦。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被逼听从张良的计策,封了这个他最恨的老乡雍齿为什邡(位于今四川省什邡市)侯,食邑二千五百户(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什邡为列侯国,置相治民,有家丞、庶子、门大夫等官),号肃侯,建元雍齿,在位九年(公元前192年)后逝世。雍齿死后,子孙在什邡的侯国统治了六十三年才结束。

  下联典指唐代成都人雍陶,字国钧。生卒年不详,约公元834年前后在世,工于词赋,诗句脍炙当时。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唐文宗大和八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雍陶曾出任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传说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回,雍送友人路过这桥,手下人竟严肃地告诉他说,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一听,心中不觉深为纳罕,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来。此时,他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中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把他上述这意见写成一首诗,并题写在该桥堍的勒石上:“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脍炙人口了。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念上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注】更:改也,阴平声。

NO.305

郄(Xì郤)

学溯典坟标恬淡;

才喻桂玉举贤良。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太守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人。少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文,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令史,迁郎至令。性格淡薄荣利,醉心于文章阅读及写作之中。蜀汉亡后独随后主东迁洛阳,刘禅有赖郤正的指导,到洛阳后行事举止无误,得以保存性命。后得到晋武帝司马炎赏识,赐爵关内侯,官终于巴西太守。郤正为人不重名利,曾作《释讥》,表明自己淡泊之心境;又醉心于文学,共作诗歌、论著、辞赋等近百篇,但多散佚于后世。

  下联典指晋代雍州刺史郤诜(生卒年不详),字广基,济阴单父(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学问好,识见多,气宇不凡,办事果断,能洞察世事,有政绩而受到朝野一致赞誉,且生性至孝。晋武帝泰始年间诏举贤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举郤诜应选,诜以对策第一,任议郎,后以母丁忧去职。吏部尚书崔洪推荐郤诜为尚书左丞。官至雍州刺史,威严明断。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注】郄(Xì)的繁体字均为郤(邑部),却(Què)的繁体字为卻(卩部),二字的右旁是不同的,后者非姓氏,郄、却二字在《康熙字典》分属不同的部首。

NO.306

璩(Qú)

辅圣尊贤传百世;

分祧避祸散三家。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子的朋友蘧瑗(约公元前585-约前484年),也书作璩瑗,字伯玉,谥成子,卫国(今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无咎,谥庄子,也是卫国名大夫。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变,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蘧伯玉于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他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他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联典指南唐良吏璩瑗(生卒年不详),曾任银青光禄大夫,守闽广,保境恤民,封为西川侯(南唐保大二年辛酉三月十一日奉天诰命:“司徒银青光禄大夫璩瑗,从戎岁久,学剑名高,深谙克敌之谋,妙尽筹边之策,乃自择守要害,扫靖烟氛,惟尽忠不溺于私……可特封西川侯……”)。蘧氏居豫章郡贵溪(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注】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瑗”,曾任唐光禄大夫。蘧氏居豫章(今江西南昌),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氏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因此“璩”氏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NO.307

桑(Sāng)

弘法理财强国力;

溯河记水撰经文。

  上联典指西汉著名政治家、理财专家桑弘羊(?-公元前80年),河南洛阳人。为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他还反对屈辱的“和亲” 政策,主张积极抵抗匈奴贵族的进攻。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后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

  下联典指东汉学者、著名地理学家桑钦(生卒年不详),字君长,河南洛阳人。桑钦自幼勤奋好学,留心著述。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

【注】《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隋志》之郭“注”字为“撰”,郭成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为桑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钟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文寻句,大概三国时。”郭璞是晋人,因此论据理由较为充分,似可认定《水经》三卷为桑钦编写、郭璞所注。

NO.308

桂(Guì)

名儒德艺君王重;

太傅均衡税赋轻。

  上联典指元末明初桂彦良(1321-1387年),名德偁,以字行,浙江慈溪(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少年慧敏,勤奋博学。元末乡贡进士,为平江路学教授,观世不可为,遂东归,放情山水间,肆为诗古文。张士诚、方国珍争相聘请,均不就。洪武六年,征诣公车,授太子正字。帝尝出御制诗文,彦良就御座前朗诵,声彻殿外,左右惊愕,帝嘉其朴直。帝时有咨询,彦良所对,帝每称善,书其语揭便殿,曾呼“老桂”而不名。时选国子生蒋学等为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为编修,肄业文华堂。命彦良及宋濂、孔克表为之师。时御史台具狱,令词臣覆谳。彦良所论释者数十人。迁晋王府右傅。帝亲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对曰:“臣不如宋濂、刘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后更王府官制,改左长史。朝京师,上太平十二策。十八年请告归,越二年卒。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宾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傅徐宗实,尤以严见惮。

  下联典指明朝官员桂萼(?-1531年),字子实,号见山,江西安仁(今江西东乡东北)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兼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升迁之快,史不多见。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文襄”。誉“均平赋役,屡忤官吏”。著有《历代地理指掌》、《明舆地指掌图》、《桂文襄公奏议》等。

NO.309

濮(Pú)

施米赈灾筹设市;

引刀报国勇捐躯。

  上联典指元朝著名官吏濮鉴(生卒年待考),字明之,浙江桐乡人。曾任富阳税务官。元大德中期大水淹禾,乡民苦饥。濮鉴捐米千余石以食饥者,所活甚众。后升提举。公元1307年,濮鉴出资万金,在浙江嘉兴濮院的市中心设立了四大牙行,大量收购周边的丝绸产品,并招徕商贾,批发买卖。由于设施完善,远方的丝绸商贩一到濮院,即“无羁泊之苦”,遂盛赞濮院为“永乐市”。直到今天,“永乐”两字还在沿用。

  下联典指明朝著名将领濮英(?-1393年),庐州(今安徽合肥庐江)人。他善于用兵,勤于治兵,战功卓著。初以勇力为百夫长,积功至西安卫指挥。坐军政不修,召还诘责,遣叶升代之。升更言其贤,令还卫。明洪武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耿炳文选陕西都司卫所卒备边,惟濮英所练称劲旅,加都督佥事。明年濮英率所部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抵金山,降纳哈出,遂班师,而以濮英将奇兵三千人为殿。纳哈出余众窜匿者尚数十万,闻帅旋,设伏于途,谋俟大军过窜取之。未发。濮英后至,猝为所乘,冲突不能出,马踣,遂见执。敌既俘获濮英,思挟为质。濮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濮玙为西凉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NO.310

牛(Niú)

平羌护陇归刘秀;

义胆忠肝助岳飞。

  上联典指东汉名将牛邯(生卒年不详),字孺卿,狄道人,为人有勇力才气,称雄边疆。牛邯初为隗嚣部将,光武平甘陇,招之麾下,拜太中大夫(参考《资治通鉴》卷第42),后官至护羌校尉,与来歙一起平定陇右。事迹参见《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下联典指宋朝抗金名将牛皋(1087-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南宋初年聚众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屡立战功,官至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河南的门神人物中有牛皋的形象,寓意福大命大,所持的兵器为双鞭。

NO.311

寿(Shòu 壽)

澡身浴德人称誉;

缚魅祛邪术幻玄。

  上联典指晋代寿良(生卒年不详),字文淑,蜀郡成都人氏。父亲与祖父两代都曾担任犍为太守。不仅专研《春秋三传》,贯通五经,而且能够澡身浴德,历官治政著称。仕蜀汉时,担任益州从事,后寿良与王化、李宓、陈寿、李骧、杜烈同入京都洛阳,一同被称为梁、益二州的代表性人物。温令李宓上表晋武帝,言“二州人士零颓,才彦凌迟,无复厕豫纲纪后进、慰宁遐外者,良公在朝时,二州之望,宜见超升,绍继立后。”帝征为黄门侍郎,兼二州都给事中,梁州刺史,迁散骑常侍。

  下联典指西汉人寿光侯(生卒年不详),是个巫师,相传能劾百鬼众魅,令它们自缚现形。乡下有妇人被鬼魅所魇,光侯去驱治,妖魅现形一条大蛇死在门外,妇人就好了。有棵大树成了精,人停留在树下会奇怪地死去,鸟飞过也会坠亡。光侯去收治它,大树在盛夏天忽然落叶枯萎,有条七八丈长的死蛇悬挂在树上。汉章帝听到了他的故事,召他来问。他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的。”章帝说:“殿下有怪物,夜半之后,经常有好些人,穿红衣,披头散发,举火把相随。你能收治它们吗?”光侯说:“这是小怪,很容易消灭的。”章帝暗中叫三个人去扮演。光侯作法,三人登时仆倒在地,没有了气息。章帝惊叫:“他们不是妖魅,朕试下你罢了。”光侯随后解了他们。

NO.312

通(Tōng)

善政德昭传马邑;

诚心缘结化经碑。

  上联典指明代著名官吏通本仁(生卒年不详),曾任山西朔州判官,有德政,受到百姓感念、歌颂。朔州于秦时由大将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县治,属雁门郡辖。

  下联典指辽代僧人通理,出家后法名恒荣。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据辽·天庆八年(1118年)志才撰《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所载,通理尝宿云居寺,概房山石经未圆,乃于寺中设戒坛,将化缘所得之资,用以刻经。在北京房山之刻经史上,通理系刻经最多之高僧,从大安九年(1093年)正月传戒筹资,至寿昌元年(1095年)三月刻经告竣,计刻四十四帙、四千零八十片经碑(实际有四千一百三十三片),其弟子将之埋于压经塔下,至今完整无损。

作者:梁健

    梁健,南海人氏。上网曾用ID:kent、荒唐一鉴。幼蒙庭训,强习诗文。然而,天资鲁钝,本性乖张。及长,数翻波折,一事无成。迷网络,以玩为上,循道执中;耽诗联,开心灌水,率性存真。嗜茶酒,究求其广,尝不厌精;醉鉴藏,当仁不让,见好就收。每自乐:风骚任我,月旦由人。惟坚信:乾天行健,君子自强。遂自题联曰:空有闲才无用地;难成大器不关天。

  有凤求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