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站桩功的最高境界、站桩最有效

 fyx5289 2020-06-29

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人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健康的根本在心。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要让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

一、足够的气血;

二、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家养生重在养气血,而其数千年传承的道家内丹功对于培补元气,增强气血,疏通经络有极大帮助。

道家养生气功中有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

家养生重在养气血,而其数千年传承的道家内丹功对于培补元气,增强气血,疏通经络有极大帮助。

道家养生气功中有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

站功:站功俗称为站桩功,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要是开发人身体内的潜能,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气,劲,力。使我们身体里的气、劲、力都能得到开发和增长,关键是要使人身内部能够形成产生气、劲、力的因素。怎样才能符合产生的因素呢?要从外因和内因来说起:外因,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日常所说的命,内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气、神。日常所说的性。当命上和性上都能合于道,就是做到了道家所说的性命双修。

其练习指导思想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参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抱元守一”、“专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参见《道德经》“坠肢体,拙聪明”。参见《庄子·大宗师》这些思想就是教导我们练内功站桩时体形要成为环抱状,周身还要弯曲,上提下坠地,左右撑圆,前后撑圆,身体最基本的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力相互统一而又相互作用。 精神不离开形体,要守住不分离,形神合而为一的状态。《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如果通过站桩,形体和精神都混而为一,就达到了“得其一”,那么自身的内气变化就会像发动机一样,形成生生不息的状态。就会出现像《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所说的:“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这种“象”或“物”,即是当坠肢体,拙聪明,抱元守一的站桩时,在静中站得久了,静极而动,身体内生发了元气。元气氤氲,就像身体里有“物”,或有“像”一样。

为什么会产生元气呢?因为当我们身心处于极度安静之时,身体的外形和自身内部意识都是静的,即合于道的。这正好与我们平常人的思想行为相反,平常生活中,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处于波动的状态,内部经常处于心浮气躁的情况,很少安静下来,眼,口,耳等耗损身体里精气神的主要功能器官都在运转,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都没有休息。正是张三丰祖师所说“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身益惫”。参见《大道论·上》

心不平,气不会聚,神就不会凝,神气不相合,心肾之气就不会相交,水火就不能相济,天地悬隔,阴阳不相融,内功所需的元气也就产生不了。静下来了,眼,口,耳的精气神消耗就会减低到最小值甚至没有消耗。反而在蓄养,增长我们体内的精气神。所以,我们称之为逆或返,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返者,道之动也”。这个“动”即是元气的产生和发动。因此,外形不动,是为了内在元气的发动,有了动力的产生,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基础。因此,站桩过程中至虚守静,无为而致,内心即“性”要合于道就显得十分重要。站桩时,不仅“性”要合于道,“命”也要合于道,即是我们的外形合于道

外形合于道就是人身处处在外形上要合于天道,《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因此,站桩时身体的主要部位都要呈弯弓状,我们称之为“五张弓”或更多张弓:当抱元守一时,双手呈抱元状,也就出现了左手与左肘至左肩一这一线形成一张弓,以肘部为弓背,左手与左肩之间联成弓弦;左肘至左肩和右肩至右肘形成一张弓,左右肩为弓背,左右肘之间为弓弦;右肩至右肘,右手一线形成一张弓;右肘为弓背,右手与右肩连线形成弓弦;头往上顶,下颚内收,背面平正尾闾形成收敛形连至膝,即天稚至腰俞穴一线为弓背,头顶与膝盖一线形成弓弦;左右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一线形成两张弓,即左胯关节与左膝关节左踝关节相联形成弯弓。右胯关节与右膝关节右踝关节相联形成弯弓。皆是以膝为弓背,胯与踝关节相联成为弓弦。身体的各处弯弓相联形成一个大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相互统一又对立的圆,外形似圆,形成此种状态以后有利于形成内气蓄养或能量的积累,正如老君《道德经第五章》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空的就能涵养,做到以上情形就算命合于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