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需要想象力

 杏坛归客 2020-06-29

文学需要想象力

金锐 

无论是写诗词或是写对联,想象力是非常关键的,没有想象力的作品往往会枯燥乏味。从最基本的修辞来讲,比喻就是体现想象力的一种手法。

最基本的比喻,就是“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比如韩愈的“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种比喻就像精致的工笔画,如果比喻得巧妙,会让人赞不绝口,但如果比喻得俗或者不恰当,也非常容易让句子变得死板、刻意。所以很多比喻是不会直接写出比喻词,而是将本体、喻体揉捏在一起,比如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种例子有很多,也不需要多举。

好的比喻不仅要比形,更要比神,乃至考量其中的审美、韵味。《世说新语》里有一段故事: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白雪像什么呢?有两个回答,一个是“盐”,一个是“柳絮”。从形态来讲,其实都还不错,也未见得柳絮就更高明一些。但是为何后者得到赞誉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更深层次的考量。盐既缺乏美感,也不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更何况“柴米油盐”之物多少还沾了一些俗气。柳絮就不同了,它是带着生命的,又有一种飘扬、空灵的美感,尤其还能引发读者的万千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种想象力融合了离情别绪,融合了时光荏苒的惆怅,所以“柳絮”这个比喻就深入人心了。

比喻不一定要完全相像,只要寻找一个相似点深入、生发即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遗貌取神”。另一方面,比喻应该寻找美感。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人面”和“桃花”互比(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相互映衬),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为红色,而更深层的审美趋向是相同的,所以这样的比喻就很美好。同样是红色,如果把桃花比成砖头,把美人的笑靥比成脖子上顶着胡萝卜,这就不那么美好了。

最后,比喻需要想象力,但也要合理,不能天马行空得毫无边际。但是,有些合理的比喻同样需要读者的想象力,毕竟文学不是做物理实验,不能太过较真,不然什么文学作品都无法领悟。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你如果非要说盘子是扁的,月亮是球形的,那这天就实在没法聊下去了。

——我说我杀人不眨眼,你问我眼睛干不干?

出句:身边俗物难羁我(衲僧)

对句:庐外青山恰比邻(小妹)

出句的意思很明确,没有什么可解释的,对句就是要对出这种洒脱或淡泊的意境。很多对句对的不错,营造出了与出句相似的感觉,但是这也会造成上下联过于接近,甚至有合掌的嫌疑。所以上面这个换了一种思路的对句就很难得,一近一远、一人一景,笔法不同,但指向的心境是和谐的。

出句:山还未醒莺来访(然兮)

对句:月正高悬水静听(黄国喜)

出句很有情趣,一“醒”一“访”,把“山”和“莺”写活了。本来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但是通过作者的捕捉、剪裁,变得有趣起来。对句也选取了一个常见的场景,流水如明月的知音一般,静静流淌、默默倾听。当然,出句的是比较活泼的,对句从意象上来说,显得稍微“隔”了一些。

出句:客里年深双鬓白(兰韵眉弯)

对句:樽前夜迥一灯青(采薇山人)

他乡漂泊,双鬓斑白,不需要写太多,这种苍凉的意境便跃然纸上。如果说出句是“广角”,对句则是聚焦于一点,这种变化带来的反差和和谐非常有冲击力。深夜中对着一盏孤灯,自然能感受到万千心绪。从对仗的角度,“里”“双”“白”三个字分别是方位、数字、颜色,不一定非要严丝合缝,但是如果对仗工稳了会给全联增色,这就是画龙点睛。

出句:久无佳句吟山月(云自白)

对句:拟嚼梅花漱石泉(乔柯)

出句说“无佳句”,实则并不在意佳句与否,而是写出对自然的向往,人在自然间悠然自得的情景。这里如果单纯描摹景色而不体会出句的心境,恐怕无法对出好句子。对句明显感受到这份风雅之意,把“佳句”的事情抛在一边,而是用“嚼梅花”“漱石泉”两个动作来传达心境。要注意的是“山月”的对仗,如果对成“细泉”“冷泉”这些,就不够严整了。

出句:老我词间花与酒(箫七) 

对句:经年眼底雨兼风(沉心)

诗语是不需要翻译的,如果一定要翻译,大约是词间的花与酒使我终老,但你同样可以理解成花和酒给了作者诗情画意的情怀,在这种人生中悠然自得,这其实也是一种想象力。那么对句可以顺着写也可以逆着写,逆着写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如果捕捉不到意境的延续,就成了上下不相关。对句这种沉郁的感觉给了出句很好的补充,人生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很多人用“和”对“与”,不是不可以,但是显得不灵动,对句用“雨兼风”就处理得不错。

出句:重楼不辨琴何处(芭蕉不语)

对句:别院相闻夜五更(寒江雪)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看似“重楼”与“琴”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联,但是如果展开联想,高楼杳渺,上面有悠悠的琴声传来,时断时续、如慕如怨,这种情绪的缭绕感就出现了。对句选取了夜深人静的情境,茫茫长夜,不知念谁。从整体意境上看,对句的“别院”略有为对而对的刻意之感。

出句:云带疏钟穿午梦(空空如也)

对句:风携落叶递秋声(晓晓)

关于这个出句,有人觉得“云带疏钟”不能理解,或者说“云带不走疏钟”,或者说“云是没有声音的”。这两种解读都属于有些死板。首先,疏钟不是固体的钟而是钟声,至于云能不能带走,从物理角度的确不能,但是如果想像远远的钟声传来,白云也悠悠而至,仿佛是云将钟声带来的一样,这个意境就非常清雅了。对句的“递”字炼得很充分。

出句:对影已知身是月(叶公好龙)

对句:思君不觉涕成河(洒家何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借用其意,将人、月、影三者融为一体,既有浪漫的想象力,又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气氛。对句从情绪上予以延伸,“思君”二字带起,涕泪交加,情绪又被推进一层。“涕成河”三字照应出句的修辞技巧,是对仗上的亮点。

出句:去年履迹亦青色(一兮清风)

对句:今日桃花无故人(点头顽石)

用“青色”来形容“履迹”,是以景道情。言“去年”,又言“亦”,这中间就有很大空间,读者可以想象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或许有惆怅、有不舍、有无奈、有追念。对句则借用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意,凝练的文字也让意境更加蕴藉。从对仗上看,“亦”字不可对得太实,用“无”应对是比较合理的,“青”字则最好用颜色应对。

出句:自笑此生浑似雁(兰韵) 

对句:安能半日静如僧(阿南)

所谓“浑似雁”者,南来北往,居无定所,作者以之感慨自己生涯漂泊的无奈,而又下一“笑”字,讲这种无奈表达得更加苦涩。很多对句都是顺延着这种漂泊的无奈来写,但是上面这个对句比较有特点,用“静如僧”对仗,表现了身不由己的感叹。白居易诗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对句颇有几番其中的味道。

出句:无句赠行唯劝酒(山大王)

对句:临岐挥别莫沾巾(槐国书生)

出句自是离别的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谓“无句”,是离愁正盛,增加哀愁之音。对句也是从离愁写起,强作宽慰语,但其中的情感是非常浓厚的。李白有“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王勃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均是赠别的佳句。

出句:素手折花愁落地(寒烟若黛)

出句:香风扬袂绪如烟(慢时光)

出句关键在一“愁”字。“素手折花”是动态,可见主人公是一翩翩女子。落地者本应是花瓣,但作者却说是“愁”,这就是以景传情的写法。这时我们再整体看这个出句,“素手折花”这个本来没有情感附加的动作,也变得愁怨绵绵。对句“香风”绮丽,“扬袂”则让人联想到《洛神赋》里的“凌波微步”。最后“绪如烟”袅袅不绝,使人回味长久。

出句:秋风落案诗无几(冰婉儿) 

对句:夜月窥窗影正单(淡墨轩)

出句最要紧的地方在于“几”处的对仗,这里最好用数字或表示数字的字,退一步也应该用表形容的字眼。如果用数字应对,平声的只有“三”“千”“孤”“单”“双”等不多的几个,而且要用得合理,不能随便放一个数字上去,不管文字是否通顺,也不管上下联意境是否融洽。整体来看,对句是比较自然,和出句也能衔接得紧密,只是意态上少了一些出句的温婉清秀。

中国楹联论坛“有凤求凰”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