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女神

 李怡楚 2020-06-29

一直自我成长,活得独立透彻,为真正的女神

某年某月某日,在家里喝着酸奶,看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贾玲笑眯眯地走上舞台,台下有位男生坚决地喊了一声“女神”,人群发出善意的哄笑。

贾玲一脸的呆萌,啊,你在说我是女神么?

接着,贾玲表演了她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你好,李焕英》。演出结束,台下报以热烈的欢呼声,噙着泪水的观众山呼海啸起来,女神!女神!

自此,贾玲被封为大碗女神。

什么是女神?

在我们初浅意识中,女神应该是这样的具象。

一个让人心动的名字,心中念兹在兹的一抹温情,让人魂牵梦绕的一个侧颜;她代表着一段青春的记忆,或者是一弯美好的憧憬,有时也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心头落下一滴泪的朱茵,白衣高马回眸一笑的张敏,英气飒爽娇媚倜傥的林青霞,浅浅哀伤暧昧宁静的王祖贤

按照以上标准,贾玲与女神之间看起来隔着十个张晓斐。

那么,情况为什么变了?

封建帝制时期,女性的权利依附于男权之上,女性的价值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男性的掌控中。

倾国倾城、盛世容颜,便成为当时对于女神的判定准则

这种美丽所产生的诱惑,投射到男性的社会行为,放大了褒姒、西施、貂蝉、甄宓、杨贵妃、陈圆圆等一众女性对于历史的影响。

由于男性掌握了完全的舆论渠道,红颜时常被生生解读为洪水猛兽。人们喜欢编篡这类故事,并一直流传下去,主要是因为男性的意愿在引导着社会的演进。

红颜是男人欲望的源头之一,当历史进程中,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发生任何不利于男人的结果时,男性需要找一个不伤颜面的理由,红颜祸水就成为最好的借口。 

以五四运动为分割线,女性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开始有了较大的提升。 

民国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旧的束缚被打破,西方新思路潮水般涌来,再加上社会的宽容,迎来了先秦时百家争鸣般的思想大喷放。

一批批大家争相涌现,而其中布陈着许多灵魂里有香气的女子,孟小冬、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林徽因、张充和。

她们秀外慧中,优雅精致。

既能吟诗作对,也懂西洋弥音,凭一双素手,劈开乱世红尘。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依旧不能忘记那些旖旎的背影。

人间四月天的林微因,心口有朱砂痣的张爱玲,最后一个大家闺秀的张充和,她们的文字和故事流传至今。

独立奔放的思想,才气氤氲的内秀,民国时期的女神大放异彩,不让须眉。

到了现代社会,很多行业已经模糊了性别的界限,女性放开了手脚,以不同的姿态展现着自己的能量和魅力。 

她们个性鲜明、才华横溢,有专注投入的事业,有精通熟稔的专长。她们浓墨重彩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有宽容和坚定的价值观。

把贾玲当成女神的人,他们不是在开恶意玩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贾玲没有盛世容颜,没有曼妙的身姿,她却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从底层拼杀出来的经历充满励志,自嘲自黑尽显高情商,人缘超好,人皆爱之。

每一个努力、上进,坚守住属于自己初心的女性,我们都可以叫一声女神。

女神不关乎外表的靓丽,这些暂时的优劣终究会被时间抹去,更应该在意的是,她是否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意愿,成为一个“神”的决心。

当女性真正地摆脱了容颜的束缚、对男权的依附,拥有独立上进的思想、自我成长的期望,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绝不将就,必将构建出一个强大的自我。

这种经历了滚滚凡尘淬炼、人间烟火熏陶后的强大,蕴藏着宽容、自信、忍耐和笃定,散发出的光芒明艳逼人,岁月侵袭而毫不褪色。

及到老了,容颜洗尽,可以淡然退出生活,卸下包袱,一身轻松,宁静安详。年轮沉淀下的气质与阅历埋入风骨,另一种美,灵魂里优雅的美。

叫一声女神,是为女性的努力喝彩。

女神们,节日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