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来源、故事与意象 与近体诗比较起来,词是一种很有审美情趣的格律诗。阅读或吟诵词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词牌,而词牌有如件件工艺品似的,一眼看去,琳琅满目,悦目赏心,不由得让人惊叹是何人如此精心打造了这么些富于诗情画意的词牌名称。 五花八门的来源 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而词调为词的腔调,即那些而今早已消失了的乐谱。乐谱风化净尽,它们的名称却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在今天的诗坛上亭亭玉立。要想准确地考证出这些词牌的来源恐无可能,清人毛先舒曾作《填词名解》 ,试图诠释词牌名义,并自诩“参伍勾稽,颇获端绪” ,可《四库提要》(存目)却对其书评价甚低,说“掇拾古语,以牵合词调名义,始於杨慎《丹铅录》 。先舒又从而衍之,附会支离,多不足据” 。不过,根据前人的记载以及词牌本身透漏的信息,可以约略推知一些词牌的来源五花八门,各有门径: 1、 乐工歌伎制作 制乐演唱是乐工歌伎的专职工作,秉承上峰的指令改编或创作乐曲,是他们份内的事,有些词牌便由此流传下来。如《麦秀两岐》,词学家说这个词牌是“农村歌曲”,那是误读了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实际上这个词牌应该是乐工的精心改制。王氏其书引《文酒清話》说: 唐封舜卿性轻佻。德宗时使湖南,道经金州,守张乐燕之。执杯索《麦秀两岐》曲,乐工不能。封谓 乐工曰:“汝山民亦合闻大朝音律。”守为杖乐工。复行酒,封又索此曲。乐工前乞侍郎举一遍。封为唱 彻,众已尽记,于是终席动此曲。封既行,守密写曲谱,言封燕席事,邮筒中送与潭州牧。封至潭,牧亦 张乐燕之。倡优作褴褛数妇人,抱男女筐筥,歌《麦秀两岐》之曲,叙其拾麦勤苦之由。封面如死灰,归 过金州,不复言矣。 唐末的京官封舜卿不学无术,却喜欢附庸风雅,出使金州时,硬是要乐工演唱《麦秀两岐》曲,因为一支麦子长两个穗儿便是吉兆,意味着天下升平,年丰民乐,当官的英明睿智,治民有方。无奈当地的乐工不会演唱,为此还挨了板子。封舜卿下一个巡行地潭州的地方官从金州地方官那儿得知了他的唱法,在他到来前叫乐工伶人精心做了准备。封到之后,地方官设宴款待,于是“倡优”们便演唱了改制后的《麦秀两岐》:几个衣着褴褛的妇人,抱着大筐小筐,口中哀哀唱着饱受生活沉重压抑的拾麦穗之歌,哪里还有什么民乐年丰的气氛,所以京官封舜卿才“面如死灰”。这个凄苦的《麦秀两岐》是不是潭州地方官的授意不得而知,但为“倡优”即乐工歌伎们的改制却是毫无疑义的。 《西河》也是乐工伶人改编的,《碧鸡漫志》引《脞说》云: 张红红者,大历初,随父歌匄食。过将军韦青所居,青纳为姬。自传其艺,颖悟绝伦。有乐工取古 《西河长命女》加减节奏,颇有新声。未进间,先歌于青。青令红红潜听,以小豆数合记其拍,绐云: “女弟子久歌此,非新曲也。”隔屏奏之,一声不失。乐工大惊,请与相见,叹伏不已。兼云:“有一声 不稳,今已正矣。”寻达上听,召入宜春院,宠泽隆异。宫中号记曲小娘子,寻为才人。 古曲《西河长命女》经过乐工“加减节奏”的一番处理,又经过伶人张红红的暗记偷声,最后变成“新声”《西河》而“达上听”了。 乐工歌伎创作的词牌见于记载的也有一些,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闹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 。教坊乐工可不像而今的歌星那么红火,能留下名字的不多,盛唐时期的白明达、张野狐、李龟年算是很幸运的几个。特别是所谓正史中著有名字的白明达,在隋炀帝手下, 曾作“ 《万岁乐》 、《藏钩乐》 、《七夕相逢乐》 、《投壶乐》 、《舞席同心髻》 、《玉女行觞》 、《神仙留客》 、《掷砖续命》 、《斗鸡子》 、《斗百草》 、《泛龙舟》 、《还旧宫》 、《长乐花》及《十二时》”等不少“新声” (《隋书·音乐志》) ,入唐后又得唐高宗的宠幸,为高宗作《春莺啭》 ,据说日本雅乐中的《春莺啭》就是白明达的唐曲。李龟年创制的还有《荔枝香》 、《胡渭州》等。宋張君房《脞说》云:“太真妃好食荔枝,每岁忠州置急递上进,五日至都。天宝四年夏,荔枝滋甚,比开笼时,香满一室。供奉李龟年撰此曲进之,宣赐甚厚。”(《碧鸡漫志》引)《明皇杂录》则说:“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弟兄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制《渭州曲》,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碧鸡漫志》引) 留下名字的歌伎“作曲家”就更少,宋钱易的《洞微志》(《碧鸡漫志》引)记载着五代一个叫“葛大姊”的“营妓教头” ,说她创制了新声《喝驮子》,受到后梁军队的喜爱,梁庄宗也爱听其曲,只是他认为“此亦古曲,葛氏但更五七声耳”。如果李存勖没说错,好容易找到的歌伎“作曲家”就又被剥夺了著作权。不过,有一位歌伎“作曲家”留下了名字,她就是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何满子,白居易曾为她写过一首《何满子》诗: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并且自注说:“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元微之也写了一首《何满子歌》 : 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 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 梨园弟子奏元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白氏与元氏为哥儿们,歌咏的同一个何满子却有差异,白氏说她以曲赎死,“上竟不免” ,元氏却说“一唱承恩羁网缓” 。二说当以白说为是,元(玄)宗纵使是梨园“班头” ,也不太可能对一个区区歌伎法外开恩,免其死罪。而且倘若真如元氏所说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句,便降低了何满子“断肠声”的悲剧意义。这位歌妓的结句如何另当别论,反正她唱出的一曲却成了名曲,并且演化成哀婉凄绝的词调。 2、 民间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