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牌:来源、故事与意象(3)

 虹72 2020-06-29

   3、 借用乐府诗题或剪裁隋唐歌舞曲
  
   有些词牌借用的是乐府旧题,如《长相思》为“杂曲歌辞” ,《风入松》 、《昭君怨》 、《乌夜啼》为“琴曲歌词” ,《玉树后庭花》为清商曲辞。乐府诗的音乐早已散佚,剩下的题目被借来当作词牌,大约也同唐人赋诗使用乐府旧题一般,无法考知这些旧题被借为词牌后是否重新配上乐曲。
   隋唐歌舞曲指那个时代的大曲和法曲,大曲用于燕乐,法曲原来用于佛事,后来也用于燕乐。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规模较大,一套大曲或法曲由许多乐曲构成,都有一种较为复杂的程序。王灼《碧鸡漫志》说:
  
   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
   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
   吹弹,甚者学不能尽。
   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卷三)
  
  如此复杂的结构,演奏起来殊非易事,词家便从其中裁剪出一小部分,作为小巧玲珑的词调,如《霓裳中序第一》 、《婆罗门引》 、《法曲献仙音》 、《法曲第二》 、《伊州令》 、《石州慢》 、《六州歌头》 、《水调歌头》 、《薄媚摘遍》 、《泛情波摘遍》等。词牌标题中的“中序” 、“引” 、“法曲” 、“令” 、“慢” 、“歌头” 、“摘遍”等还保留着自大曲、法曲裁剪而来的胎记。
  
   4、 传自边塞域外
  
   有些词牌的标题很古怪,看起来不像汉语词汇,如“菩萨蛮” 、“苏幕遮” 、“赞浦子”等,这类词牌都是中外文化交流或汉胡文化融合的产物。
   “菩萨蛮” ,又作“菩萨鬘” ,唐苏鄂《杜阳杂编》说:
  
   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
   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御定词谱》引文作“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女蛮国”不知指哪个国家,
   近人杨宪益坐实为古时的缅甸,他认为“菩萨蛮”是“骠苴蛮”或“苻诏蛮”的另一个译法,其曲调为古代缅甸的音乐,开元、天宝间由云南传入中国。(《零墨新笺·李白与“菩萨蛮”》)依杨氏说,《菩萨蛮》就属于传入的东南亚文化,只是经过汉人乐工的修润而已。在域外文化影响下生成的词牌还有《霓裳羽衣曲》,此曲原为大曲,词人将其片段裁剪为词调,据宋王溥《唐会要》记载,此曲乃是唐玄宗在天竺舞曲《婆罗门曲》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来自边城异族文化的词调也有一些有案可查,如“苏幕遮”,《御定词谱》引《唐书‧宋务光传》说:“此见都邑坊市,相率为浑脱队,骏马戎服,名‘苏幕遮’。”据唐代和尚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源出“西龟兹国” 。《宋史·高昌传》则说:“(高昌国)乐多琵琶、箜篌。出貂鼠、白氎、绣文花蕊布。俗好骑射。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 “龟兹”和“高昌”都是位于今新疆境内的西域古国。近人岑仲勉又以为“苏幕遮”为波斯语的音译,系波斯人供奉苏摩神之曲(《唐代戏乐之波斯语》)。总之,“苏幕遮”来自西域异族无疑。
   “赞浦子”中的“赞普”也并非汉语,“浦”即“普” ,“赞浦”其实是吐蕃语的音译,《新唐书·吐蕃传》说:“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所以“赞浦子”也当来自边地吐蕃即藏族居住的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一带。此外,《哨遍》 、《破阵子》 、《天仙子》 等也原本为龟兹国的乐曲。
   边塞地区远离政治中心,其地原本受异族文化影响并且显现民族融合的词调也是词牌的来源之一,《碧鸡漫志》说“唐史及传载称:天宝乐曲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曲遍声繁,名入破。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据此,《凉州曲》 、《伊州令》 、《八声甘州》等,都来自边塞地区。顾名思义,《蕃女怨》 、《番枪子》 、《塞姑》等词牌也属于此类。
  
   5、 官家创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