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宫回阳

 青谷166 2020-06-29

九宫回阳

九宫回阳是调脾通络疗法经典的体质治疗方法之一,就是以神阙穴为中心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胃经的九个穴位组成为主,辅以温针灸,用来涵养、固护人体之阳气,以达驱散内伏寒邪、温益真元、健脾化湿、通调三焦、舒畅气机,扶正固本的目的。

    定义

    九宫是以神阙穴为中心的区域,取穴梁门,神阙,天枢,水道,关元。中医认为九宫是人体真元所在。

    九宫回阳法调脾通络疗法经典体疗之一,就是以神阙穴为中心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胃经的九个穴位组成为主,辅以温针灸,以涵养阳气,温经祛寒的方法。

    九宫的传说

    公元前2000多年传说在洛河出现一只灵龟,背上刻有九宫、被称为“洛书”。有口诀曰:“九宫之义,法以灵龟,四二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在人体的头、面、手、足、胸腹、背、四肢等各部位均可找出九宫穴位(或窍点)。九宫连通五脏六腑并与五行及星座相对应。

    河图洛书上说:天上有九宫(9个星座)与河图对应,地上有九宫与洛书对应。五行五脏及星座相对应:肾,水—北极星座。肝,木—河北星。心,火—天纪星座。脾,土—五帝星座。肺,金—七公星座。还有“四结”星座,“天渊”星座,“华盖”星座,“虎贲”星座,共九个星座。

    作用机理

    “九宫穴”即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双侧梁门穴水道穴天枢穴,及中脘穴关元穴九个穴位组成的九宫格区域。该区域位于中、下二焦,中焦为脾胃所居,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下焦是肝肾所在,是机体肾阴肾阳的寓所,九宫区域是人的生命所在,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阳气所居的宫殿,是人的动力系统。南昌回春堂风湿病中医专科医院秉承《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认为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肾阳不足,三焦气化不利在风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在治疗上首先要激发和培补元气,使肾阳旺盛,促进三焦通畅,经隧气血得运,痹者得除。选取九宫穴,用温针灸来涵养、固护人体之阳气,以达驱散内伏寒邪、温益真元、健脾化湿、通调三焦、舒畅气机,扶正固本之功。中脘穴为胃之募穴,人赖百谷以养其身,凡养生调病者,当首应调和胃气,胃气调则生,是人体养生之要穴之一,可调节脾升胃降的功能,其在三焦整体的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起着枢纽作用。关元为小肠募,使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五脏六腑之本,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即元气之关,用之温下元,暖胞宫,补元气,调气血,通经络。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穴,大肠募,我国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律。以人事合天道,喻穴居人身上下枢要之处也。喻本穴犹天之中枢,在治疗上,可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沟通,以促人体正常运行,能调胃肠、行气血,通三焦。梁门、水道为胃经穴。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取之益阳气,消寒滞,开痞郁,即破横亘之梁,而开水谷通敞之门。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天枢、梁门、水道三穴共用,可通粮道、治水道、行天道,具有调中气、和肠胃、化水湿之效。针刺和艾灸九宫穴可收温益真元、健脾化湿、通调三焦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