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文门

 黑龙江波涛 2020-06-29

北京内城的南城墙是明永乐年间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时,将原来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动两里地后重新修建的新城墙。元大都南城墙原来有三个门,东面的叫做文明门,西面的叫做顺承门,中间的一门叫做丽正门。崇文门是明清北京内城南城墙的东门,崇文门即元代的文明门向南移后的重建门,明朝初年沿用元大都文明门之名,明正统年间重修九门时,增修箭楼、闸楼和瓮城门洞。取《左传》“崇文德也”之意,又按《易经》方位,崇文门踞南东,是“景门”,属火,有光明、昌盛之门的涵义,改名为崇文门。当年北京城外东南河北涿州等地有很多酿酒作坊,美酒佳酿大多是从南边运来,所以崇文门多走运酒车,又叫酒门。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更是因这崇文门是进京商货的大税关,一年净敛税收白银就达数十万两,所以又被称做税门。该税关直至1930年才撤销,前后存在了四百余年。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1870年代.崇文门全貌. 城楼、闸楼、箭楼、瓮城及城墙

崇文门的标志是瓮城左首侧镇海寺内的镇海铁龟。传说崇文门护城河桥下有海眼,经常引起水患,镇海寺之高僧施法,设置一个铁龟镇之。该铁龟直径约2尺,一半在土里,一半外露。 崇文门瓮城内建有关帝庙。1901年英军将铁路修至正阳门东侧,拆通崇文门瓮城,拆瓮城西侧之闸楼,及关帝庙。

崇文门在民间又俗称哈岱门、哈德门。明朝中叶以后修建了外城墙,这道南城墙就变成了内城和外城的进出通道,尤其到了清代东江米巷南北成为了使舘区(江米巷也叫成了交民巷),崇文门内外的店铺林立,南北通衢车水马龙。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崇文门图

崇文门城楼:崇文门城楼与宣武门城楼规制相同,外表体量均大于东、西、北各段城墙的城门,但略小于正阳门城楼。崇文门城楼为三滴水重檐歇山顶灰筒绿琉璃瓦剪边式二层楼阁建筑,上下层檐柱均爲24柱,二层廊四角的翼檐下各有1根擎檐柱(戗柱),戗脊走兽7个。二层平座下的滴珠板(燕翅板)以及檐柱均油漆朱红色,斗拱和枋施彩绘。城楼形制小于正阳门,面阔五间,连廊通宽39.1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24.3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5.20米,城楼形制为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楼阁式建筑,顶铺灰色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饰绿琉璃脊兽,梁柱为红色,施墨线旋子彩画,城楼一层为红垩砖墙,灰下肩,四面明间辟过木方门,二层有回廊,明间前后为隔扇门窗,两侧暗间为红垩砖墙。城门城台高10.20米,基宽43.45米,城台基厚28.55米,城台顶面宽38.35米,城台面进深23.80米,内侧券门高9.49米,宽6.95米,外侧券门高5.60米,宽6米,城台内侧左、右各有宽4.85米的马道。

1950年瓮城及铁道券洞、箭楼城台券洞全部被拆除,同时在城楼西侧的城墙上开辟了一个供车马行人交通的券洞。1968年爲修建环城2号线地铁,剩余的城楼和城墙被彻底拆除。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1901年崇文门南面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1968年崇文门临终遗照

崇文门箭楼:北京内城南城墙三门面向南面,是北京内外城的通道,俗称前三门。崇文门箭楼的规制与其它各城门的箭楼相同,但外表体量显得高大雄伟些。崇文门箭楼屋顶形制爲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式,重檐下与楼体的间隙略大于除正阳门以外的其它门箭楼,外观上可见有小短柱支撑着上层楼面,这与正阳门烧毁前的老箭楼形式相同。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

箭楼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时遭到英、美军砲轰,崇文门箭楼重檐以上全部塌毁,没有进行修理复建,后来被全部拆除,瓮城的箭楼城台基也被打通,这使崇文门内与崇文门外的街道笔直连成了一线,再也不用像其它城门一样,交通要通过城门瓮城的曲折迂回了。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1900年崇文门被八国联军炮轰炸毁的箭楼

崇文门瓮城:瓮城大致为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8米,北面二直角接南城墙外侧,南面二角抹圆呈弧形与箭楼相连接。瓮城劵门洞和闸楼修建在西瓮城墙上,闸楼爲灰筒瓦歇山式,外侧(西)辟箭窗2排12孔。庚子之变后,在八国联军的主导下把铁路修进了城内,铁路终点车站是正阳门东。铁路为穿过崇文门瓮城,拆除了闸楼和瓮城门洞,还把对面的瓮城东墙东墙也打通,在瓮城东西城墙上分别修建了两个双向铁路券洞,实现了铁道穿瓮城而过。1950年瓮城及铁道券洞、箭楼城台券洞全部被拆除,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1890年 崇文门箭楼、瓮城

关帝庙:坐北朝南,建在瓮城内西北角。 崇文门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和镇海寺。1901年英军将铁路修至正阳门东侧,拆通崇文门瓮城,拆瓮城西侧之闸楼,及关帝庙。 

崇文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三)

1898年 崇文门瓮城内的关帝庙,照此照片后三年即被拆除

崇文门位于老北京城内城、南城垣的东南,东为内城东南角楼,西为正阳门。(图01)

崇文门为北京内城南垣东门。

图01《北京内外皇宫城简图》(1850s) 图中已用经纬度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内城南垣是明永乐初年决定迁都北平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时所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初仍沿用“元大都”旧名“文明门”。明正统年间( 1436年 - 1449年)重修九门,增修箭楼、闸楼和瓮城门洞,取《左传》“崇文德也” 定名“崇文门”,与南垣西门“宣武”对应(参看图01)。

《谢满禄相册》中,“崇文门”照片拍摄的时间段明确:1880年-1884年;数量相对较多,有不同角度和地点,为研究清末老北京这个地区的城市设施,市井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依据,也为推断和确认其它照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参考。

崇文门是1860年之后,洋人从天津方向进入北京城的主要入口,包括第一任法国驻京公使布尔布隆夫妇(Mr et Mme Bourboulon) ,他们大多是从沿通惠河大道,过大通桥,穿东便门,向西沿内城南城垣外大道,至崇文门瓮城下,顺墙根绕至瓮城朝西的入口,进入城内。(图02)

图02 从大通桥进入崇文门路线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900年年底因外国列强强行将“津芦铁路”原终点站的“马家堡”延伸至“前门”,从此崇文门原有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旧日原貌不再。原南城垣外侧大道成了“铁路”,原开在瓮城西侧的入城口,被铁路穿过,瓮城新开南门供出入内城。

为清楚地介绍这批“崇文门”照片, 原注中标有“哈德门”“海岱门”的我均保留,在点评中我均用“崇文门”。为方便观图,将原相页的留白处无标注的部分均裁去,有的作适当去污处理。原有相页中有外语注释的我都加“参考译文”,供读者自行判断。

图03 “由海岱门至角楼城根”,“城门的外东侧”。图03-1的中文标注有误:图中无角楼。照片表现的是崇文门瓮城东侧面全景,机位在崇文门瓮城外的东边、护城河的南岸、护城河绕护城桥拐角处(图03-3。红点位置。 原地图这一段的地形布局比例画的与实景有偏差),由东向西拍摄。

图03-1由海岱门至角楼城根 城门的外东侧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3-2 哈德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3-3 崇文门示意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老北京内城城门瓮城侧影照非常漂亮,雄浑而英俊,飒爽而明快。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朝阳门”和“西直门”,崇文门正东侧面照比较少。图中可看到北京城门的结构:箭楼,瓮城墙和城楼,由于崇文门的闸门开在西侧,这个角度是看不到“闸门楼”的(参看图03-3)。

图04表现的是崇文门和内城东南角楼之间城墙段的外侧(南面)。谢满禄在其中一张的相页上写下较长的注释:内城城墙和沿墙的道。坐马车由八里桥和通州进城,就在这段城墙下走。图右角建筑是内城的东南角楼。

崇文门至东南角楼之间的 “道路”位于南护城河与内城南垣城墙之间。基本是“河滩道”(参看图02):雨天泥泞,晴天浮土,路面坑洼,高低不平,无论是人行车载,旅途非常艰苦,特别是坐在马车内,因中式马车无“防震装置”,行进时车内颠簸的非常厉害。无论是第一任法国驻京公使布尔布隆夫妇(Mr et Mme Bourboulon)(图04-3 布尔布隆夫人),还是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先生的夫人(图04-4 ),对这段来往于天津之间“必经道”的“尘埃中颠簸”,深有体会。车把式在走这段路时因行人少,道宽,为防止车轮陷在坑里,车速一般比较快,为了不吸前车驶过扬起尘土,都想赶在前面。追赶中常有事故发生。所以当时在京的洋人出行都有自己的马车和车夫。在谢满禄相册中“MA FOU”就是指“赶马车的把式”(图04-5)。

图05 原注是“海岱门角楼”,从两次把“箭楼”称作“角楼”,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或许当时有人把城门瓮城的“箭楼”称为“角楼”,否则很难理解这里的汉语注释。图中表现的是崇文门箭楼东南面。

图04-1   前门至东便门中间城根 内城东南角楼和崇文门之间的城墙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4-2   内城城墙和沿墙的道。坐马车由八里桥和通州进城就走这段城墙下。图右角建筑是内城的东南角楼。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4-3   第一任法国驻京公使布尔布隆的夫人(Mme Bourboulon)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4-4    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夫人(Hester Jane Hart)和儿子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4-5   在法国公使馆内为谢满禄服务的中国人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崇文门箭楼,面南。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式。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箭楼在1900年庚子之变时毁于战火,后来再没有恢复重建。

图05可以看到崇文门箭楼瓮城的一些主要特征,如:箭楼外东南角有一颗大树,树在一座疑是“庙”的院内;如是侧面照,树在箭楼前;如是正面或稍偏东正面照,树在箭楼的东侧。

图05-1   崇文门箭楼东南面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5-2   崇文门箭楼东南面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5-3    崇文门箭楼东南瓮城上的裂隙,小树等特征。护城河边休息的驼队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提到这棵树前的“庙”,我想到“崇文铁龟”一说,都说在“瓮城左首镇海寺”。如果是崇文门瓮城内,那里只有西北角的“关帝庙”(参看图03-3)。从未看到崇文门瓮城内有“镇海寺”的记载,更未看到有关“镇海寺”内“铁龟”的详细描述。从“瓮城左首”去理解很可能就是崇文门箭楼东南角那座“庙”(参看图05-3)。这类“信仰”多和“道教”有关,保持“神秘”的最好方法是“不示世人”,否则铁龟会“翻江倒海”的。所以“镇海寺的神龟”总是在“传说中”。

1900年前崇文门的箭楼有些特征:东侧瓮城墙的第十四和第十五雉堞垛口下方有一道明显的“裂隙”。内城九座城门中只有南垣的三座门的瓮城雉堞中的“排水孔”为“一垛一孔”,而崇文门箭楼东侧在第十一雉堞排水孔的位置有一颗小树(图05–3)。这些特征可用作判断那个时期崇文门箭楼东侧的依据。

在图03和图05照片中都能看到护城河在崇文门瓮城南边作了一个“拐弯”(参看图03-3)。在弯凹处有一群正在“歇息”的骆驼。也许那里常有骆驼,一张从崇文门瓮城上俯拍的“驼群”也是那处水边。(图06)

图06崇文门瓮城上俯拍正在护城河边歇息的驼队。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7是一张表现崇文门箭楼东侧和护城桥的照片,原图质量不太好,但能清楚地看到崇文门护城河桥为“三孔平桥”,中间为“方孔”两边为“券孔”。(内城南垣三座桥均为“三孔桥”)

图07-1崇文门箭楼和护城桥的侧面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7-2崇文门箭楼和护城桥的侧面(清理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8照片由崇文门箭楼东侧的瓮城墙上,向南偏西方向俯拍。图中可见护城桥,燕尾形桥护栏,崇文门外大街,以及图中偏右远景中的“天坛祈年殿”。

图08-1崇文门瓮城俯拍护城桥和崇文门大街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8-1崇文门瓮城俯拍护城桥和崇文门大街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图09-1、图09-2)由瓮城墙上闸门楼南侧向西俯拍。图中近景“道路”为进出崇文门瓮城闸门的要道,还能见到南垣护城河在崇文门瓮城外向南拐了个弯。

在内城南城垣外侧(南边)未建铁路之前(1900年),洋人比较喜欢在崇文门瓮城上由东向西拍摄正阳门侧面,包括一段带墩台(马面)的城墙和护城河的照片。如果背景为正阳门或宣武门时,瓮城的东侧都有闸门楼,加之近处有相似的建筑,容易把机位是在“崇文门”还是“正阳门”的瓮城上弄混。在无法确定时,通过城墙外侧的大、小墩台(宽、窄墩台)的排序,也是准确推断的依据之一。

老北京内城南城垣高度在十米至十一米之间。城墙上宽十五米左右,下宽十八米余。 南城墙外侧(朝南的墙面,对外城) 设大、小“墩台”(又称“马面”),宽窄凸长分明,无规律交叉设置。窄马面延长20米,宽35米;宽马面延长20米。宽40米左右。宽马面内侧多为登城马道的登城口。根据“宽、窄马道”间隔的数量可以判断南垣城墙的具体城段,如:内城东南角楼至崇文门、崇文门至正阳门、正阳门至宣武门和宣武门至内城西南角楼之间的城墙段 。内城角楼内设八字对角登城马道,因角楼城台为四十米见方的台基,无需设宽马面。

在南城垣三座城门内侧两边的登城马道出口位置,以及城门之间的登城马道出口附近对应的均为“宽墩台”,城墙上相应位置多设有“堆拨”。

下面是自内城西南角楼至东南角楼间大、小墩台的排序

内城西南角楼→6小→大→5小→大→宣武门→大→5小→大→6小→大→5小→大→正阳门→大→4小→大→3小→4小→大-崇文门→大→5小→大→6小→东南角楼(图09-4)

图09-1 崇文门瓮城墙上、闸门楼南侧向西俯拍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2崇文门瓮城墙上、闸门楼南侧向西俯拍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3 崇文门至正阳门城墙宽、窄墩台的排序标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4内城西南角楼至东南角楼间宽、窄(大、小)墩台的排序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由于正阳门和宣武门间的两座“宽墩台”之间应该是“六个窄墩台”,因有“出水口”其右的“窄墩台”有点内凹,所以在很多照片中只能见到“五个窄墩台”。如果在类似的照片中看到图右的南城垣由东向西的墩台是“5(4)小→大→6(5)小→大”,可以肯定背景是“宣武门”(图09-5)。如果图中显示“ 4小→大→3小”背景肯定是正阳门。(图09-3)(图09–5)。

图09-6 中由远到近,可以清楚地看到: 大→5小→大4小→。图中背景肯定是“宣武门”(参看图09–5)

图09-7 很容易把图右的墩台看成是“宽”的。如果细看墩台下“白色墙基”,可以确定是“窄墩台”,只要是“四个窄墩台”,绝不是“崇文门至正阳门间城墙”,而是“正阳门至宣武门间城墙”,本应“6个窄墩台” ,因角度原因,其中一个被遮住,图中只能见到“5个窄墩台”。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对背景为宣武门的判断(参看图09–5)。

图09–8原标注为“崇文门瓮城向西拍摄,背景为正阳门”,根据图右城垣宽、窄墩台的数量由远向近排序如下:大→4小→大→3小即使该图看不到图右城墙延伸处是什么“墩台”。可以肯定为崇文门至正阳门城墙段。(参看图09–5)从谢满禄的同角度照片局部比较中也可以证实。(图09-9)

图09-5    内城南城垣,宣武门至崇文门之间,宽、窄(大、小)墩台的排序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6   通过宽、窄墩台分析背景为宣武门的老照片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7   通过宽、窄墩台分析背景为宣武门的老照片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8    通过宽、窄墩台分析背景被误认为“宣武门”的老照片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09-9  图09-1和图09-8 局部比较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0为哈德门瓮城内,“城围”也许是当时百姓对瓮城的俗称。

从外城进入崇文门,必须走瓮城西墙上的闸门(参看图03-3),由于崇文门只有一个闸门,不像正阳门的东、西两个闸门,所以通常只说“崇文门瓮城门”。该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瓮城内西北角的“关帝庙”。进入瓮城内,有大石板路绕过“关帝庙”,引向进城的“门洞”。瓮城内除后来短期出现过卖“缸盆罐钵”的简易棚屋,并无正规的“寺庙”(图11),所以认为“供奉铁龟的镇海寺”在崇文门瓮城内还需史料证明。

图10-1 海岱门城围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0-2   哈德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0-3   哈德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1-1   崇文门城围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1-2   哈德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2 是一张在崇文门瓮城东墙头近距离拍摄的崇文门城楼的东南侧面。

崇文门为三滴水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均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楼宽28.7米,进深14.4米,楼净高25米,楼与城台通高约40米。上、下层檐均设为24柱,二层廊角加擎檐柱。戗脊置七瑞兽。 1968年为修建环城地铁,城楼和城墙被彻底拆除。
这张照片由于拍照时相页略有凸起,实物有点变形。城楼前可见女墙内侧下方的四个出水孔,出水孔的下方为瓮城内。

图12-1 崇文门城楼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2-2 哈德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3是一张傍晚时分在崇文门内大街上由北向南拍摄的崇文门城楼的北面。根据图中偏左的“界灯”(图13-3)可知图中位置在“船板胡同”对面, “卖羊胡同”口北“堆拨”附近(图13–4)。

“卖羊胡同”的堆拨在崇文门大街的路西。根据图中双杆商铺名坊,和商铺檐上木围栏,可以推想机位大约在“双杆关帝庙”前。(图13-5 引用的照片要比谢满禄的照片晚一些。机位红点在“砖堆”的北面。图13-3中人群中的“粗木柱”疑是“双旗杆关帝庙”前的“大旗杆”。)

图13-1傍照崇文门大街。崇文门内大街路西双旗杆关帝庙附近。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3-2 哈德门大街。哈德门城楼,通往法国公使馆的交叉路口。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3-3 崇文门内大街路西卖羊胡同口北“堆拨”前“界灯”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3-4 崇文门内大街、城门附近的堆拨位置示意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3-5  图13 照片拍摄机位图示。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在图13-4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崇文门内大街的路东、紧靠城门口的“顺城街”路口也有一处“堆拨”,这处“堆拨”在“俯拍崇文门内大街”的老照片中多次出现,它位于“东交民巷东口”、隔大街、偏南的位置,它的主要作用除了监管“进出城门”,“顺城胡同”,“孝顺胡同”的“栅栏”, 还要负责顺城街胡同口南边“门监”周边的安全(参看图13-4)。

“门监”是步军统领衙门管理的“八门监狱”,关押“八旗枷示人犯”。雍正二年(1724),起除“正阳门”,其余“八门”均设门监。旗人获罪, 刑部议定枷号示众,或步军统领衙门奏明永远枷示人犯,皆发门监羁禁。如封印后,步军统领衙门监狱内人犯过多,亦发各门监羁禁。根据定制,崇文门监镶白旗人,宣武门监镶红旗人,朝阳门监正蓝旗人, 阜成门监镶蓝旗人,东直门监镶黄旗人,西直门监正黄旗人,安定门监正白旗人,德胜门监正红旗人。

有人把“门监”误作“崇文门的税关”。

所以图13-1中是见不到东交民巷的东口。不过,从机位附近的 “卖羊胡同”还是可以绕到东交民巷的(参看图13-4)。

图14是崇文门城楼的“登城马道”,位于城门内侧的两边、紧靠城墙的位置。登城马道一般为斜坡礓碴,有的设计为一半礓碴,一半台阶。马道外侧设扶手护墙,道前有警卫门栏。

图14-1 崇文门西马道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4-2 哈德门登城入口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4-3 哈德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5和图16照片的拍摄机位在崇文门城楼、面北的城台上。俯拍崇内大街的照片比较多。很多道友就是从这些照片中厘清各个时期,特别是1900年之后,崇文门内大街东、西两侧市井的变化。谢满禄的相册中有两张表现冬、夏不同季节崇文门内大街的风貌。

图15和图16中很容易找到路东的“顺城街堆拨”和路西的“卖羊胡同堆拨”外的“界灯”。(参看图16-4)

图15-1为崇文门内大街的冬景。原照有抖动模糊。好在有一张在大致相同的照片弥补缺憾。(图15-2 )

图16为俯拍崇文门大街的夏景。

在崇文门老照片中,拍摄内城东北角楼内侧的不多,特别是1900年之前更少。这一带自观象台迤南,有大片的水洼,称作“泡子河”。

图15-1   冬景海岱门大街。由城门上所拍(冬季)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5-2   崇文门内大街俯视照(冬季)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5-3   崇文门内大街俯视照(冬季)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6-1   夏景海岱门大街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6-2   崇文门内大街俯视照。图中可见东交民巷(公使馆街)东口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6-3   崇文门内大街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6-4   图16-1加标注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7是内城东南角楼内侧的景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外城结合部,为解决城墙高低衔接,增加了一座“八瞪眼”碉楼。(参看图17-3)

图17中呈现的区域就是今天的“北京火车站”。原“内城东南角楼”被保留了下来。

图17-1   崇文门东角楼。内城东南角楼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7-2   崇文门。东南角。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7-3   八瞪眼碉楼位置示意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8-1和图18-2是在观象台院内(图18-3)摆放天文仪器的高台(观象台)上向南拍摄,远处是内城的东南角楼。

北京的城墙高耸,方正规整, 特别是站在内城的南城垣上是欣赏内、外城不同风貌的最佳赏景点。

图18-1 东角楼城外。内城观象台所见内城东南角楼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8-2 观象台上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背景是内城东南角楼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8-3 观象台院内。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19是在崇文门城楼西侧城墙上,向西拍摄的景物,图中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远处的正阳门城楼,城墙上的“小屋”是巡逻值守的堆拨。谢满禄特地标注了城墙上“巡道”的宽度:15米。

图19崇文门城上堆房。城墙上宽15米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在城墙上从崇文门向西步行很快就能欣赏到正阳门的“四楼”(图20)。从这个角度拍摄到 “正阳门四楼”的照片极少。如此干净、宁静、坚固、秀美的正阳门箭楼、城楼和东、西两座闸门楼,构成了独特的城门结构。这段城墙上的巡道,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变成的“战场”, 用堆拨房的砖头搭建的攻防堡垒,彻底改变了北京城的命运。

图20 前门四角楼。城墙上平视正阳门“四楼”:箭楼,城楼,东、西闸门楼。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提到老北京的崇文门,几乎都离不开“酒门”“税关”一说。

崇文门的税关在哪里?如何验货过关?何为上了税的“南路烧酒”为正宗?

在谢满绿的相册中有两张在“税关”前验货过关的“棉花包”(图21)和“黄酒”(图22)。

图21 相页右上方注有“brouette”原意为两轮运输车。后来中式独轮车也普遍使用这个词。

因旧时老北京城内“靠左行驶”,因此验货卡设在“路左”。从图21和图22运货车的方向也能佐证“验货税关”的位置。如是“崇文门外大街”,进城的“税关”应设在路西,正如图中所示方向。

图21-1   小车验货纳税。 运棉花包的独轮车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1-2   运棉花包的独轮车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2-1    运黄酒小车。装运“米酒”的中式独轮车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2-2   装运中式酒的独轮车。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2-3   运棉花车和运黄酒车背景比较。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2-3是图21-1和图22-1的比较图,图中“棉花包”和“黄酒”所停位置的背景建筑环境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很可能是同一个“税关”的不同“窗口”。因为崇文门为九门税关之首,又是唯一的“酒关”,因此图21和图22表现的应该是位于崇文门外大街路西的“崇文门的税关”。

“税关”是“官厅”,常和负责警卫治安的“堆拨”靠在一起。在上面介绍的崇文门外护城河桥的照片中(图08)很容易发现这处税关。图23为图08的局部分析图。(图23-1、图23-2 ),图23中的“税关”建筑,我们还可以在1900年前后的其它老照片中看到它的存在。(图23-3、图23-4)

图23-1 图08中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堆拨”和疑似“税关”的建筑。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3-2   局部放大:崇文门外大街路西的堆拨和税关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3-3    穆默 《摄影日记》(1901年):在崇文门箭楼城台开辟出入城的“券门”,以利火车的通行。可见背景中崇文门外的堆拨与税关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3-4   明信片:崇文门外大街(1900s): 

  堆拨与税关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谢满禄相册中还有一张和崇文门的“酒”有关的照片(图24)。

从照片看这是一处临街、可以出入大车的院子。根据结构布局,疑是一处“酒坊”。酿造酒需要大量的材料,如酿酒的原料,酿造的大缸,装酒坛子等都需要车载驮运。院内可以停车符合图中所现。

还有一张和图24有关的图25-1。图25-1下图和图24图相同。不过在图25-1下图的上方有一行注释,可以确定该注释是对“酒坊院”内那块门额匾“天之美酿”的翻译(图24-2):

Le meilleure Brasserie du Ciel.

(下划线字辨别不清,疑似。)

这张照片说明崇文门外是有酿酒坊的,而且是“高档”的:临街门敢挂名人赞誉题匾。

图24-1   海岱门外酒店。外城,中式酒坊院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4-2 中式酒坊院内。内门额匾“天之美酿”。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而图25-1上图是否是在“崇文门”附近,没有注释。但从照片表现的货物可能和“酒坊”(图25-1中下图)有关。

图25-1上图的注释比较乱(图25-2、图25-3) :

中文标注是“酒车”,法文注释是“酒”是“油”也拿不准了。图25-3 在汉语标注为“酒车”的旁边,法文标注为“运油车”。

从图中实物看,车上的“三个大篓子”是不可能用来“运酒”:如果运酒,三篓可装千斤以上。这样的车,这样的木轮是承载不起的。这种篓子如防止滴漏,根据当时的技术,只能用“桐油”加“大漆”,在竹底胎上做“防漏”,但这种容器是不能直接接触“酒”的,否则酒要变味。

那个年代运输“桐油”也用这种类似的篓。当时城内各种木作坊很多,需要的桐油量很大,日常都能见到,比如离法国公使馆不远处就有“寿材铺”,桐油的需要量就很大,谢满禄自然会认为是“运(桐)油车”。

对于面积不大的“酒坊”,这种“篓子”用来拉运在别处“酿好待烧的酒料”,并运走蒸馏后废弃的“酒糟”和“酒渣”。由于所运物品无水,装料内框只需细竹篾编制,外套柳藤护框即可。所以法国公使馆的中文文书注写“酒车”是对的,文书是不会弄混的。

这种外形的“藤条筐”对“木作”可以用来运输“桐油”,在油坊就是专门运送“酒料”和“酒渣”,外形相似,运送的货物是不能混的。图25-1上图大车停歇的地方还真有可能就是下图 “酒坊”门外。

这或许能解释该图中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注释。

图25-1  带有和图24相同“酒铺”的相页。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5-2 酒车?油车?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5-3 酒车!油车!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当时上了税的“酒”,可以堂而皇之用规范的坛罐密封装运。而“走私酒”,是用“猪脬”装酒,走私者揹绑几个装酒脬,夜间爬城墙带进城内。这种酒多少“带味儿”,当然比不上“南路酒”“味儿正”,这种“带味儿酒”多在一些下等酒馆“私下”买卖。

对于谢满禄来说“哈德门”近乎是他所了解中国的一个“缩影”。在他的相册中,大量的老北京“街景”都标有“Hai To Men”(崇文门、海岱门、哈德门)类似的标注,不管是内城的崇文门内大街(图26),还是外城的崇文门外大街(图27),它们都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胡同小街,路口小市交织在一起(图28)。

图26-1  东四牌楼东文美斋饽饽铺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2  东四南大街本司胡同北合芳楼饽饽铺。内城 哈德门 糕点铺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3  灯市口南小木作坊。

       内城 哈德门 旧家具铺。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4  史家胡同口外挂货屋子。 内城 哈德门 旧杂货铺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注:之前我曾想到 图26-4 的“史家胡同”可能是“东交民巷的史家胡同”。在我看到图26-3 法文注释“旧家具铺”时,认为这里的“灯市口南”,依据谢满禄的拍照行走路线很可能是“灯市口东口路南”,那个位置与史家胡同西口很近,几乎是对面,拍摄机位无太多移动,可省去很多搬动照像设备的麻烦。旧时做买卖喜“家族式扎堆”,既然灯市口南有那么大的摊位卖旧家具,那么史家胡同西口也可能卖“旧杂什”。 参看图26-4后附图)

图26-4 附图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5   单牌楼北修理车店。内城,车行。

       (这里指“东单牌楼北”)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6   染衣坊。内城 毡毯商铺。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7   银钱铺挂货屋。

        内城 哈德门 钱庄(票号)。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8    东单牌楼北鸿泰嫁妆铺。 

        内城 哈德门 新家具店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6-9   内城 哈德门(内)大街 香烛店和估衣摊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7-1花儿市大街。 外城 花市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7-2小市北边。公用井和送水工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28 崇文门内大街和崇文门外大街周边胡同示意图(图26和图27部分店铺的位置)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在谢满禄看来“哈德门”就是构成中国社会的“网”,在这张网上联系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达宫廷官员,下触平民百姓;内容涉及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百业杂行……

在谢满禄的眼里,大清的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是一片即将征服的海外殖民地,是一块可以任意宰割的肉。在谢满禄的注释中充满着一个邪恶觊觎者、贪婪掠夺者的肮脏心态,这一切都在渗透在他选择的镜头、注写的文字中。西方殖民者的“贵族文明”其本身就是对其它文明的践踏和毁灭。那些富丽堂皇的殿宇,豪华奢侈的排场,是靠“坚船利炮”的血腥殖民来维系的。他们就像盗墓贼:盗走的是一两件光鲜夺目的稀世珍宝,毁掉的却是一种“文明”。

图29 法国公使馆外交人员驻华期间的收藏品,在他们的生活照中经常展示新近收到的藏品(大多数收藏品都标有藏品主的名字,这里从略)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图30 再见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13解析谢满禄北京四年(1880年-1884年)老照片之十三崇文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