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忆】老北京“四九城”城门旧影(内九城篇)作者:忆中思
老北京四九城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 皇城四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 内九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外七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内城九门的称谓的含义大体是这样的,正阳门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崇文门指“文教宜尊”;宣武门指“武烈宜扬”;朝阳门指“迎宾出日”;阜城门指“物阜民安”;东直门、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垂”的含义;安定门取“文臣翊赞太平,交待而后安享”之意;而德胜门是指”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凯旋”。 正阳门位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 ,原名丽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是“京师九门”中最大的一座。是在内城九门南垣的正当中,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这组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的城池建筑,它集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正阳门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去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都出正阳门。
崇文门:位于内城南垣东边,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文明门”之名。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取《左传·昭公十二年》 “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称“崇文门”。 明清地位:走酒车,收税 崇文门是走酒车的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是过往商人都要在这交税。乾隆时的大贪官和珅就当过崇文门税监。 明清地位:走囚车 宣武门的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囚车从此门出入,人称“死门”,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因为顺承门发音颇似“顺治门”,康熙时曾有一位刚由外省高升到京的御史听到后误以为真叫“顺治门”,立功心切,没做调查研究,贸然上本要求改名,结果被罢官。 明正统年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称“宣武门”,“武烈宣扬”的意思。1927年拆毁宣武门箭楼。1930年拆除宣武门的瓮城。1965年修建地铁时宣武门城楼被拆除。护城河被填平。 朝阳门为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建于元至元四年,元称齐化门,明正统年间重修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改名“朝阳门”。“朝阳”为门在东方,出城面朝太阳,入城则面朝天子之意。重大事件:1368年徐达率军自通州破齐化门攻入元大都;1900年日军自朝阳门攻入北京。 明清地位:专走粮车 朝阳门专走粮车。因为那时没有铁路交通,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都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再装车进城,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有一个谷穗儿。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粮食进入朝阳门后,在附近的粮仓中存放。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俩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阜成门位于内城西垣南侧。元代称“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刘秉忠依据《易经》的典故为元大都的11座城门命名。《易经·谦卦》代表西南方,平则门位于元大都的西南方,因此刘秉忠将这座西南城门命名为“平则门”。明朝正统时期整修了京城城门,将平则门改称为阜成门,意思是“物阜民安”。 明清地位:专走煤车 阜成门:专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是产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来自京西门头沟煤矿。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阜成门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
![]() 西直门,自元朝即是京畿重要通行关口。在阜成门和德胜门之间。元代称为“和义门”,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城门。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明朝洪武元年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改名西直门。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 明清地位:专走水车 西直门是北京城门里离玉泉山最近的一个,当时皇帝专喝玉泉山的泉水。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必经之门,有“水门”之称。城门洞顶上刻着水波纹。 西直门由于它的形制特殊,是北京古城中惟一的方形瓮城,很多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如李自成攻进北京等。西直门城楼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回廊、重檐歇山顶。箭楼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后出抱厦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层砖砌82孔箭窗,造型雄伟壮观。 1969年修建地铁2号线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拆除西直门城楼箭楼时,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遗址,上报陈伯达,指示郭沫若处理,郭到了现场无奈地说:"元大都的城门!.....都拆成这样了,继续拆吧。"后来郭对考古学家夏鼐说,和义门拆除太可惜了。夏鼐问为什么不保呢?郭回答:我连自己都保不住了.....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现立交桥西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永乐十七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是唯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楠木建筑,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元称崇仁门, 原东直门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4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东直门瓮城尺寸在北京内城各门中是最小的,因此门内关帝庙也没有关羽塑像,而是用木制神主代替。民间谚语中有“九门十座庙,一座无神道”之语,即指东直门关帝庙。 明清地位:专走砖瓦、木材车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那时砖窖都设在东直门外,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门运送进北京城。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东直门内还设有一些木材加工厂。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 1915年修建铁路时拆毁东直门瓮城和闸楼,1930年拆除东直门箭楼.1958年拆除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
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明代燕王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一刀切下元大都的北部。这一切,把东西城墙上靠北的城门光熙门、肃清门切下去了。北部城墙南移后,安贞门改为安定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这样,北京城只剩下九座城门了。 明初将元大都安贞门南移后,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之意。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故皇帝要从此门出,至地坛祈祷丰年。京都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内城惟独安定门和德胜门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庙,其余皆为关帝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 明清地位:收兵之门,专走粪车 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专走粪车。因地坛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粪场。 1915年闸楼、闸门因修环城铁路被拆除。1969年城楼、箭楼、瓮城被拆除。后建成了安定门立交桥,目前是北京二环路上的一个交通节点。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元代名“建德门”,取“其德刚健文明”之意。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明洪武年间(1886年)北京城垣向南移建动五里,元大都建德门南移后,更名“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明清地位:专走兵车 “德胜门”预祝得胜回朝的意思,专走兵车。那时北方多战事,北方按星宿属玄武。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寓意明军“以德取胜”。清代出征及凯旋均经德胜门,故有“军门”之称。清军平定葛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均从此门出兵。 德胜门箭楼是京城16个城门里唯一保留下来的“二对半”城门之一(“二对”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和东便门和一段城墙、“半”是德胜门箭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