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名亭(一)【圖文】

 還舊樓主. 2020-06-29
 
    一、安徽滁州意在亭
 
 
 
    “意在亭”坐落于滁州市琅琊山醉翁亭风景区内,以四根栋木为柱,亭角翘起,呈飞腾之状。
    “意在亭”原名“皆春亭”,是在明嘉靖辛酉年,即公元1561年,由滁州太仆寺卿毛鹏修建。后来在明万历三十一年,即公元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重建卢洪夏重建并改名,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
     曲水流觞是古代的一种习俗,那时,每年农历三月古人在小渠李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欢庆娱乐,祈福免灾。滁州知府卢洪夏以《兰亭集序》意境凿石引水所建,宽约33厘米,弯曲绕亭,名曰“九曲流觞”。
     九曲渠水来自玻璃沼山泉,从影香亭的方池注入,萦回往复,缓缓而流,经过九折八回,流出亭外。关于卢洪夏对这座古亭的重修,就记载在由当时的商文昭、卢洪夏所撰写的《万历重修南安府志》当中。
    现如今的“意在亭”也是诸多游客非常喜欢的访古“景点”之一,尤其是还能在这里感受甚至是体验一下古代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风雅场景。
 
 
 
 
 
 
 
    二、安徽滁州影香亭
 
 
    安徽滁州影香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处在另外一座古亭“意在亭”的西侧。走出意在亭之后向西拾级而上,有一方池跃入眼帘,池四周用山石砌成矮墙作栏杆,池中心垒有石墩,墩上有亭耸然,这便是影香亭。
     影香亭的名字,是取自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一诗当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之意,而且这个名字与周边的环境也是十分贴切的,再现了林逋诗句的意境。
    影香亭建于明代,明代初期,担任滁州南太仆寺卿的赵次进在古梅树之前凿石挖池,池内因有一眼泉水,故水终年不涸,后来待御邵梅墩为了赏梅,便在池中建墩造亭,该亭最开始被命名为“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既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从池外进入亭内有一座小桥相连,小桥用条石铺架,游人可倚栏观池中古梅倒影,享受亭外古梅树花开之后的芳香。影香亭四周池水清澈,梅花倩影倒映其上,亭北古梅,花放季节,香气弥散,可谓是影、香皆备,把这座亭取此名,既符其实,又富诗意。此外,来到此亭,便可以看到在亭柱上所挂的对联便是蕴含“影香亭”之名的林逋那两句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三、安徽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即公元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北宋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北宋庆历七年,即公元1047年,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便也因此而得名。
    醉翁亭为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吻兽伏脊,亭角夸张地飞起,如鸟展翅,亭内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门设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内有晚清时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沿亭四周有木拦围护,以供观览山景,亭东的石壁前藤萝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皆为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对该亭的咏歌感叹,其一为南宋人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亭西有一碑,镌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笔势雄放,人称“欧文苏字”,并为二绝,亭后有一高台曰:“玄帝宫”。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
 
 
 
 
 
 
 
    四、安徽太平太宇亭
 
 
    安徽太平太宇亭,“太宇亭”是原来的名字,现在的名字叫做“六角楼”。本是甘棠崔家镇守月弯河风水的村口亭,坐落于村口太平大道旁,配有锁桥、钥桥各1座,并有铁链和石桩栓锁。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由崔家的后人“崔宪”按参加北京皇宫修建的太平艺师毕昌带回的图样捐资修建,共有八个角。崔姓历史上多出高官,内供魁星菩萨,也就是文昌帝君,以期族中子弟承续祖风而点斗中元,故又名“文昌阁”,成为文人聚会之地。
    这座建筑同时又是一座风景亭,与甘棠老街鳞次栉比的坊、庙、祠、楼毗连,成为崔家古典建筑群的“龙头”。
    太宇亭,也就是“六角楼”,这是一座重檐围廓式的楼阁,3层,通高23米,占地70平方米,全楼以木构为主,不施斗拱,利用梁头加斜撑承挑檐檩。楼门向东开,第一层外门为栅栏式,9级石阶,一对石狮守护边旁,栅门两侧嵌“八骏图”青石浮雕。檐角下有六根花岗石,方柱间嵌有其余15块浮雕,分别为“太白访贤”“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图案古朴生动,雕刻圆润流畅。楼上每层楼门原均悬有匾额,第一层“云衢直上”,祝愿青云平步;第二层“更上一层”,祝愿步步高升;第三层“拱秀”,饱览满眼秀色,顶层照壁上还有“光照微垣”的纸贴横披,下方供着魁星,寓意祝愿前程远大。
 
 
 
 
    五、安徽歙县大观亭
 
 
    安徽歙县大观亭,俗称“八角亭”,位于古代民居遍布的安徽省歙县的许村之内。
   “大观亭”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是一座三重檐的楼阁式建筑。该亭的一、二层为平面八角形,周身以八角飞檐装饰,到了第三层转为方形,仅剩下四个飞檐,顶的顶部为典型的“歇山式”。修建之后,该亭在历经明、清,亭身有所破损,于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33年,清政府对其进行了修葺。更具特色的是,该亭的最底层南、北辟门,中间还有道路穿过,两侧内柱装置坐凳,横枋上用斗拱承托上梁。在亭内部的大梁、天花板上都绘有彩绘装饰,外墙的檐下也用斗拱承托檐枋、翘角。第二层有外廊,廊柱接下层内柱,外侧栏板上部砌以花砖,内柱间置木雕隔扇,梁、柱上都有斗拱,大梁、藻井上亦有彩绘。第三层四柱置于第二层对角梁上,亦有梁枋斗角,整座亭阁秀颀华丽,历代许村的文人都把它当作聚会的最佳场所。
 
 
 
 
 
 
    六、安徽歙县水口亭
 
 
    安徽徽州唐模水口亭,位于安徽省歙县唐模古镇的入口处,而“水口亭”名称的由来,与当地独有一种村镇建筑格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水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如此将水留住,才会“户闭”,那么财富便会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而拥有封住“风水”的镇物而存在的“水口亭”,四周有人工凿成的活水环绕,也成为古镇内外沟通的纽带,便也成为了唐模古镇内一处“更为显眼”的古代人文景观。这座古亭的造型,三重飞檐,上下两层,上层中空,四边有虚阁,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由于这座古亭从不同角度看,每个面都均为八角,所以也被称作“八角亭”。
 
 
 
 
 
 
    七、北京北海妙相亭
 
 
 
    北京北海妙相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之内万佛楼的西侧,也是曾经这座建于清代的皇家园林之内的著名景观之一。
    该建筑比较特殊,是一座亭与塔相结合的建筑,而且还是塔在亭内,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妙相亭上部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宝顶,结构精美秀丽,佛塔位于妙相亭的中心,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有一座建造精美的佛塔置于妙相亭内,而且此亭也是雕梁画栋,装潢富丽,结构巧妙,靠48根圆柱支撑。妙相亭的塔为石质结构,下方为须弥座,塔身为八角形,座上为佛塔,高6.88米,平面呈很少见的十六边形。在塔身上还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的“十六应真像赞,佛塔上的16尊罗汉像石刻也为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妙相亭佛塔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妙相亭佛塔的基座是十六角形的须弥座,下枋上雕有海浪和假山石,上枋上雕有缠枝西番莲, 束腰中有二龙戏珠和云文图案。妙相亭及其佛塔的建筑结构非常精美,因亭内16尊罗汉像仪态古朴、庄严,故被称为“妙相亭”,这种塔亭一体的建筑形式,在我国乃至国外都是绝无仅有的。
 
 
    八、北京北海五龙亭
 
 
    北京北海五龙亭,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的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泰素殿的旧址,在清代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拆除了泰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中间亭子最大,称“龙泽亭”,为皇帝休息时所用。亭子的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在龙亭左边的两个亭子名为“澄祥亭”和“滋香亭”,其中澄祥亭为重檐亭,滋香亭则为单檐亭。右边的两座亭则分别为“诵瑞亭”和“浮翠亭”,亭子的建制与左边相同,五座亭子合早一起称作“五龙亭”。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
 
 
 
 
 
 
 
 
    九、北京大观园滴翠亭
 
 
    滴翠亭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亭憩游行也。”滴翠亭即为潇湘馆附近的一处水中之亭,四面则都是游廊回桥。《红楼梦》中关于滴翠亭的描写为:“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格子糊着纸。”这样的描写主要见于二十七回当中“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由此可见这水亭子是两层的,外圈是游廊,内圈是雕镂格子围合。
    滴翠亭本身只是大观园中一个湖心亭,薛宝钗因追逐彩蝶至此,却无意中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之间的私房话。为了避嫌,薛宝钗应变极快,立刻大声询问林黛玉在吗,刻意引导对方认为林姑娘可能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从此这个小亭子便成为了书中的一个亮点,宝钗的行为是否道德也引起宝、黛二派之间的激烈讨论,小小的滴翠这也因此滴翠亭事件而闻名。而在现如今的大观园庄园当中,便真的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出现了一座造型别致,布局位置也十分巧妙的“滴翠亭”。
 
 
 
 
 
 
    十、北京故宫碧螺亭
 
 
    “碧螺亭”位于故宫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即公元1772年,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五个坡面,亦仿梅之意,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碧螺亭是乾隆花园内亭台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乾隆花园则是乾隆皇帝在成为太上皇之后的休憩之所。
 
 
 
 
 
    十一、北京故宫千秋亭
 
 
    北京故宫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内的澄瑞亭以南,是整个御花园之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建筑外形尤其是顶部酷似天坛。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即公元1536年,整座亭平面大体呈正方形,在家住结构方面是由一座方亭的各面突出抱厦而形成。亭身的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顶端为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明代将这种圆攒尖顶,称为“一把伞”式,配以黄琉璃质地的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诸亭之最。亭子的四个角上还好像“掐褶”一样,多出了一个角,拐了出两个三角形的弯曲,使得整个亭身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除此之外,这种“天圆地方”的建筑形式,以及亭子本身所具有的封闭性,使得这座亭子有了多种功用,而且亭子之内的空间也十分的宽敞。
 
 
 
 
    十二、北京景山万春亭
 
 
    万春亭位于北京景山的中峰,中峰的相对高度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万春亭坐落在中央,高17.4米,亭内面积是18平方米。上部屋顶是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上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以绿剪边装饰,由32根红柱支撑屋顶,组成一个三层的灰色空间。亭外四周设有五级台阶,台阶周围是蓝、黄两色相间的琉璃方砖围栏。
    万春亭虽然是亭,但却不是四面开敞的,而是采用封闭的形式,柱内四面设槅扇门窗,这也是万春亭的特别之处。万春亭里供奉着一尊毗卢遮那佛,佛像全身均为铜塑,是封建统治者崇拜宗教的象征,这样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万春亭虽然被置于景山的山巅,但却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它还和山腰处对称而置的周赏亭、富览亭、观妙亭和辑芳亭互为对景,以万春亭为中心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景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