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撤进行曲》是他写的

 哈哈狮的信箱 2020-06-29

74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2583人,在深圳葵涌沙鱼涌登上三艘美国军舰,北撤山东烟台。那天,一首铿锵而又悲壮的歌曲在大鹏湾唱响——《北撤进行曲》。这歌声唱出了北撤战士们的心声:向英雄的南粤大地致敬,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挥泪,向并肩抗敌的战友告别,向未知的艰险挑战,向胜利的道路前进。壮怀激烈!

今天,这首战歌被镌刻在深圳东纵北撤公园的北撤纪念墙上,作者夏洪。

镌刻在北撤纪念墙上的《北撤进行曲》

今天,我们各地的东江纵队后代,还在传唱着这首歌曲,重温父辈当年的奋斗历程,承父辈的革命意志和宽广胸怀

这是在北京的东纵后代在唱《北撤进行曲》。

北撤进行曲(红花组合).mp3 来自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 03:31
这是在广州的东纵后代在唱《北撤进行曲》。

让我们从东纵老战士王曼所写的文章中认识这位可敬的前辈吧。(文章有删节)

夏洪

夏洪,原名黄杰文,广东海丰人。青年时代就读于中山大学文学院。他是文学院的中共地下党员、一位优秀的活跃分子。他擅长唱歌,爱好文学,并以此作为联络进步同学的武器。他倡议组织起《岭风文艺社》,任社长,领导同学们读进步书籍,讨论时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社不断有进步同学加入,队伍日益扩大。为此,他又跟班内党员商议决定另成立《莽原学社》。全院300多同学中,便有近百人参加了这两个组织,团结在党的外围。《岭风文艺社》和《莽原学社》各自出版了《垦荒者》和《诗站》两份壁报,在学生中宣扬抗战、针砭时弊、揭露腐败,赢得同学和进步老师的赞赏。

摘自国立中山大学1942年度各学院注册学生名册,黄杰文即夏洪


黄文杰的国立中山大学学籍表

当时,中山大学为逃避战祸,在迁离广州到云南澄江之后,又迁到粤北的乐昌坪石。那里山清水秀,夏洪利用这绮丽的自然风光,常组织中大文学院合唱团到金鸡岭和北江河畔去野游,练习唱歌。他是合唱团的指挥,演唱的都是《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朱大嫂送鸡蛋》《保卫根据地》等进步歌曲。藉此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激发同学们的革命热情。夏洪有一付好嗓子,还是学生中有名的男高音。《岭风文艺社》在坪石演唱《黄河大合唱》时,他唱《黄河颂》。他那高昂动听的歌声,博得了听众的一阵阵掌声。1942年初,在云南联大发生讨伐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集会。孔在国家抗战困难的时刻,不惜挥霍国家钱财,让其女带洋狗坐飞机,用牛奶来喂洋狗。消息传到中山大学文学院,同学和进步老师群情汹涌,夏洪因势利导及时发动同学,响应联大集会声讨活动。他率领大家到坪石街头示威游行。这事震惊了在校的反动分子,他们放出声气进行恐吓:“反孔就是反对政府 ”,“黄杰文是共产党员,你们不要接近他,不要被他赤化”。夏洪闻之不为所惧,继续与反动派作斗争。1942年暑假后,经省委青年部批准,中大党支部派夏洪等12个党员和进步同学,打入三青团中央部举办的“南岳夏令营”,由于夏洪在学生群众中的威信高,活动能力强,文艺活动才能突出,国民党湖南省主席薛岳曾亲自与他谈话,企图用少校军衔的职位拉拢,但被夏洪婉言拒绝了。为此,夏洪曾受到党支部的赞扬和鼓励。

1944年6月,日寇占领了衡阳,粤北危急。中山大学准备疏散迁校。其时,中共广东省委已遭国民党派破坏,党组织停止活动。夏洪找原党的支部书记黄德赐等商量,决定趁这次学校疏散的机会把全院党员和进步同学撤往东江游击区,参加在敌后坚持抗日的东江纵队。他和黄德赐、陈衍之等各带一组共70多人,分路经韶关、始兴、河源、惠阳、东莞等地,爬山涉水,冲破重重困难,安全抵达东江纵队司令部,见到了曾生司令员,终于实现了他们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红线为当年夏洪带领国立中山大学同学参加东江纵队所走的崎岖道路

重建后的河源船塘萝溪书院。为躲避敌人追剿,在中大地下党员欧阳波帮助下,当年夏洪带领同学们在这里隐蔽了20多天

夏洪带着奔向自由、奔向战场的欢愉来到了东江纵队,立即投身于战争。他被委任为东纵政治部政治工作队——拖拉机队队长,以文艺为武器进行战斗。他把在中山大学合唱团演出的文艺节目移植于拖拉机队,给游击区的文艺工作带来新的气息。他们演唱的《插秧谣》《保卫根据地》等歌曲,雄浑有力、优美和谐,很受战士和干部欢迎。他们又把歌颂解放区军民生活的歌曲《朱大嫂送鸡蛋》《两亲家》改编成小演唱,游击区军民更是百看不厌。夏洪从这改编取得成功中得到了启发,便在队里积极提倡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通俗文艺作品。他跟队员们一起深入连队,搜集素材,进行创作;又走村串巷去向群众学唱山歌,并注入新的内容,回来在连队中演唱。这些节目演出后,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游击区的文艺生活。

1945年3月,东纵第六支队在夏洪家乡海丰宣告成立,他和他的爱人沈群华奉命调到六支队工作。他先是任政治处宣教股股长,直接领导六支队的“云雀政工队”,后又调独立营当教导员。其时正是日本投降前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数十万军队疯狂进攻东江游击区的艰难时刻,夏洪毫不犹豫地走上新的岗位,直接拿起枪与敌人面对面地格斗。在一次战斗中,他的新婚妻子沈群华在掩护伤员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战后,夏洪带着丧失爱妻的痛苦到她牺牲的山头想去寻回她的尸体。然而他踏遍山山水水也无法觅到。他只好把这痛苦深埋在心中,化作仇恨,带领部队继续去向敌人冲杀。

1946年6月底,部队奉命集中沙鱼涌待船北撤,夏洪被调出独立营去组建新的文工队。他又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以满腔的激情,写下了《北撤进行曲》:“为了广东的和平呀,我们要离别战斗的故乡。我们要走上新的路程,飘洋过海到遥远的北方。当无数群众送别我们,好像那母女掉下眼泪;当多年的战友送别我们, 好像兄弟说不出话来。让我们继续战斗吧,让我们牢牢地各守岗位。不管反动派疯狂挣扎,我们要战斗到胜利的明天。”这首充满着战斗激情的战歌,很快便在部队中流传开来,激励着战友们为和平、为未来,昂首阔步,跨洋过海,奔向新的战场。这是夏洪为东江纵队文艺工作留下的一份宝贵财产。

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展板中的《北撤进行曲》


1946年6月,夏洪随东纵北撤山东烟台后,调任东纵文工团教导员。在答谢山东党政军民对东纵热烈欢迎的文艺演出中,夏洪指挥合唱队演出了富有华南游击区特色的《东江礼赞》《反抢粮》等歌曲,并独唱了《黄河颂》,在烟台市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广纵队成立后,他任纵队文工团教导员,专职从事政治工作。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工作热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作风民主,体现了党的政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深受团内同志的尊重和爱戴。

……

为了支援兄弟单位,夏洪与团里另一批同志被调往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由他担任政治协理员。他在华大文工团期间,积极贯彻毛主席“文艺要为兵服务”的方针,提倡队员要多下连队,他自己也常常带队下连去。他每次下连参加演出,除唱歌外,很少担任戏剧角色。这时候,便主动去剧务组帮助工作:打桩、搭棚、挂布幕……什么都干。因为他不摆架子,队员乃至司机、炊事员都爱接近他,愿意跟他交朋友,谈心事,成为队里人人爱戴的好领导。一次敌机来袭,军大文工团驻地附近落下几颗炸弹。夏洪临危不惧,指挥全团人员安全撤离。当他得知有人员伤亡时,又不顾个人安危,走出掩体,带着演员梁玉儒去寻找被炸身亡的战友的尸体。这是两位外单位的人员,他流着眼泪把他们的尸骨一块块地找回来,拼凑一起给予安葬,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阶级兄弟的高尚情怀。

北平解放后,他最早来到总政文工团,担任副政委,参与领导总政文工团的组建工作……夏洪同志在总政文工团工作多年,不论在歌剧团,还是在话剧团,他都能认真贯彻党的文艺路线,团结爱护每个艺术家。文工团的演员来自四面八方,各有造诣。夏洪对他们不分彼此,在艺术上、生活上都给予爱护。他对所有的演员都不分彼此地献出自己的爱心,这正是一个文艺政治工作者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60年代初,夏洪奉命转入外交战线工作,担任过使馆的文化专员、一等秘书、临时代办、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等职,把他后半生的精力真诚地献给了我国的外交事业。 19869月,病魔夺去了夏洪宝贵的生命,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为人品德,他为部队文艺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却永远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坎上。

20世纪80年代,夏洪(右)回广东,和当年的老同学重走携笔从戎之路,指挥老战士们高歌。


有关北撤,可重温本号以下图文:
新书推介——东江纵队北撤山东
北撤人员名单
东江纵队大事记(1946年,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