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老师散文:这样看教师之乐

 百卉争春各自香 2020-06-29

这样看



教师之乐

曾传华


    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做人生第三乐。做教师的,谁不想教英才,但英才,只可遇而不可求。倒是孔子感叹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那种宰予式的学生,大有人在,常常遇见。

    孔孟的时代,教育权是种特权,能享受教育的大多是贵族,是精英教育,实现平民教育只是那时的一种教育理想。义务教育则不同,是真正的全民教育,法定适龄儿童享有教育权。因此,遇见宰予式的学生,也就不以为奇了。

    宰予只是因为白天睡大觉,该学习时没有学习,孔子就发出这般痛心绝望的感叹。如果让孔子穿越到今天,当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比宰予行为恶劣的学生何止成千上万,上课睡觉,那是司空见惯的。像什么上课讲小话的,偷偷看动漫的,玩手机游戏的,抄袭作业的,不交作业的……比比皆是。孔老夫子,怕不得因为痛心而一天要被活活气死几十回呢。从这个意义上,当代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真是伟大。

    一位初中男生上课时玩手机,被老师没收并严厉批评,放学后,这学生竟引来家属将老师毒打住院,引起舆论大哗;一位初中女生因患忧郁症不堪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写下遗书跳楼自杀,家长把责任归咎于学校、老师,索取高额赔偿,拉着横幅围堵学校,这位当事老师被迫辞职;一位小学女生因不完成作业,受到老师呵斥,回家后编造污蔑老师的故事,家长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财机会,为了向当事老师索要高额赔偿,竟然恬不知耻地和学生一起上演了一幕“被老师殴打吐血”的闹剧,并雇佣网络水军,制造舆论霸凌。凡此种种,在网络上搜一下,还真不少。与现在的初中学生相比,宰予顶多算个小巫。孔子、孟子,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不知道会作何想?这虽然只是个别极端的例子,但也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生态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受教、不爱学习的宰予式的学生,还真不是少数,成为义务教育的一种客观现实。按孟子的标准,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是难得快乐了。

    现实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厌学呢?原因很复杂,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有教师的原因,有学生及家长的原因。




    作为一名老师,自然遇到过不少“奇葩”的学生。比如,一个学生上了初中高年级,写的字还像天书。这字,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像越南字,像朝鲜字,就是不大像汉字。你让这样的学生怎么跟上班级学习的步伐?一个班,少则四五十学生,多则五六十学生,两极分化一般都很大。一节课,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像字都写不来的学生吃不了。字都写不来的学生,可能让所谓的无所不能的教育专家来教,能有办法,我是没辙。所谓的教育专家,一些看似漂亮的理论,大多是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因此,站着说话不腰疼。晋朝有个皇帝司马衷,据说,有一年爆发大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了很多人。手下人向他报告,他竟然说:“既然百姓没有粮食吃,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所谓的教育专家,有不少都是现实版的司马衷。有时便想,孔老夫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真理,颠扑不破,不知让老人家也来教字都写不来的学生,会作何想?便偷偷地乐。

    中小学没有升级制度,现在还取消了留级制度。学生成绩哪怕只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到了入初中的年龄,也照样会升到初中。你叫这样的学生怎么跟得走学习,不厌学才怪。一个人,本来就只能扛50斤,你要他去扛100斤,还不断地加码,这种永远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如果你是当事者,将心比心,不退缩、不抱怨、不反抗,那才是咄咄怪事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真理啊!

    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个基础。基础不好,有智力的原因,有非智力的原因。像把汉字写成非汉字的同学,老师要负第一责任,家长负第二责任,学生才是第三责任人。到了初中,老师有精力教他从写字开始学习吗?写字教学,也是初中的教学内容,那是在学生会写字的基础上,开展的书法教育,与启蒙阶段的写字,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下的义务教育学校,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绝大多数学校都把追求分数放在第一位。有不少的学校甚至理直气壮地提出:分数是学校的生命。这种想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在现阶段的中国,做父母的谁不想孩子进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也难怪,受教育的学校越有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孩子成为成功的社会精英的可能性就越大。至于学生品性如何、爱不爱国、心理健康与否、会不会与人合作等等做人的素质,不在升学范围之内。这就好像练武,不重武德只重武技,可能武艺越高,如果不用之于正道,危害社会就会越大。像在网络上发表有关疫情的不当言论留学美国德雷赛尔大学的许可馨,虽然是自费的,但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吧,就是个典型例子。

    成才先成人,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是懂教育的,高明的,智慧的,真正为子孙后代计。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与应试制度难以调和,形成了现今这种尴尬的局面。

    老师,当然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很多人不是不明白成人的重要,也懂得成人才是教育的本质,只是被制度所裹挟,无能为力罢了。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七十年代中期进入初中。单以文化成绩而论,可以说教学质量很低劣。我没学过拼音,也没有学过英语。有文化课,但连课本都没有。读初中也不兴升学考试,但要经过政审,看家庭出身,看个人表现。没听说谁厌学,反倒是家里人在我们调皮捣蛋时常以“不让你读书了”进行恐吓,就像现在的家长用“不让你玩手机了”的恐吓孩子一样有效。那时的学校、老师,很重视做人的教育,把立德树人真正放在首位。如果谁不小心被老师贴上“品行不好”的标签,比现在考试交白卷还严重,那就真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了,猪嫌狗不爱。查一查,余华60年的,胡春华63年的,马云是64年的,李彦宏是68年的……就是这样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六十代生人,不少人成为当下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中流砥柱,成为民族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从现在的眼光看,那时虽然走了轻视文化的极端,但如果矫正这一点,是不是更接近素质教育呢?

    立德树人为什么重要呢?因为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就得具备良知,明辨是非,心中有爱,培养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吃苦耐劳等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无疑在成为大写的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就一语中的。德是本,知识、技能是末。应试教育,本末倒置。当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的观念,主导基础教育,考则教,不考则不教,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素质教育就成了句空话、笑话。




    能不能让立德树人与应试教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改变学生厌学的状况呢?也有不少有情怀的老师,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缺少制度层面的制约,往往事倍功半,收效不高。学生因品行不好而被高一级学校拒之门外的,至少我没听说过。

    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教,基础差、不会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学生,就注定成为课堂的“多余人”,应试教育的殉葬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提法人性化,很好,但在成绩是老师、学生命根子的残酷竞争下,也只能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宰予式的学生得到的关爱既少,又没法跟上学习的节奏,自由活动的时空被学习压缩,喜欢的被排除在学习之外,还必须被裹挟到比拼分数的队列中,其处境与心境,可想而知。厌学,则是一种必然。混日子,也就成了一种常态。由学习差,导致品德差,成为双差生者,也就一点都不稀奇。差,则更加厌学,恶性循环。成才无望,成人更难。基础教育,生产出众多的“残次品”,一批又一批。谁之过?谁之罪?




    对于生产,人们注重的是精品、名品,往往忽视掉不合格产品。教育本来不是工厂,应该是塑造人的乐园,但应试教育却把教育变成了地狱式的工厂,把教室变成了组装考试机器的车间。升学率出了问题,要被追责。但对于不合格的产品——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发展滞后相应教育阶段的,却觉得理所当然,熟视无睹。当然,也就没有谁去为变成宰予们的受教育者负责。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谁不愿意?在私立学校不断崛起的今天,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而言,往往成了一种奢望。私立学校在招生上有很多政策优惠,基本将“英才”洗劫一空,公立学校就自然成了宰予们的流散地、集中营。

    这样说来,义务阶段的教师,岂非毫无人生快乐了?非也。将心态放平和,面对现实,培养宰予式的学生成人,教会他们学习,教会他们合作,教会他们做人,能自立于社会,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不也是功德无量?这就是快乐啊!

    让宰予式的学生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关键是改变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定不移推行素质教育。宰予们,成人了,就是社会之福,民族之幸,因为他们是受教育者的大多数,是未来社会的大多数!

    如此,幸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