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有成竹成语来历,源自一位北宋画家

 千冰室 2020-06-30

胸有成竹成语来历,源自一位北宋画家

有谁知道,我们经常使用的胸有成竹的成语是从何而来呢,其实这句成语出自于北宋的一名画家。

北宋时期,曾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字叫文同 ,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据悉,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都不会影响到他。

尤其是三伏天气,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紧接着,开始出现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袭来,大家都纷纷往回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谁知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顾不得抹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后来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于是,当大家说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会想到文同。

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墨竹图》此墨竹画轴,无名款,但钤有文同二印:静闲画室。文同与可。

画悬崖垂竹,主干曲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隐有劲拔之生意。枝叶甚密,交相间错,向背伏仰各具姿态,画叶之墨色浓淡相依,正如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之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犹有时代性之相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