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杀100万人的主谋终于被捕,今天值得再刷一次这神作

 影视资讯点评 2020-06-30

前不久,卢旺达大屠杀主要逃犯卡布贾在法国落网。

新闻资料显示,卡布贾是那场至少80万人丧生的种族灭绝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资助人。

他虽然没有亲自举起屠刀,但他的双手沾满了罪恶的鲜血。

对他的追捕,持续了26年,横跨欧洲、非洲两个大陆。

如今,恶魔终于落网,最后的审判即将到来!

这实在大快人心。

同时,这也让鱼叔想起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

《卢旺达饭店》

这部影片聚焦于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

1994年,卢旺达共和国,激进派胡图族对图西族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清洗。

想要将占全国15%人口的图西族,彻底灭绝。

屠杀是一点一点开始的。

广播里,胡图族大肆宣扬着仇恨言论,大骂图西族是「蟑螂」;

大街上,一部分好事者打砸抢叫嚣着,趾高气昂。

空气中火药味已经十足,只需一丁点火星就会爆炸。

很快,导火索被点燃——

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激进派一口咬定就是图西族搞的鬼。

打着「复仇」「清理叛国贼」的旗号,可怕的内战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打响。

在长达近100天的屠戮中,死亡人数超过百万。

死亡人数占卢旺达1/8的总人口,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尸横遍野,血洗全城。

但即便是在黑暗的角落,也依然残留着人性的微弱光芒。

就像《辛德勒名单》中营救犹太人的工厂,《金陵十三钗》中保护女学生的教堂。

在这场灾难中,「卢旺达饭店」成为了仅有的避难所之一。

这部电影的上映年份,正是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之际。

豆瓣评分高达8.9分,常年位于豆瓣电影TOP250榜单行列。

故事的主角,保罗·路斯沙巴吉那,正是这家高档酒店的客房经理。

扮演者唐·钱德尔,因为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的提名。

而他这两年更广为人知的角色,是漫威系列中的「战争机器」詹姆斯·罗迪。

作为酒店经理,保罗一直以来都是左右逢源的和事佬形象。

每天与国家政要、外交贵宾打交道,情商极高。

面对即将到来大动荡,他不是不知道,但前期态度很乐观。

卢旺达饭店是外资企业,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国际记者入驻,外面再乱也乱不到这里。

而且他本身是胡图族,并非被屠杀的目标;

自己有钱,又有国内外各界大佬的人脉罩着,一般人都伤不到他。

只需保护好图西族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就万事大吉。

所以,当看到街上的骚乱时,他没有太多反应;

看到邻居被莫须有的罪名抓走时,也选择不惹麻烦。

直到目睹周围社区的邻居们惨死家门口;

甚至被用枪抵着头,要求开枪杀死自己的妻儿。

他终于意识到。

在这场浩劫里,自己跟家人、亲友们其实同命运。

之后,他开始了一连串的自救和救人行动。

把家人、亲友,几十个孤儿,以及各方逃难来的图西族安排进自己的酒店。

利用职务之便,动用人脉、金钱贿赂,一点点地从枪口和刀口下保人。

对于大屠杀的残忍,电影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连根拔起,胡图族杀人不分男女老幼。

哪怕只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

女人要么被直接杀害,要么就被关起来,凌辱玩弄至死。

广播,官方公然挑唆胡图族士兵们强奸图西族女性。

露天监狱里,被囚禁的少女们围坐一团,大多衣不蔽体,伤痕累累。

有数据显示,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约有25-50万妇女和女孩遭受强奸。

正是在目睹了这般画面后,保罗回去当晚就告诉妻子:

如果饭店最后不幸失守,我会在楼下拼死抵抗;

而你请第一时间带领孩子们去天台,我不希望他们看到太残酷的画面。

如果我失败了,拜托你,拉着孩子们的手,从天台上跳下去吧。

自杀,也好过落入弯刀之下。

大屠杀的残酷,也呈现在保罗拯救家人和酒店难民的一波三折中。

他竭尽全力、费尽心思,却一次次功败垂成。

最开始,他希冀于维和部队的出手。

西方部队确实来了,但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接走了所有的白人。

根据规定,以及「不擅自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他们无权直接带走难民。

能做的,只是留下四名维和部队守门,而且还不允许开枪。

在真正的救助力量到来之前,这只是暂时拖时间罢了。

西方记者在拍下卢旺达的暴动屠杀之后,保罗曾乐观地认为这是好事:

如果世界知道了发生在这里的悲惨,一定会施以援手。

记者反问了一句(没错,就是小丑的扮演者凤凰):

但要是没人来干涉,披露这些还会是好事吗?

我认为如果人们看到这些录像,会说

「哦,上帝,这可太恐怖了」

然后继续享有他们的晚餐电影天堂网

人与人之间的苦难,并不能共通。

国家与政治,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难题。

连扶个老奶奶都容易被碰瓷,国际性的干预,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很容易就被解读为「多管闲事」。

但即便如此,保罗还是想搏一搏。

在绝境之下,他鼓励让有门路的客人们向各自的外国友人求助。

通过传播消息,引发同情,来促使国际舆论实施救援行动。

这一招,确实成功了,部分人得到国外的救援签证。

但也只是部分人。

前一次目送被救援的西方人;

这一次目送被救援的部分卢旺达人。

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一层层筛选下来,没有权势没有门路的人,似乎就只有等死的命运。

更绝望的是。

连这一部分好不容易得到救援的人,也并没有成功逃出去。

他们在半路上遭到了胡图族民兵的埋伏,又被生生遣返回了酒店。

生机总是转瞬而逝,恐惧和危险却时刻逼近。

他们的命运从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管怎么说,能够进入卢旺达饭店的人,都已经算是幸运的。

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下,暴动最终结束。

保罗保住了饭店里1268名难民的生命。

但更多的人,终究还是死在了这场浩劫里。

有句老话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为不了解卢旺达国情的旁观者,很多人或许疑问,

胡图族和图西族是有多么大的仇恨,要如此自相残杀?

其实,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曾经,卢旺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当时的殖民者根据当地人肤色深浅和鼻子宽窄,人为地划分出了两个民族。

坐在记者旁边的两个女人,一个图西族,一个胡图族。

但从外观看,并没有显著区别。

就连本地人看本地人,也只能通过身份证来辨别。

这种所谓的「对立」,实际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开枝散叶之后逐渐分出的两个群体罢了。

更复杂的,是政治上的纠纷。

殖民期间,比利时让图西族人帮助统治胡图族人;

但殖民结束时,却又把政权交给了胡图族人。

如此一来,统治和压迫的权利出现了逆转。

胡图族拥有了权力后,开始对图西族进行报复式打压,将其判定为「依附于西方威权的叛国贼」。

再加上贫富差距的巨大鸿沟。

隔阂和冲突的因子就此埋下。

在贾雷德-戴蒙德的著作《奔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也有过对卢旺达大屠杀的一番论述。

根据书中所言,实际上,两个民族彼此杀戮、彼此入侵、彼此驱逐多年,积累了世仇。

在1994年的大屠杀之前,中等规模的屠杀已经上演了无数次。

可以见得,现实的情况更为复杂和残酷。

在电影结尾,图西族反抗军集结,出面保护幸存者。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主角得救,故事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字幕显示,保罗一家人此后安全地生活在比利时,屠杀者也接受了审判。

似乎是个不错的结局。

但在现实中,图西族反抗军在打败并驱逐了胡图族之后,也进行了小规模的报复。

一场没被电影呈现,逆转了形式的杀戮,也发生过了。

真实比电影惨烈得多。

如电影中的提问:

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残忍?

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争论没有标准答案,但追求幸福或者叫利益(无贬义)一定是人类永恒的驱动。

天生的杀人狂魔毕竟是少数。

人类的大部分矛盾和仇恨,来自于生产力低下造成的存量博弈。

或许,坚定的发展生产力,是对我们人类自己最大的慈悲。

在此之前,人类创造的文明,人与人之间的爱与理解,是缓和矛盾的良药。

它们,已经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