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海南寻井记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水井如今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但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建造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对于海南大大小小的村庄来说,水井曾是村民们的生活中心之一,每个曾在乡下度过童年时光的海南人回忆起往事,大概总能在记忆深处找到几段和水井有关的温暖回忆。

  而从杭州来海口旅居的丁英俊和他的海南本地朋友童时高就开启了一场探寻海南古井的旅程。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驱车奔走在乡村小路上,探访了海口地区70多口古井,在他们看来,海南的古井不仅数量多,而且建造技术精湛,保存完好,比起江南地区一般的古井,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技高一筹。

  海南古井有讲究——代表:长流镇博抚村博井和方井

  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博抚村像大多数城边村一样,正面临城镇化的变革,村中到处是数层高的钢筋水泥建筑,正在修建中的海秀快速路就从村中横穿而过。

  就在这片嘈杂之中,位于村子一隅的那口老井——博井,似乎已超越了时间的羁绊,静静地旁观这一切变化。“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用苏东坡这两句词形容博井大概颇为恰当。

  “博井也许是海南制式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井了。”在探访过海南70多口古井后,丁英俊这样评价。与记者后来看到的各种山区的古井相比,博井显得有点“小家子气”,属于典型的海南平原地区古井,但博井好就好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典型的海南古井应该具备的一切要素,博井样样不缺,井圈呈圆形,是用一整块火山石雕凿出的;井底泥沙松软,为防止塌陷,几根井梁支撑在井的下部;井庭则呈八卦形,下沉式的井区围栏虽然不高,但也在墙壁上凿出了一座小小的井龛,仍有香火的遗迹。对于世代村民来说,古井曾是他们生命之水的来源,因此在各村的古井都受到神明一样的香火祭拜;对着古井的则是一道影壁墙,将古井和一座古村门隔开;井的两端各有三级台阶,距古井几米处,还有一个石盆,供平常村民洗衣洗菜之用,这也是海南古井的标配。

  丁英俊说,海南古井的选址颇为讲究,大多数古井都建在村庙的左边,从风水上来讲,左青龙右白虎,龙是水中生,所以才有龙泉和神龙井的称谓。博井就建在原来王氏祠堂的左边50米处。同样也是由于风水上“龙宅相冲”,所以要用一道影壁将古井和古村门隔开,而影壁上的“王明受福”四个字就出自《易经》的第48卦“井卦”,而井庭本身也呈八卦形,所以说博井的建造颇为讲究。

  在博抚村,共有5口古井,现在保存完好的除了博井外,就是距博井不远的一口方井了。同博井一样,方井也是下沉式的平台,不同的是井口呈方形,而内壁又呈圆形,大概取自古人天圆地方的说法,或者是和“外方内圆”的民间智慧有点关系。方井最大的特点则是在井墙上凿有耳盆,这样通过管道就可以直接抽井水对周围的田地进行灌溉。

  丁英俊从小在江南长大,对杭州一带的古井很熟悉,这也是他对海南古井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海南的古井比起江南一般的古井,技术普遍要高出一筹。“江南的古井大多数是私井,口径较小只有30到50公分,海南古井则多是公井,为一族甚至一村所公用,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大,井的口径较大,普遍在1米以上,凿井难度较大,对技术要求也更高。”

  海南古井有来历——代表:长流镇美楠村六眼井

  海口市长流镇美楠村泉六眼井是丁英俊和童时高寻井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宝贝”,他们通过村门坊详细考证出凿井的年代,日前代表村民为美楠村门坊和美楠村泉六眼井申报了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楠村泉六眼井属于典型海南丘陵地区古井的代表,整个井区下沉1.5米,要走下13级台阶才能到达古井,井区呈圆形,面积约45平方米,井区铺地和围栏均为当地的火山岩石块,后为平整浇上了水泥。

  井板由三块25厘米厚的石板拼成,也取自当地的火山岩石,“这是我们目前在海口地区所见多眼井中最厚的井板。”丁英俊说,多眼井是海南山区和丘陵区一大特色,美楠村这口古井的井板上就并置六眼,可分别同时使用,每个眼井口径只有28厘米,每个井眼有突起宽4厘米、高2.5厘米的边各一条,可防村民滑入井中。井眼之间则留有3.5厘米空隙,可使井绳的扯动幅度加大,便于吊桶倾斜汲水,井口和其他深井同样也有井绳的印痕。

  泉井本身则呈圆形,口径有1.2米,井深达19.4米,水深近10米,井壁均为山体岩石,由于井口较大,为防止井口处坍塌,在井壁架搭六根条石形成井梁,在井梁上再盖井板,岩体、井梁、井板坚固成形,组合成一口完整的六眼井。

  童时高还专门用随身携带的仪器对井水质量进行了测量。“过去村民们都是靠这口古井喝水,现在有了自来水已很少用井水,但平常也都是清理得干干净净。”村民李乃会说。

  村民们并不知道这口井始建于何时,但丁英俊却从距离古井只有25米处的村门坊上看出了端倪,这座门坊主体也是用火山岩块石干垒而成,堆砌工整、严丝合缝,门坊高4.1米,上端有一方青石额匾,正背两面均有铭文,书法工整娟秀,为阴刻楷书。

  丁英俊解释说, 村门坊正面额匾题词为“日月光华”,上款是“岁在昭阳协洽”,下款是“美楠村泉新建”;村门坊背面的额匾题词为“作息康衢”,上款是“龙飞光绪九年”,下款是“倬云郑天章书”。

  他告诉记者,牌坊题词意取自汉代王充《论衡·偶会》:“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 ,后世称劳作和休息为“作息”。“光华”和“康衢”都是前景光明、道路通达之意。日月光华,作息康衢——日作夜(月)息,即劳动好,休息好,则前景光明,道路通达,用词浅出,寓意深刻。

  “昭阳协洽”指的则是光绪癸未年,也就是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龙飞”是美誉光绪,题写落款人则为清代进士郑天章,时为琼州名士,海口地区多见其题写的楹联匾额,“倬云”是郑天章自己的字号。“美楠村泉新建”这六个字则证实了美楠村村门坊和美楠村六眼井同建于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距今133年,纪年明确,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该尽快列入文物保护。

海口永兴镇儒本村的四眼水井。
海口市永兴镇儒本村的水井。
海口市长流镇博抚村方井旁边的耳盆。
海口市长流镇美楠村的六眼井。
海口市石山镇博抚村的迈宝仙井。

  丁英俊说,美楠村泉六眼井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的整井美观大方、完整实用,凿井艰难,工艺复杂,是火石岩地区公用泉井的典型代表,也证实了当时的海南曾有一支专业的制井队伍,反映了海南石山地区精湛的凿井工艺水平。

  海南古井有故事——代表:永兴镇儒本村四眼井、石山镇博抚村迈宝仙井

  丁英俊和童时高结伴探访海南古井,最初还只是看新鲜,慢慢地则开始思考对古井的保护,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详细记录古井的资料,进入到对古井的比较研究阶段,还多次对古井进行回访。现在他们每到一处古井,标准的作业流程是古井旁边如果有垃圾,就先进行清扫,然后测量古井长宽高等数据,再进行拍照,用仪器对水质进行测量。

  “你看,这口井的水质是我们寻访古井中最好的。”丁英俊站在海口市永兴镇儒本村的四眼井旁,拿着一瓶刚刚打上来的井水做测试,为了证明他所言不虚,直接仰头喝下一口,“水体清澈,口感甘甜,可以媲美矿泉水。”

  儒本村这口四眼井可谓是海南山区古井的代表,蔚为壮观,下沉式的井区平台和旁边的村路有8米多高的落差,将近3层楼高,以前村民为了打水要爬上爬下53级台阶。井区的围栏则是由火山岩石堆砌而成,与周围的植物相映成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古井,都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当年凿井时工程量的浩大。

  丁英俊说,长流镇博抚村博井和方井、长流镇美楠村六眼井和永兴镇儒本村四眼井可以看作是海南琼北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区古井的代表,由于地势的不同,各地的古井在样式结构上有很大不同:平原地区的古井多为单眼井,而丘陵和山区的古井因为井较深,从安全考虑多设置为多眼井;同时从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区,井区下沉的幅度也越来越深。

  此外,井梁也是海南古井的一大特色,平原地区井梁多在井的下部,防止井下沙石多坍塌;山区由于井底部多为岩石,主要是防止上部坍塌,所以井梁多在上部。

  寻访古井的过程不总是一帆风顺,最近一次来儒本村前,丁英俊在网上了解到村里还有一口“日本井”,应该是日军侵占海南时所建,因此在回访四眼井时很希望能在他们的寻井笔记上再添一笔。尽管当天细雨纷纷,阴云密布,雷声阵阵,童时高还是成功劝说当地村民带路。

  当一行人在密林中冒雨穿梭了数百米后,呈现在眼前的“日本井”不免有点让人失望,由于年久失修,这口井早已废弃,为了避免孩子落井,村民们还用沙石对井底进行了填埋,加上那两天午后雨大,现场更像是一个水坑。

  尽管寻井的过程很辛苦,但丁英俊和童时高却是乐在其中,对于他们来说,每口井都有自己的故事,丁英俊还买了不少有关古井的书籍和海南地方志,试图去弄清这些古井的来历。

  站在石山镇博抚村(与长流镇博抚村同名)迈宝仙井旁,丁英俊告诉记者,这口井原来是迈宝双井之一,关于这口井的来历传说,《民国琼山县志》上有详细的记载,据传明末大旱,众人都要远路取水,一位姓陈的老妈妈挑着两小瓮水回家经过此处时,有客乘白马来,向陈妈妈求水饮马,因为当时手边没有饮马的槽,客人就指地下洼凹处,拔掉草将水倒在里面,陈妈妈按客人说的做了,等到喂完马后,将余下的水倒回瓮里,仍是满的。陈妈妈很奇怪,于是挖地三尺,泉水涌出,大家都认为是陈妈妈感动了仙人,所以立庙祭祀。

  虽然故事有点离奇,但迈宝仙井自有其神奇之处,虽然此井如今已废弃不用,周边杂草丛生,甚至有绿树从井口长出,但口径4.4米的古井可以说冠绝海南,称得上是海南第一大井,“迈宝仙井所在的石山地区,地属山区,挖地数米就能得到这么一口大井,不能不让人惊叹,说不定是沾了仙气。”童时高说。

  采访手记

  海南古井独具特色亟待保护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邵长春

  “吾谪居儋耳,卜筑城南,邻于司命之宫,百井皆咸,而醪醴湩乳,独发于宫中,给吾饮食酒茗之用,盖沛然而无穷。”这是当年苏东坡被贬儋州时所作的《天庆观乳泉赋》中的句子,东坡先生还特意在文后注明,“某在海南作此赋,未尝示人,既渡海,亲写二本,一以示秦少游,一以示刘元忠。”可见当年海南儋耳地区百井皆咸,能寻到一口可饮用的井泉有多么不容易,连大文豪苏轼都为此作赋纪念。

  或许正是好井难得,才使得海南人对井泉格外重视,凿井工艺和技术也日臻完善。在明正德《琼台志》中,在“山川”两卷中,就附有“岩峒井泉”,详细介绍了当时琼岛上各县著名的井泉。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琼山志》中,仅琼山地区所列的泉井就达110多处,“古井可能是海南古物中保存最好的一类。”在海南花了大半年时间探寻古井的丁英俊说,海口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确定的不可移动的古井有210口,他们在探寻海南古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保存完好的古井还没有被列入不可移动的文物。

  在丁英俊看来,海南古井独具特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民间的探访工作只是一个补充拾遗,还是希望能引起海南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古井保护的力度。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对古井的保护,苏州博物馆已经开始收藏井圈,有实力的博物馆还能对古井整体进行收藏。杭州市早在2009年出台了古井保护工程实施意见,指出水井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建成50年以上具有历史记忆和艺术价值的水井加以修缮和保护,避免其在城市开发中遭到破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