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巷深处藏古井

 苏迷 2012-04-24

苏州是一个水井很多的城市,这里的人有凿井的传统。只要你到古城走一走,在路口、在宅边、在小巷深处,很难说有哪一座城市能像苏州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水井。不知道从那天开始,街头巷尾浓缩着城市历史人文的古井,除少数成了文物和居民后院的摆设之外,似乎还没来的及细细打量,看到的已是一个远去的孤影。事情就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当其存在的时侯,我们可以熟视无睹,一旦失去了,才猛然觉得它无比重要的价值,因为它是这个城市文脉上的眼睛,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岁月沧桑。 

沉睡湖底的千年古井

    苏州自有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但苏州水井的历史更有五千多年。1974年澄湖围湖造田,发掘出五百多口水井。《吴郡甫里志》有这样的记载称:“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 2001年在独墅湖中又发现了一个古井群,总数超过500口,跨越时间从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800年前的宋朝,虽经几千年,仍保存完好,展现出了古井的演变历程,成为记录先民遗踪的标志物。 

渐行渐远的市井生活

    城市不断在成长,小巷慢慢在退缩,当然还带走一些人的依恋。小巷是人间烟火之地,清晨,小巷在晨雾中醒来。你可以听见洗漱声、开门声、门轴转动吱吱扭扭的声音,这时巷中传来上井打水时,空吊桶撞击井沿的声音,空灵的撞击声,随着小巷的回音,带着水气,宣示了巷中居民一天生活的开始。

    井边,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洗菜的、洗衣的、挑水的,全围在了井边,更是一些故事、传说、小道消息得以传播的地方。“张家长”李家短”的话语在井边妇女们手中衣服的揉搓声中传播。儿时,我家门口就有一口井,每天早晨是井边最热闹的时间,家庭妇女们手拿着衣服、碗筷赶往井边,占据有利地形,边洗边开始打听或者发布小道消息。后到的妇女则静静地站在旁边等着、听着,不时地说出自己的高见。有人为洗一件衣服洗了两个时辰,回家后还遭到丈夫的嘀咕。

    因为占井的水是恒温的,每到夏天,居民便纷纷来到井边,露天铺席睡觉,席子密密麻麻,却从来没有人担心过人身安全和则产安全。居民之间有很强的互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往往巷了单一家出了事情,整条街的人都跑过来出谋划策。

    井边的生活,是城市风貌,是本地世风。我们 念的,只是那些于原始市井的生活,因为它那里有我生活过的痕迹。 

小巷深处藏古井

    如果要对苏州的水井进行深入的考察,那一定要去小巷深处,老宅门前。这样的小巷在苏州有许多,残颓的旧屋,班驳的路面,还有路边不经意间的一口古井,以及古井沿上深深的绳痕。

    纵观苏州水井,大致可分为公井、义井、官井、私井四大类。流地流泉在石板街,源源泉在天库前,坎泉在史家巷,松寿泉在海红坊,福寿泉在仓街,周王济急井在周王庙弄。西美巷有况公祠井,神道街有觉海泉,桂和坊由黄石瓜廊井,石匠弄又拱星泉,大柳枝巷有乾隆古井,书院弄有益寿泉,邾长巷有洙泗井,申庄前有康济泉。 

    苏州最有名的古井是松鹤楼的马蹄泉,关于这口井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苏州城像一只螃蟹,八个城门有八条街通向城外,这就是螃蟹的脚。城西相峙的虎丘和狮子山就是蟹的两只螯,玄妙观是海兜,松鹤楼菜馆里的马蹄泉(马蹄泉又叫海井泉,是苏州一口名井,人走到井旁跺脚拍手,井水就会泛泡泡)是蟹嘴,牛角浜的七星泉则是螃蟹脐水。看风水的人得出结论:蟹有脚就会爬,蟹一爬必有战争。于是有人废了蟹的两只脚,蛇门和匠门,让它行动不便。清末宣统年间,苏州城有了电灯,有人担心蟹见了火会躁乱,于是填了马蹄泉和七星泉,蟹没了吐纳,自然很快郁闷而死。 

功德无量的义井

    水井在苏州人的生活中,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苏州人挖井是为了积德,水井在佛家教义中常被用来喻事说理,并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也因此具备了普渡众生,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

    民国时,苏州宝大洋行老板因老来得子,便发愿行善,于二十世纪初,先后开凿义井十八口,上刻着“沈惺叔民国二十三年”字样,表达“行善求子”的愿望,现尚存六口。陶耕荪为母亲做寿,那年正逢干旱,为此他用得到的寿资用来凿井,以惠邻里。但苦于找不到适当的地方,当时冯桂芬的后裔知道后鼎立相助,出让祖祠照墙边的空地建井,留下了感人的《坎泉记》。嘉道时期被称为吴中首善的潘曾沂,感于当时河水污染渐趋严重,便劝人们饮用井水,并于咸丰二年,其去世的那一年,在城中“浚凿义井四五十处……是夏适亢旱,居民赖以得水获利者无算”。同治十二年夏,“吴郡亢旱不雨,河水臭涸,城中一带居民乏水,民生不便……幸赖潘东园部郎,相度地势,乃于观前吉祥寺门口,独出己赀,倡浚双眼官井,深三丈余,宽二丈一尺,名曰望雨泉,以赀里中汲水”。

    井是妇女生活的舞台,井台记载了妇女的生活,女人与井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为已故妻子超度亡灵而凿井,为吴地流传的风俗,使故人时时活在世人心中。

    苏州西泮环巷井栏石刻铭文:“孝夫某为亡妻何氏四已娘,嘉泰元年正月。”西美巷井栏石刻有“孝夫某为盲妻黄氏十四娘,嘉定十七年十二月”。丈夫悼念亡妻,为什么要在井栏上刻字为记呢,也许井台是亡妻生前淘米浆洗的地方,为了使亡妻不被世人忘记,为了夫妻的结发之情与调羹之恩。 

    亨泉是苏州最有名的古井之一,它的井圈上刻着“超拔幽魂去,刊题施姓名。井资功德水,法界永□□”。这眼井便是为了超度一个产妇的亡灵魂而由众人集资,并由泗州寺的僧人明叟主持开凿的。据《吴县志》记载,苏州城里这类为超度难产妇女亡灵的水井有十八口之多。

   义井的功德是为后人造福,可以世代相传,享受先人福泽。而捐资凿井,又往往为了超度亡灵,早升天界。 

苏州市民公社井

    市民公社是二十世纪初苏州特有市民组织,虽然没有真正实现市民的总动员,但毕竟建立了一种普遍参与的模式。百年后的今天,那残存的古井依旧,长满青苔的拱桥还在,它带给近代苏州的那一丝丝文明的气息,将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苏州市民公社开凿的公井,遍布大街小巷,既方便市民清洁用水,也为消防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道养市民公井,在西支家巷,1925年由道养市民公社建立。源源泉是一口花岗石质四连方井,井栏有铭文“源源泉”、“甲子年重”、“金门市民井”。苏州《金阊区志》中写道:源源泉,在天库前西口,民国13年金阊市民公社重浚,并将品字形三眼井圈改成花岗石田字形四眼井圈。仁德泉在建新巷中段,有“临南公社”刻字。观前街有一口市民公社公井,为宣统元年十月建造,井圈样式奇特。天宫寺弄内的“仲英泉”井,在井栏石题记中注明是临平(临顿路和平江路区域)市民公社“为纪念前社长陆仲英而凿”,说明市民对做过好事的人的怀念。    

寄托愿景的井栏圈

    井栏,现在通常叫井圈,或者叫井栏圈。苏州文人对于井栏圈有着特别爱好。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作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渎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最为著名。顾震涛的《吴门表隐》里,多有对井阑石刻的记录。

    苏州井圈大多是以整条青石雕凿成井栏,留下的还有能工巧匠们雕凿的精美的图案或文字。井栏圈的设置,除了防止人掉入井里外,却成了苏州井文化的一种标识。人们在造型上赋予圆筒形,外方内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还有更艺术性的匏瓜形,盂形,莲花形,须弥座形。有的还雕出狮兽神像,体现了人们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和取向,通常是天龙、莲花、兽头、云纹等吉祥图案。井圈雕刻不仅是为好看,为雅致,还有很多寄托,很多愿景,那些无声的雕刻,承载了大量的市井民俗心理。

    匠人常常在井栏上留下些东西,可能是井栏实在是太单调的缘故吧,最实用的是孔眼,有方便搬动的功用,其次是凿痕,井栏上常常有深深的凹痕,像及了绳索磨出来的岁月印记,不知是凿井之初便有呢,还是积年累月磨出来的。我曾经好奇的问过一个老石匠,他说,世人流传“长期拉磨”而形成凹槽的说法,比例实在很底,大部分是匠人凿出来的,否则凹槽的位置也不会那样整齐划一。     

变成地名的井名

    那些淹没在地下的水井,如果也有喜怒哀乐的话,还有一些事情能让它们感到欣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井被废弃了,但它的名字却深深刻在曾经驻过的土地上,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

    苏州有很多地名是以水井的名称命名的,如王天井巷、北双井巷、大井巷、泗井巷、井亭桥浜等。大井巷即大酒巷,唐人于此酿美酒处。南双井巷原与北双井巷为一巷,巷因近旁有唐、宋时双井而得名,双井为一青石井栏,一黄石井栏,久旱不涸,水质甘洌。平江路古时称“十泉里”,有十眼终年不会干涸的古井。 “十全街”之名原为“十泉街”,因此地开凿十口水井而得。时光如流水,惟愿那些地名,还能微弱地提醒你关于井的记忆,以及那些年少时伴你成长的水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