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是一个被不断发现和阐释的存在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鲁迅是一个被不断

发现和阐释的存在

//////////

11月15日,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

  上世纪80年代末,孙郁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便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2002年,孙郁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一职。主要著作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等。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做大会主旨演讲。)

  “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十分不易。首先要感谢鲁迅给予我们的精神馈赠,让我们在他的遗产中一次次重逢,一遍遍得以精神沐浴;其次要感谢同道们的热情,大家在不同地方被一个磁石般的存在吸引着。”孙郁说。

  孙郁说,鲁迅是一个被不断发现和阐释的存在,作为一种资源,给人文领域带来动力性的传导,且伴随几代人不断在寻觅新的道路。

  “在作家的创作中,鲁迅主题和意象一直存在于许多人的文本里。”孙郁说,从1978年开始,小说家、诗人的写作,呼应鲁迅文本的一直没有消失。莫言的《酒国》就自觉地再现《狂人日记》意象,贾平凹的《古炉》在内蕴上暗袭《药》……当作家将自己的经验与鲁迅的经验重叠起来的时候,现代文学的一个链条便清晰可见了。

  “学人对于鲁迅思想的阐发也值得关注。”孙郁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泽厚、邓晓芒等人的治学理念中,除了对于古典哲学的借用外,不同程度借鉴了鲁迅的资源。那些有创造性的学者并不是在鲁迅一个维度里吸收营养,而是把鲁迅视为自己思考问题的参照之一,在不同的语境里丰富自己的思想语汇。

(大会现场。)


孙郁说,作家的兴奋点与学人的聚焦点如此巧合地汇入一个调色板里,其实无意中丰富了“五四后”的一个特定精神。这或许是对于未完成的启蒙的一种代偿。在没有热点的地方,鲁迅是热的。网络上的鲁迅小组讨论的问题很多,争论里也流出诸多妙想。在许多民间思想者那里,鲁迅一直被阅读着。一些非学院派的写作,在某种层面撕开了沉闷思想的罩子,将野性的思维引来,对应了鲁迅的某些特质。

  “如今,这种现象也蔓延在亚洲各地,在日本冲绳,鲁迅读书会的活动,催生了一批艺术品。而韩国的民间思想者在思考本国问题时对于鲁迅的阐发,也有新鲜的视角在。那些文字的出版,背后牵引出几代韩国知识人的苦梦。尼泊尔的鲁迅小组对于民族命运的思考,牵出诸多忧思,那些滚烫的文字里有着民族自新的冲动。”孙郁说。

  “当我们重新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继续着我们专业性的思考外,应当承认,这也是一个反省我们自己的机会。鲁迅研究与其他作家研究的不同之处是,它一直纠缠着历史、现实以及自我意识里本然的存在。在对象世界里反观自我,乃今天的学人应有的选择。”孙郁说。

  孙郁认真阅读了此次会议的学术论文集,他说:“论文集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选题,一些论述带有锐气。那些不拘一格的精神的思考与顿悟,带出智性的光泽,它们可能给今天的思想界带来许多的挑战。老中青几代人都有不同的声音发出,当可说是一次多声部的合唱。我们期待这个合唱,并在聆听中走向我们共同神往的精神圣地。”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