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疾病崩漏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18例

 chi_ping 2020-06-30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崩漏,亦名崩中漏下。崩,指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骤,出血如注;漏为出血量少,淋沥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日久不止者,前人以其出血淋漓不断,如器之漏,故名。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容易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改漏,漏势发展又可能转变为崩,因此,临床有时不易载然分开,故以崩漏并称。崩漏属妇科疑难病证,亦是急重病证。疑在病名概念认识尚不一致,难在临床难获良效,急在耗血伤阴,损及健康。所以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崩漏病多属现代医学妇科中严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范畴,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可以分为无排卵及有排卵两种类型。功血的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血量增多。往往先有短时间的闭经,然后发生子宫出血,与祖国医学所述崩漏的发病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祖国医学认为崩漏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导致冲任损伤的原因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或肾阳虚惫,失于封藏,冲任失于固摄;或肾阴不足,虚火妄动,精血失守。实者多为素体阳盛,或外感邪热,或食辛辣助阳之品,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木火炽盛,藏血失职;或湿热蕴结下焦,伤及胞络等均可导致崩漏。

【临床表现】

虚证:血崩下血,或淋漓不绝。若血色淡红,面色白,身体倦怠,气短懒言,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气虚;若血色淡红,小腹冷痛,四肢不温,喜热畏寒,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阳虚;出血量少,血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

实证:血崩,其色深红,气味臭秽,血质浓稠,口干喜饮,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血热;若血色黯红,兼见带下如注,色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气味臭秽,阴部痒痛,舌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如证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者,为郁热;如血中挟有瘀块,腹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痛减,舌质黯红,脉沉涩者,为血瘀。

【治疗】

(一)毫针治疗

1.实证

治法:血热者,清热凉血;湿热者,清热利湿;气郁者,疏肝理气;血瘀者,调血祛瘀。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针刺泻法。

处方:气海、三阴交、隐白。

血热者配血海、水泉;湿热者配中极、阴陵泉;气郁者配太冲、支沟、大敦;血瘀者配地机、气冲、冲门。

方义:本方配穴的主要作用是调理冲任止血。取任脉经穴气海和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局部和远端相结合,调理冲任,以制约经血妄行;隐白为脾经井穴,是治疗崩漏的常用穴。血热者加血海、水泉,清泄血中之热以止血。湿热者,配中极、阴陵泉清利下焦湿热。气郁者,配太冲、支沟以疏肝理气;大敦为足厥阴肝经井穴,有藏血止崩漏的作用。血瘀者,配地机、气冲、冲门调经祛瘀,使血有所归。

配穴:热重加大椎、曲池;心中烦躁加间使;带下加下髎;阴部痒痛加蠡沟、血海;胸胁胀痛加膻中、期门、阳陵泉;腹痛拒按加合谷、中极、四满。

2.虚证

治法:气虚者,补益中州;阳虚者,温补肾阳;阴虚者,调补肾阴。取任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针刺补法,酌灸。

处方:关元、三阴交、肾俞、交信。

气虚配气海、脾俞、膏肓俞、足三里;阳虚配气海、命门、复溜;阴虚配然谷、阴谷。

方义:本方配穴的主要作用是补益脾肾,固摄经血。关元与三阴交相配,可益肾之收藏、脾之统血、肝之藏血,以补养冲任。肾俞为肾的背俞穴,交信为足少阴经穴,可增强肾脏固摄作用,为治疗崩漏的效穴。

气虚者配气海、脾俞、膏肓俞、足三里调补中气,使统血有权。阴虚者配然谷、阴谷,益阴清热,以制约经血之妄行。阳虚者艾灸气海、关元、复溜,培本固元,收摄经血。

配穴:大便溏泄加天枢;失眠加神门;盗汗加阴郄;腰膝酸软加腰眼。

(二)灸法

取穴:主穴:阴交、三阴交、脾俞、肝俞、隐白。配穴:命门、关元、气海、大敦、百会。

方法:选主穴1~3个,米粒灸5~7壮,每日1次。气虚者可加灸命门、关元;血热者可刺血海、大敦;崩下较多者加灸百会。

(三)耳针疗法

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肝、肾、神门。

方法:中等刺激。每次选用3~4穴,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30~60分钟,也可用耳穴埋针。

(四)皮肤针疗法

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膏肓俞、八髎、华佗夹脊穴(胸1~骶4)、百会、足三里、关元、血海、三阴交等。

方法:轮流选用上穴,中度叩刺,每日或隔日1次。

(五)足针疗法

取穴:20号穴、26号穴、30号穴。

方法: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六)头针疗法

取穴:双侧生殖区。

方法: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七)电针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子宫、长强、大肠俞。

方法:关元透中极,进针要快,深2.5~3寸;针子宫穴,向内下方斜刺,深2~2.5寸。有明显针感出现后,通电20~30分钟。频率为1~2赫兹,强度以阴道和肛门有收缩上提感为度。每日治疗1次,重症每日2次,7~10日为一疗程。

(八)穴位埋针疗法

取穴:地机、中都、三阴交、血海。

方法:按皮下埋针法操作,每次取1穴(双侧)或取2穴单侧交叉(如右侧地机,左侧血海)。埋针24小时。每日1次,换穴再埋针。

【古方举例】

1.病注下血,取曲泉(《灵枢经》)。

2.妇人漏下,血海主之(《针灸甲乙经》)。

3.妇人漏血,太冲主之(《针灸甲乙经》)。

4.妇人漏血,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阴谷主之(《针灸甲乙经》)。

5.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阴五十壮,穴在内踝上三寸,足太阴经,名三阴交(《千金翼方》)。

6.气海、石门治崩中漏下(《针灸资生经》)。

7.交信、阴谷、太冲、三阴交治女子漏血不止(《针灸资生经》)。

8.血崩:气海、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神应经》)。

9.血崩漏下:中极、子宫(《针灸大成))。

10.妇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极、肾俞、子宫……再刺后穴:百劳、风池、膏肓、曲池、绝骨、三阴交(《针灸大成》)。

11.血崩不止:膈俞、肝俞、肾俞、命门、气海、中极、间使、血海、复溜、行间均灸(《类经图翼》)。

12.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当足太阴井隐白(《保命集》)。

【注意事项】

1.血止后,当进一步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

2.患者要注意饮食调摄,忌食生冷,防止过度劳累。绝经期妇女,如反复多次出血,应作妇科检查,警惕肿瘤所致。

【验案举例】

例一 李××,29岁。(张桂林等:《简明针灸治疗学》)

主诉:阴道断续出血四个月,每天出血6~7次,约80~100毫升,伴有全身无力,头晕,腹痛。体检:营养欠佳,肝可触及,阴道有血块,宫颈肥大、充血,可容指尖,宫体平位略软,活动性好,无压痛,附件左侧增厚。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疗:曾用止血剂、内分泌制剂,中药胶艾汤,输血、刮宫等方法治疗未效。遂改用针灸治疗,针血海(双)、灸三阴交,共五次,出血停止,患者自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例二 王×,22岁,学生,未婚。于1984年11月9日初诊。(徐恒泽等:《常见病症的针灸辨证施治》)

主诉:经行时间延长,月经过多已六年。每次行经8~12天,甚至一月2行;经量或多如注,或淋沥不止。因长期出血,血虚较重。曾在本市八家医院治疗,病情仅为一时控制。就诊时,月经已来潮10天未止,量多,色淡红,质稀。面色萎黄,唇甲无华,头晕、心悸,易汗,食纳不振,下肢微浮肿,大便溏薄,苔薄白,脉细数。

证属:脾气虚弱,冲任不固。治以健脾补血,固摄冲任。

治疗:取关元、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隐白。隐白穴单用灸法,其他穴位针后加灸,均用补法,每日2次。共针6次出血停止。下次月经来潮,经行5天。以后随访,月经周期、行经时间及经量均趋于正常,自觉症状随之改善。

例三 李××,31岁,职工。(张善忱:《现代针灸医案选》)

主诉:平素身体尚健,17岁月经初潮后,经量常偏多,每次持续7~8天。今月已持续半月,开始经量较多,以后乃淋漓不断,并有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眼花。检查:面色微黄,心烦不安,多梦,二便调,舌淡苔少,脉细数。经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给药物疗效不显,随即邀余诊治,观其脉证皆属虚象,因肝不藏血,而脾又失统摄,故经水淋漓不断,此属漏症。

治疗:治以清热健脾止血。乃针刺合谷以清热调气,刺阴陵泉以健脾调中,刺三阴交以滋阴养肝、健脾止血,每日一针。三阴交针刺得气后令针感传至膝胭部。首次针后症状如故,血量未减,惟觉体力稍增,再次针后血量即见显著减少而血色变成淡黄色,三针之后经血即止,它症亦除。

按:此例经漏,乃由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致使月水淋漓不断,持续半月。由于日久,脾虚则面淡黄,肢倦怠,肝郁则心烦夜寐不宁。治取三阴交调健脾气,使统血有权以止漏,刺脾之合穴阴陵泉以健脾气。

例四 张××,38岁。1961年11月12日就诊。(肖少卿:《中国针灸处方学》)

代诉:患功能性子宫出血已半月。在本县人民医院妇科注射麦角、仙鹤草素等止血药和尼可拉明等强心药,尚因失血过多出现休克而输血,但出血依然不止。患者肢冷、面色苍白、脉象微弱、不能任按,子宫出血不止,已昏厥,濒于气血虚竭、元阳暴脱之象。

治疗:补气止血、回阳固脱。急针隐白(斜刺三分深,用温针灸)、足三里,用大艾炷灸关元、气海,并用艾条灸百会。经治三十分钟后,出血即止;二十分钟后肢温、脉起、神志渐清。随投参附汤送服十灰散,共服五剂而愈。

例五 宋××,18岁,未婚。于1964年8月7日初诊。(孙学全:《针灸临证集验》)

主诉: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6个月,经水量多,色淡经期持续10~15天,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自觉腰骶部胀沉酸痛,伴有头晕、腹痛、乏力等症状。检查: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苔白,脉濡弱。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疗:取腰骶部阳性反应部位。取伏卧位,查找腰骶部有酸沉或胀痛感处,据其反应部位面积的大小,选2~6个针刺点(脊柱两侧各1~3个),针1~1.5寸,提插刮针法,持续行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拔火罐15分钟。复诊(次日)时出血量显著减少,头晕等症状亦好转,针法同上。三诊(9日)时子宫出血基本已止,头晕、乏力等症状亦显著减轻,在脊柱两侧各针1针,手法同上,持续行针3分钟即出针。四诊(10日)时诸症消失,又按9日针法治疗1次,停针观察。随访6个月月经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不但功能性子宫出血,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即对器质性子宫出血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著者曾治疗子宫瘤引起大出血1例,用上法治疗,持续行针约30分钟,出血即止。后经妇科检查系子宫瘤引起出血,随即手术摘除。

例六 李某,突然患下血不止。患者顿成贫血状态,全全皮肤苍白,心虚忐忑,四肢发麻,头晕眼花,呼叫不应,脉沉伏。(承百颜:《江苏中医杂志》1958年七期)

治疗:灸隐白(双),各七壮;大敦(双)各七壮(同时点火);百会九壮(壮如绿豆)。灸毕,血止,神清,观者称奇。后以阿胶、人参、三七等品,嘱服两剂,作为补血、培气、化瘀等调理法以善其后。

按:、隐白属脾经,为太阴脉之所出,为井木,妇女月事过时不止,针之立愈。大敦属肝经,为厥阴之脉所出,为井木,灸之,以泻肝木之气,而安脾胃。肝藏血、脾统血,故二穴有治血崩之效。百会为诸阳之会,取之即有“陷者举之”的功效,故亦为起死回生第一要穴。

例七 巩××,31岁,教员。(田从豁:《针灸医学验集》)

主诉:17岁月经初潮,经常闭经数日,来潮则出血不止。婚后十余年未孕,病情逐步加重,曾多次用内分泌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本次闭经半年多,突然大量出血来诊。见患者面色苍白,呈急性贫血外观。自述心悸、气短。检查无腹痛,出血鲜红,心界向左扩大约1厘米,心尖可闻Ⅱ级吹风样杂音。化验红细胞253万/毫升。内诊无异常发现。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疗:取背部脊椎两侧的常规刺激部位,重点叩刺腰骶加椎间横刺3~5针以及下腹部诸经循经叩刺;配合叩刺膝以下肝经的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脾经的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肾经的涌泉、然谷、照海、筑宾、阴谷以及冲任脉之中极、气冲穴。每日1次,叩刺3次血止,后改为隔日1次,一周后查血红细胞310万/毫升。继续治疗,隔2~3日1次,两周后查红细胞为400万/毫升。以后患者按日来潮量中等,6次净。

例八 陈××,45岁,经闭三月。于长途跋涉中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又继行走数里,出血量骤然大增如注,色红较稀,旋即头晕眼黑,心慌气短,大汗淋漓而休克。见面色萎黄,脉虚无力,舌淡无苔。证属脾虚不固,气血双脱。治以隐白、百会先针后灸,气海穴纯灸。半小时后症情完全缓解。

例九 刘××,42岁,社员。

主诉:近二年经期超前,甚则一月5~6次。两天前因劳力过重,突然下血如注。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虚弱无力,舌胖质淡,苔薄。

证属:脾虚不固,气不摄血。

治疗:关元、三阴交、隐白、脾俞、百会,每次取其中三穴,交替使用,针灸并举,隔日治疗1次,共十次。停止治疗后经期经量正常。

(马昭甫等:《上海针灸杂志》1984年3期)

例十 金××,47岁。于1978年12月6日初诊。(刘洁生:《太乙神针临证录》)

主诉:经后血淋漓不断,至今月余,伴有头晕头痛,形寒肢冷,腹微胀,不思饮食,大便稀溏,倦怠乏力。脉细弱,舌苔薄白。

证属:脾肾阳虚,冲任不固。治以温补脾肾为主,兼以疏风散寒。

治疗:百会,针三分,补法;风池,针二分;头维,针三分;太阳,针三分;均先补后泻;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各浅刺三分。各灸三壮。足三里、三阴交,各针五分,补法。灸三壮。留针十五分钟。复诊(12月8日)时下血量已减,头痛头晕亦轻。仍依上法,加血海,针三分,平补平泻。灸三壮。留针二十分钟。三诊(3月10日)时诸症悉减。依上法,又针灸四次,痊愈。

例十一 ×××,35岁,已婚。于1982年3月4日初诊。

主诉:去年12月初,落下似流产样血块,至一月几度子宫出血,血止后腹部发生硬块,时时作痛。无食欲,头晕如乘船状,不能入厕。虽多次求治,但终未生效,惟日趋衰瘦而已。检查:腹诊见左腹直肌强直,脐左侧成块,有压痛。胃脘部也有压痛。背肝俞明显压痛,肾俞、上髎、小肠俞亦压疼。身体衰弱。

证属:血瘀下漏。

治疗:先灸肝俞和足部侠溪以止眩,而后灸身柱、肾俞、上髎。使其仰卧灸左阳池、中脘、曲池、足三里、太溪诸穴。嘱其停止服药。复诊(4月11日)时患者食欲大增,目眩亦好,大小便均能自理。一月后除阑尾部有压痛,其他症状皆消失,再灸气海,灸补脾俞、京门、小肠俞,又补三阴交,后恢复健康。

按:医者多见子宫出血停止后,发生头痛目眩不易恢复元气,而一施灸便能奏效。如目眩症状似乘船摇晃不定时,为苓桂术甘汤适应。

例十二 ×××,35岁,19××年12月7日初诊。(代田文志:《针灸临床治疗学》)

主诉:一年前患左侧肺尖卡他未愈,时有微热。七天前子宫出血不止。自称腰至足发冷,脊背胀痛,睡眠、食欲无变化,大便每日一次,月经亦顺调。见体格中等,面略呈忧郁、疲惫之态,皮肤松弛。检查:中脘、气海、大巨、中极有压痛,三阴交亦现压痛。

证属:肾阳虚血漏。

治疗:腹部:中脘、水分、气海、大巨、中极;腰背部:身柱、风门、心俞、脾俞、三焦俞、肾俞、京门、小肠俞、次髎;手足部:左阳池、曲池、三里、阳陵泉、太溪。在上穴各灸五壮。复诊(12月21日):数日前曾发微热,现已愈,尚有子宫出血,背部胀痛消失,神情转佳。经四次再诊,出血止,症状消失。

按:医者依泽田先生说法,阳陵泉之灸能止子宫出血。医者认为,阳陵泉又为止白带有效的穴位。中极、关元等下腹部之灸,因有驱瘀血作用,虽能诱发子宫出血,但亦能止血。

例十三 荣××,27岁。(高惠如:《中国针灸》1985年5期)

主诉:婚后功能性子宫出血已持续四年。面黄消瘦,血色素7克,有低热,食欲和睡眠极差,多方治疗无效。

治疗:辨证选穴:①着重选用生殖系统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盆腔等相应穴;②为增强肾上腺功能,促进体内自然止血,可配合内分泌系统如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相应穴;③也可酌选传感神经系统穴如神门、脑干、脑点(睡眠差加安眠穴);④因长期失血贫血,消化功能差等,还选用肝、脾、胃、肾等穴。将两耳有关穴位常规消毒,用胶布将菜子贴压固定,隔日治疗1次。次日血止。病愈后,连续两次月经正常,即怀孕生产。

例十四 洪××,32岁,已婚,工人。(许瑞征:《耳针研究》)

主诉:平素月经超前、带多,末次月经至今已一月淋漓不尽,近月量多、色红,小腹隐痛,腰酸神疲,胸闷心烦,怯冷喜温,食欲减退,寐不实。见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治疗: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先用维生素K3耳穴注射子宫、膈、脾(左耳),每穴0.1毫升,当日经血仍多并挟有少量血块。次日耳穴注射右耳(原方),治疗后,经血量显著减少,转淡红色水液。第三次复诊改压丸法,取:肝、肾、内分泌、子宫等穴。压丸第二月经血全净,门诊随访三月,基本已愈。每月经前半月耳埋二次,继续巩固疗效。

例十五 李××,16岁,学生。1976年7月27日初诊。(钟梅泉:《中国梅花针》)

主诉:13岁初潮,一向尚准,天。1976年1月始不正常,每月来2次,每次历时6~7天,量多,有血块,有时伴有小腹痛。某医院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服中药及单验方剂未收效。本月6日来经一次,历时6天;本月19日再来经,至26日止。纳谷欠佳,大便干,脉细稍弦、苔薄。检查:腰、骶部有条索、泡状软性物,三阴交有压痛。

治疗:出血期间用梅花针叩击腰骶部、带脉区、颈动脉区、百会、小腿内侧(出血期不叩击腹股沟和下腹部)。出血停止调理时,采用带脉区、下腹部、腹股沟、中脘、胸椎7~12两侧,腰、骶部,小腿内侧,大椎。腰痛、小腹痛加刺腰部及下腹部;心悸、失眠加刺后项、骶部、内关;便溏、腹胀,加刺胸椎5~12两侧及腰部、中脘、足三里;头晕、头痛加刺头部、太阳、风池、三阴交;体虚神乏加刺大椎、中脘、足三里、腰部。

按上法采用梅花针治疗12次,历时28天月经来潮,量中等,无腹痛,6天干净。继续调理治疗15次停诊,随诊观察一年,月经正常,疗效巩固。

例十六 脾经郄穴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大量出血二年多者1例。取右侧地机穴,进针后,使针感传至内踝,留针10分钟,退针至皮下结缔组织,再治沿脾经路线向下刺一寸左右,固定,埋针24小时。未愈时,再加用血海穴埋针,方向相反,手法相同,二穴各埋针一次,治愈。随访未见复发。

另一例经埋针配合中药治愈。姜××,22岁,未婚。二年来每月来潮2~3次,每次3~5日,量较多。服中药及西药止血剂等效果不佳,并日渐加重,以致整月淋漓不尽。半年前因出血不止,继发贫血而输血,稍有好转,但每月仍有两次来潮。用埋针治疗,取三阴交、血海、地机、中都,每次取单侧2次,左右交叉,用1.5寸针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换方向平刺于皮下1寸,胶布固定,每日1次,穴位轮换使用,埋针5次,停10天,又埋针5次,再停10天,共埋针15次痊愈。停针期间曾隔日服中药一剂共15剂。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田从豁:《针灸医学验集》)

例十七 刘××,39岁。于1975年5月16日初诊。(赵振国:《指针疗法》)

主诉:经血淋漓十天或半月不间断二年许,近三个月病情加剧,经血不断,色黑成块,头晕心悸、失眠。检查:脉搏76次/分,精神倦怠,面色暗淡,呼吸气微,脉沉细,舌淡红,舌苔白滑。

证属:情志不舒,肝失调达,气血壅滞,藏血失职,邪热迫血妄行,则导致经漏之症。治以调补冲任,活血化瘀。治疗:指针取穴为三阴交、胞宫止血法。胞宫止血法操作:第一步,先用拇指扪按三阴交2分钟。第二步,术者位于病人左侧,用右手按压神阙穴微左侧,掌心向下,小鱼际稍用力向下压。第三步,左手压耻骨联合下缘,在阴阜上面,左手下缘已接近阴道口,左手各指置于右手指上面。第四步,最后左手用力(主要部分为小鱼际)向上推挤(主要推压耻骨联合部位),右手向下微压阻挡,操作一次;第二日或第三日反复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次,经血停止,失眠、头晕等明显减轻。

例十八 雷××,30岁,干部。于1983年就诊。(黄瑾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主诉:1981年以来月经不调,每隔三至五天流血一次,淋漓不止。体质甚差,曾经昏倒。经几家医院中医及西医治疗,均未获明显效果。就诊时阴道流血。

治疗:承山(双)、气海,每日施灸一次(壮医药线点灸),连灸五天,出血停止。此后月经正常,量不多,身体逐渐康复。

【研究概况】

功能性子宫出血属祖国医学崩漏范畴,历代医家多用中药治疗,虽然早在晋代就有针治崩漏的记载,但后世单独使用针灸治疗者较少。近年以来采用针灸治疗者日渐增多,且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所掌握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针刺治疗

郑秀岭等取主穴隐白、三阴交、大敦,配穴足三里,针后留针30分钟,以平补平泻手法10分钟,以平补平泻手法每10分钟拨针1次,日针1次,治疗两例功血,一例针后4小时血止,一例连针3次血止而愈。刘万成等针刺治疗本病92例,主穴取百会、关元、命门、肾俞、三阴交;配穴脾虚型加脾俞、归来、中极,肝郁型加太冲、肝俞,心脾两虚型加神门、气海、心俞、脾俞,肝肾阴虚型加蠡沟、大赫、肝俞、夹脊(命门旁之二穴),扶正取归来、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用弹针法,虚证用补法,先紧按慢提,每10分钟刮弹各一次,出针扪穴。肝郁型用泻法,先紧提慢按,每10分钟刮摇针各一次,出针时摇大其孔。以上得气后均留针30分钟。每天针一次,15天为一疗程,然后停针3天,再行第二疗程。结果:显效7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4%。

(二)灸法治疗

沈丽君〔3〕用艾灸治疗血崩12例,方法是:在隐白穴及其上方约10厘米处皮肤周围艾熏,至白肤潮红烘热为度,每次10~20分钟,日3~5次,血止后续灸1~2天。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显效。王建德等用艾灸治疗50例,主穴取大敦、隐白(肝郁气滞型取大敦、脾气虚弱型取隐白,肝脾失调型两穴均取),用麦粒灸5~7壮,日1次。结果: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三)针灸并用治疗

王勇治疗46例,取断红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之上都穴所刺方向与其相异),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艾卷灸10~15分钟,配合中药治疗,均获满意疗效。马昭甫取隐白、百会,先针后艾灸,气海纯灸,用半小时治愈一例。又用关元、三阴交、隐白、脾俞、气海、百会,每次取3穴,交替使用,针灸并举。隔日1次,共10次,治愈一例。有人用毫针加灸治疗血漏45例。主穴:隐白、气海、三阴交、太冲、合谷;配穴:大敦、足三里、阴陵泉、然谷、血海、百会。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也可加用灸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在隐白穴针上加灸或单用温和灸,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经观察止血作用良好。结果:痊愈28例,显效10例,好转7例。

(四)穴位埋针治疗

黄定泰治疗55例。崩症30例,取右侧地机及血海穴,用28号1寸半毫针针刺得气,留针10分钟,再出针至皮下蜂窝组织时,针柄向上,沿脾经的经络路线向下刺1寸左右,用胶布固定(针血海穴时针尖向上,沿皮埋针1天);漏症25例,取双侧交信、合阳穴交替使用,经期每天1次,非经期每次选一侧穴,隔日1次,连用2个月经周期。第三个周期开始每周2次,继续2个月经周期。结果:除3例漏下无效外,余均收到显著效果。

(五)耳针治疗

牛美玲等采用耳穴注射治疗100例,取子宫、膈,注射维生素K3液0.1毫升,每日1次,连注3次。结果:治愈68例,显效17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6%。高惠如用菜子压耳穴治疗20例,治疗用辨证选穴:着重选用生殖系统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盆腔等相应穴;为增强肾上腺功能,促进体内自然止血,可配合内分泌系统如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等穴;也可酌选传感神经系统穴如神门、脑干、脑点(睡眠差加安眠穴);因长期失血贫血,消化功能差等,选用肝、脾、肾、胃等穴。取两耳有关穴位用胶布菜子贴压固定,隔日治疗1次。结果:共治愈17例(治疗1~5次而愈11例,治疗5~12次而愈6例),治愈率85%。

(六)皮肤针治疗

钟梅泉用梅花针治疗本病19例,取穴:出血期取腰骶部及该部中的阳性物处、带脉区、下颌三角区、小腿内侧、百会、三阴交、足三里;血止后取脊柱两侧、下腹部、腹股沟、带脉区、小腿内侧、中脘、期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腰痛、少腹痛重点叩打腰部、下腹部、三阴交;胃纳差、便溏腹胀重点叩胸椎5~12两侧、腰部、上腹部、中脘、足三里;头晕、头痛、目眩重点叩腰部、头部、太阳、风池、内关、三阴交;气虚、面色白不华、神倦乏力重点叩腰骶部、大椎、中脘、足三里。治法:头部呈网状形叩打;带脉区环形叩打3圈;下腹部自上而下叩打8~9行,自左向右横排叩打4~5行;脊柱两侧由上而下各叩打3行;下肢内侧叩3~4行;下颌三角区自上而下叩打4~5行,重点密刺人迎穴;叩打穴位范围0.5~1.5厘米20~50下。一般中等刺激,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后改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5日。结果:满意5例,显效6例,进步7例,无效1例。其中11例经2~6月随访疗效巩固。

(七)其他方法治疗

刘华用点刺井穴方法治疗38例。取穴:隐白、大敦。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附近皮肤,并在穴后1.5厘米处用线缠紧,再将消毒后的三棱针尖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深约1毫米,随即退出,以出血2~3滴为度,可轻按点刺穴位附近皮肤帮助排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3次获愈。结果本组38例,均获得较好疗效。还有人取关元、中极、子宫、长强和大肠俞等穴,针刺通电治疗本病,其方法是:关元透中极,进针要快,深2.5~3寸;针子宫穴,向内下方斜刺,深2~2.5寸。有明显针感出现后,接“六·二六”型治疗机,通电20~30分钟。频率为1~2赫兹,强度以阴道和肛门有收缩上提感为度。每日治疗1次,重症每日2次,7~10日为一疗程。马玉泉采用电针治疗该病205例。主穴取头针双侧生殖区;配穴取双侧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用1寸毫针沿头皮向后斜刺双侧生殖区。三阴交用2寸毫针,血海、足三里用4寸毫针。然后分别接G6805治疗仪输出导线,用连续波,每3~5分钟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施转频率1次,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20分钟。每日治疗1次。结果205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38例,2~3次79例,5~7次88例,痊愈率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