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闭经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

 chi_ping 2020-06-30

【概说】

女子年逾十八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连续停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经绝期的绝经,或有些少女初潮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停经现象,均属生理范围,不作闭经论。而先天发育异常(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所致的闭经,不属本节讨论范围。闭经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常与内分泌、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枯和血滞。前者属虚,多由肾气不足,冲任未充,或肾精亏虚,精血匮乏,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久病失血,因而冲任不盛,血海空虚,无余可下所致。实者多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痰湿壅阻致气血阻滞,冲任不通,脉道不利,经脉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

血枯经闭证:超龄月经未至,或先见经期错后,经量逐渐减少,终至闭止。如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汗出,舌质红,脉弦细者为肝肾不足。如兼见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倦肢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者为脾胃虚弱。如兼见面色白,皮肤干燥,形体消瘦,舌淡脉细者为血亏。

血滞经闭证:经闭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者为气滞血瘀。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得温暖,苔白脉沉迟者为寒凝血滞。形体肥胖,胸胁满闷,神疲倦怠,白带量多,苔腻脉滑者为痰湿阻滞。

【治疗】

(一)毫针治疗

1.血枯经闭证

治法;补气养血。取任脉和背俞穴为主。针刺补法,加灸。

处方:肝俞、脾俞、膈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本方的主要作用为调理脾胃,补益肾气,充养冲任。女子以血为本,血枯者宜补宜养。脾胃是后天之本,故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补胃以调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则精血自充,故取肾俞、关元以补肾气。肝藏血,脾统血,故取肝俞、脾俞和血会膈俞以调血。本方益其源,调其流,血海充盈,月事自能趋于正常。

配穴:腰膝酸痛加命门、腰眼、阴谷;潮热盗汗加膏肓俞、然谷;纳少泄泻加天枢、阳陵泉、中脘;心悸怔忡加内关。

2.血滞经闭证

治法:舒肝理气,健脾化痰,温经散寒。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并灸。

处方:中极、地机、合谷、三阴交、太冲、丰隆。

方义:血滞宜通宜行,中极属任脉能调冲任以通经血;地机是足太阴郄穴,为血中之气穴,能行血祛瘀;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功善行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与合谷相配既可行气调血,又可健脾利湿,理气化痰;太冲舒肝理气;丰隆健脾化痰。气调血行,冲任调达,经闭可通。

配穴:小腹胀满加气海、四满;胸胁胀满加期门、支沟;小腹疼痛重灸关元、中极;白带多加次髎。

(二)耳针疗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皮质下、卵巢、肝、肾、三焦、胃、脾。

方法:中等刺激,每次3~4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用耳穴埋针法。

(三)皮肤针疗法

取穴:督脉、膀胱经(腰骶部)。

方法:轻度或中度刺激,隔日或每日1次。

(四)灸法

取穴:气海、中脘。

方法:在相当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用艾炷隔姜片灸。

(五)皮内针疗法

取穴:血海、足三里。

方法:先将穴位局部及针具消毒,然后将环柄型皮内针刺入穴位,沿皮刺入0.5~1寸深,针柄贴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埋针时间掌握在2~3天,秋冬季节埋针时间可适当延长。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六)温针法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曲骨、足三里。

方法:用毫针刺入穴位,手法以平补平泻为宜,得气后,取约2厘米长艾卷1节,套在针柄上,从艾卷下端点燃,待艾卷燃尽,再留针10分钟左右,然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此法最适用于血滞经闭及寒凝经闭型的闭经)

(七)子午流注针法

取穴:大都、复溜、行间、阳辅。

方法:辨证属于血枯经闭者,治疗方法应于午时补大都,于戍时补复溜。若辨证属于血瘀经闭者,治疗方法应于丑时泻行间,于子时泻阳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八)穴位注射

取穴: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中都。

方法:用5%当归注射液或用10%红花液1毫升,选用肾俞、气海加下肢穴任何1个,每穴注射1毫升药液,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九)电针疗法

取穴:关元配三阴交,归来配足三里,中极配血海。

方法:每次可选用1对或2对穴,以毫针刺入穴位,接通电针仪,以疏密波或断续波中度刺激,每次施治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古方举例】

1.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针灸甲乙经》)。

2.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针灸甲乙经》)。

3.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针灸甲乙经》)。

4.经闭不通,中极主之(《针灸甲乙经》)。

5.妇人漏下若经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针灸甲乙经》)。

6.女子月经不来,曲池、支沟、三里(足)、三阴交(《神应经》)。

7.月水断绝: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针灸大成》)。

8.女子月事若不来,面黄呕吐身无胎,三阴交兮曲池穴,支沟三里治无灾(《针灸聚英》)。

9.经闭:腰俞、照海均灸(《神灸经纶)。

10.经脉不通:曲池、支沟、三里、三阴交。此四穴壅塞不通则泻之,如虚耗不行则补之(《医学纲目》)。

11.月经不通:合谷、阴交、血海、气冲(《针灸集成》)。

【注意事项】

1.必须注意与早期妊娠作鉴别。要查清引起闭经的病因(如严重贫血、结核病、肾炎、心脏病、子宫卵巢发育不全、肿瘤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针灸治疗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闭经,效果较佳。

【验案举例】

例一 陈××,25岁,工人,已婚。于1975年10月18日初诊。(徐恒泽等:《常见病症的针灸辨证施治》)

主诉:闭经一年。一年前因人工流产出血过多,此后月经一直闭止。平素头晕耳鸣,心悸健忘,腰酸膝软,周身乏力,食纳不振。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属:气血不足,冲任失养,经血无源。治以补益气血,充养冲任。

治疗:取脾俞、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针灸并施,隔日1次。连续针灸12次月经来潮。其后随访,月经正常,余症也随之逐渐改善。

例二 刘××,30岁,干部,已婚。于1982年4月25日初诊。(徐恒泽等:《常见病症的针灸辨证施治》)

主诉:闭经五年半。月经初潮17岁,周期28天左右。23岁开始月经周期渐延长至35天、45天、二月一至。量中等,色红,无血块,无痛经史,3天经净。五年前月经渐闭止至今。用乙菧酚、黄体酮周期疗法月经能来潮,单用黄体酮则经不至。闭经后,形体开始肥胖,经检查诊断为单纯性肥胖。上次用乙菧酚、黄体酮周期疗法月经来潮后已停经3月。平时懒于动作,舌质淡,夹有瘀斑,苔厚腻,脉沉实。

证属:痰瘀内阻,胞脉失畅。治以化痰祛瘀,以畅胞脉。

治疗:取中极、血海、合谷、丰隆、膈俞,针用泻法,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针治第三疗程时月经来潮,量中(用纸一刀)色黯红,夹有小血块,4天经净,又续治一个疗程以资巩固。患者以后来门诊医治其他疾病时告知,月经治后一直正常。

例三 刘××,20岁。于1973年10月31日初诊。(《金针王乐亭》)

主诉:十四岁月经初潮,十五岁到农村插队。经常接触凉水,此后经行不畅,量少有血块,约半年后闭经。食纳少,疲乏,腹痛,带下量多,大便正常,小便清长。曾服中药未效。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证属:下焦寒湿,冲任受阻。治以健脾化湿,温经散寒。

处方:取针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关元、气海加灸,每周3次。针用补法。

治疗:经针治五次,食纳增加,腹痛发作一次,带下量减少,大便正常,小便清长。原方去上脘、下脘、天枢,加阴陵泉,连针十次,至12月1日就诊时,月经复潮已二天,经量增多,食纳正常,腰酸、体乏消失。至12月1日就诊时,月经复潮已二天,经量增多,食纳正常,腰酸、体乏消失。至12月25日继用前方治疗,每周二次。12月28日第二次行经,周期、经量如常,无不适感,停诊观察。

按:患者于十四岁月经来潮,肾气盛,天癸虽至而不固。又因生活失于调护,寒湿侵犯,脾肾同病,生化亏乏,冲任失养,胞脉空虚。再因阳气不宜,湿邪内生,寒湿阻滞,以致行经不畅,月经始而量少有血块,继而闭经,伴有腹痛,带下增多,纳少乏力,小便清长。证系下焦寒湿,冲任受阻。治以健脾化湿,温经散寒。方用“老十针”方,关元、气海加灸,以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温暖下元,加阴陵泉为足太阴之合穴利下焦,益阳燥湿,暖宫祛寒,补养气血,调理冲任。

例四 王××,22岁,未婚。于1978年7月3日初诊。(《金针王乐亭》)

主诉:以往月经正常,因生气劳累而致闭经四月之久。每月定期出现烦躁,胸闷胁胀,睡眠不实,持续时间约一周。饮食一般,近一月来大便时溏,小便色黄。体质消瘦,面色黑。舌质稍暗,脉弦细涩。

证属:肝郁脾虚,气滞经闭。治以舒肝健脾,理气通络。

治疗:方一:合谷、三阴交、太冲、中脘、关元、中极、血海。方二:环跳、上次髎、三阴交。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周三次。补法。其中太冲用泻法。经针灸十次。于7月24日月经来潮,量少色淡,经行不畅,少腹作痛,有时口苦。仍按前方继续治疗,间隔一月,经水复潮,经量适中,诸症已除,停针观察,两个月后随访,月经已恢复正常。

按:此证属肝郁脾虚,以致闭经。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血固气滞,经水不行,故见燥躁、胸闷、胁胀。劳累伤脾,失于健运,故见大便时溏。由于化源不足,冲任失养,血海空虚,以致血虚血滞,故见体瘦,面黑、舌暗、脉弦细涩。治以疏肝健脾,理气通经。针取合谷、三阴交,使气血下行以通经;太冲,疏肝解郁;血海,养血调经;中脘,运化水谷,滋助化源;气海、关元、中极,益气补肾,调经行气。另外选用膀胱经之上次髎邻近胞宫,使之前后相应,以理气通经。环跳穴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穴,肝与胆表里,从胆以调肝。王乐亭老医生对针刺环跳有三种看法:①能使经气直达小腹。②能前后呼应并起“决断”之作用。根据是《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③能调理肝血,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为经血之本,从胆以调肝功效直捷。手法的运用系根据证情的虚实而行补泻手法,并取轻、中、重刺法,力度灵活掌握。王乐亭老医生在刺环跳穴时取法方法与众不同。病人侧卧,环跳位于大转子的虚实而行补泻手法,并取轻、中、重刺法,力度灵活掌握。王乐亭老医生在刺环跳穴时取法方法与众不同。病人侧卧,环跳位于大转子的后下缘,针刺时针尖斜向少腹刺入,使针感直达前阴部,奏效才能理想。

例五 张××,17岁。(张桂林等:《简明针灸治疗学》)

主诉:16岁月经来潮,每月1次,有疼痛现象。但自上次经来持续七天后,突然停止,至今已四个多月。目前纳呆食少,有时腹痛,四肢倦怠,白带较多。体检无异常所见。诊断为继发性闭经。

治疗:取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足三里,用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针后第二天月经即来潮。

例六 裴××,26岁,于1978年1月24日初诊。(刘洁生:《太乙神针临证禄》)

主诉:月经两月未至,小腹刺痛,两乳发胀,以夜半为甚,并伴有纳呆食少,胁肋胀满,失眠,心烦易怒,服药无效,特来针灸治疗。患者初因经期生气,月经突然中止,至今未来,脉弦涩有力,舌有瘀斑。

证属:气滞血瘀,经闭不通。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治疗:即合谷、三阴交,各针八分,补法;曲泉,针一寸,泻法;至阴,针二分,泻法;胆俞、太冲,各针二分,泻法;阳陵泉,针五分,泻法。留针5分钟。复诊(1月26日)时未见月经来潮,乳胀胁满减,少腹痛亦减。仍依上法加减针之。取合谷、关元、三阴交,各针五分,补法,灸三壮;足三里、承山,各针五分,先泻后补;地机,针一寸,泻法;至阴,针二分,泻法。留针二十分钟。三诊(1月28日)时诸症愈其大半,唯月经仍未潮,改拟下法针之。取中极、气海,各针五分,均用补法,各灸五状;子宫,针五分,泻法;合谷、三阴交,各针八分,先泻后补;内庭,针二分,泻法,留针十分钟。针后,当晚来潮。

例七 钱××,23岁,纺织工。于1952年4月13日初诊。(徐为春:《针灸医案集要》)

主诉:停经已四个月,精神不振,无力坚持工作,曾服甲状腺浸膏及当归丸无效。检查:并非妊娠,全身无异常发现。

治疗:活血行瘀。第一次为针关元、三阴交,针后各穴又灸五分钟;第二次针命门、长强,灸关元、中极;第三次针中极、长强,灸命门、关元,此后依上法针灸计九次后,月经通顺,后无任何不适。

例八 吴××,36岁。(白璧臣:《临证新悟》)

自诉:素有月经,并按月来潮,突然闭经七月余,原以为有孕,半年后发现胎儿不动,腹部如平常相似,经县保健所检查无孕,乃闭经。饮食日减,五心烦热,精神不佳,曾服西药激素类无效,故来诊。检查:面色淡黄。自述头昏,腰酸腿软,体弱无力但脉象弦数,舌淡苔黄,血压低。为90/60毫米汞柱。

证属:肝血不足,失于条达之故而闭经。

治疗:宜舒肝解郁,实脾促运。用“逍遥散”加减: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丹皮6克,焦栀子6克,神曲9克,蒲黄6克。水煎服三剂。针灸:补气海,泻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连针一周。二诊时手足心热减,饮食增多,自觉头昏,脉象无改变,又服前方加减:当归15克,白芍10克,柴胡6克,茯苓9克,白术9克,茯神9克,郁金9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连服五剂。针灸:补气海,泻关元、血海、三阴交,连针一周。已有少量月经来潮,少腹微痛。停药停针一周。三诊时患者自述,饮食增加,精神良好,头昏腰酸均消失。又服中药: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9克,茯苓9克,夜交藤9克,香附12克,党参15克,鸡血藤10克,淫羊藿15克。水煎服五剂。针灸:肝俞、脾俞、胃俞、血海、三阴交(均用平补平泻)。针三次。后改用针:补气海,泻关元、三阴交、血海,补合谷,连针三次。停针停药观察,第二月来经,量较上次多,无不适感,回家观察数月,月经均改为正常。

例九 张××,24岁,已婚。于1966年11月20日初诊。(孙学全:《针灸临证集验》)

主诉:1966年5月1日结婚,结婚前两个月闭经。过去月经周期28天,行经5天,经色正常。今年1月份来潮时,因涉水受凉而经水突然停止。2月份来潮时,经血紫黑成块且量少,3月份开始闭经。自觉腰痛、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妇科检查无异常。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寒凝血瘀经闭。

治疗:在相当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针灸治疗。用艾炷隔姜片灸气海,艾炷如枣核大,姜片约1分厚,灸2壮时患者有温热感,灸至3壮,有灼热感并有微痛,灸至5壮,姜片萎枯,施灸部位起泡。第二个月按上法治疗至第四天,月经来潮,但量少色暗,余症均减轻。第三个月,经水量增多,经色基本恢复正常并怀孕,后生一男孩。

例十 赵××,21岁,未婚。

主诉:16岁月经初潮,其后3~5个月来潮一次,量少,持续2~3日,最后一次月经至今已年余,用中、西药治疗均未见效。

治疗:取子宫、脑点、卵巢、内分泌、肾。每次选用2~3穴,留针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捻针2~3次。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采用此法治疗3个疗程,月经来潮。为巩固疗法,于第二个月行经前5~7日又开始耳针治疗,月经按期而至,量也较前为多,持续4日,停针。随诊半年,每月正常来潮。

(田从豁:《针灸医学验集》)

例十一 吴××,28岁,已婚,技术员。(许瑞征:《耳针研究》)

主诉:月经不调三年,药后稍有改善。末次月经1971年12月2日,衍期至今3月余尚未来潮。头昏、心烦、寐差、恶心、欲吐、嗳气频频、不思饮食。白带清稀。舌胖质淡少苔,脉细弦。既往生产史4——1——1——2。检查:超声波、尿妊娠试验均阴性。属患者因连续怀孕、哺乳及人工流产而伤气血,导致经闭。

治疗:取心、脾、肝、胃、卵巢。用毫针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60分钟。至第三日下午返家即感下腹阵阵隐痛,晚上即来潮,量中等,色暗红,5天而净,余症均有好转。随访二月,按月来潮。

例十二 周××,24岁,学生,未婚。1961年9月13日初诊。(钟梅泉:《中国梅花针》)

主诉:平素月经正常。5个月前正该来潮时,参加翻地劳动,随后月经一直未来。近月来腰酸痛,小腹隐痛不适,性急,大便干。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脉细稍弦,苔薄。胸椎5~10两侧,腰椎2~骶部有条索及压痛。

证属:闭经。

治疗;取胸椎5~12两侧,腰、骶部,下腹部,中脘,期门,带脉区。重点叩打腰、骶部,带脉区.中脘,阳性物处。采用梅花针治疗2次后,腰痛、小腹痛均减,白带增多。治疗6次后月经来潮,量中等,色稍暗。继续巩固治疗10次,精神好转,无不适而停诊。随诊2个月,按期来潮,量、色正常。

【研究概况】

从近年有关针灸治疗闭经的临床资料来看,多以三阴交、关元为主穴,随证加减。据近年报道,在阳关至腰俞间(任选一点,最好取低位的),用三棱针挑刺,效果很好。挑刺范围不宜过大,深0.1~0.15公分,挑后消毒敷盖。每月1次,连挑三个月。也有在耳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肾、心、脾和脑点等部位,用耳针埋藏进行治疗的。资料表明:选冲、任、督、带、肝、脾、肾等经腹侧脐以下和背侧腰2以下的部位,用梅花针进行叩刺,也可奏效。

现代医家对针灸治疗闭经证的辨证分型、针灸方法选择以及随证加减选穴方面都有新认识。

承淡安将闭经分为虚、实两种类型。实证型闭经:膈俞针入3分,留捻1分钟;血海针入3分,留捻2分钟;气海针入5分,留捻2分钟;中极针入3分,留捻2分钟;行间针入3分,留捻1分钟。曲泉针入3分,留捻1分钟;足三里针入5分,留捻2分钟。虚证型闭经采用灸法,取穴三阴交、膈俞、肝俞、关元、脾俞、胃俞各灸5壮。

李志明等认为,闭经辨证宜分为七型,即阴血不足型、肝郁气滞型、寒凝血瘀型、热结津干型、血瘀积块型、脾虚湿痰型和冲任不调型。临床以前三型为多见。阴血不足型:治疗宜多灸少针,用热补法或针上加灸。立法宜培土生金、滋阴养血、行气活血、温通经络。主穴脾俞、肾俞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合谷、三阴交。加减:心悸失眠,神门、内关、足三里;纳差,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便秘,支沟、照海;头晕耳鸣,百会、耳门、行间、合谷。肝郁气滞型:治疗宜针灸并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立法宜疏肝调气、宽胸消胀、滋水养木、通经活血。主穴为肝俞肾俞、期门、太冲或中脘、天枢、气海、阳陵泉、合谷、三阴交。加减:腹部胀满,中脘、内关、足三里、行间;胸胁胀痛,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头晕,百会、合谷、行间;口苦咽干,列缺、照海。寒凝血瘀型:治疗用针上加灸或热补法,立法宜祛瘀散寒、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主穴为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子宫、合谷、三阴交或肝俞、脾俞、肾俞。加减:腹痛肢冷,中脘、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畏寒,风池、风门、大椎、外关、合谷。其余四型取穴与上型相似,可参照上原则选穴。


▶ 注:文中汇总网络资料,全网首发。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