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的最高心法是治一气

 逸农农 2020-06-30

《伤寒论·序》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辨治体系,医圣仲景殷切希望后人能够寻《伤寒论》所集,知晓疾病的根由,解决大部分的疾患。

见病知源,是医者应当努力追求的能力和境界。当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现象并不鲜见。上火就清火、发热就清热、炎症就消炎、咳嗽就止咳、血压高就降压、血糖高就降糖……,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医者还是应扪心自问,这是针对疾病的结果或现象用药,还是针对疾病的源头用药?这是否做到了见病知源?因为病有万端,“种种幻怪,百出不穷”,如果只在结果或表象上用药,即使取得了近期效果,远期疗效也会是一个大问题,如此,需终生服药的疾病名单恐怕会越来越长。

祖国中医博大精深,中医大家在历史长河中也是群星闪耀,他们对中医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一位自称“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的大医家(30岁始自学中医,成为乾隆御医),后人称其学术思想“奥析天人,妙烛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这位大医家名黄元御。

个人浅见,在疾病根源或医理方面,认识最深刻、最透彻的医家非黄元御莫属。疾病虽千变万化,但人体最根本、最本质的生命规律应属惟一。我们看到,千余年来,历史形成的医学流派众多,部分时期甚至百花齐放,但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探索疾病真相的人都属“盲人摸象”,就看谁探究出的结果最接近、最符合人体这一最本真的规律。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不少人以为,阴即是阴,阳即是阳,阴阳分立;在辨证立法上,阳虚就要补阳,阴虚就要滋阴,一切都顺理成章。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一代医宗”黄元御显现出与诸多医家的不同,由此决定了其医学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天道与人理

在巅峰之作《四圣心源》中,黄元御遵《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提出“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的见解,作“天人解”,从一气、阴阳、四象、五行等基本概念与运行规律出发,通过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个方面阐述了其天人合一观,揭示了中医生命原理模型。

对于天道,黄元御认为:“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黄元御深刻揭示了阴阳含于一气,阴阳是一气之升降,四象(木火金水)是一气之半升、全升、半降、全降;阴阳、四象均是一气(中气)所变化,实际仍是一气;中气作为枢轴,是土气,亦是一气,具备一气升降之动力。

“天人一也”,是指天与人相通,都是一气,天与人的一气是共同的,即天人同气、天人合气、天人一气。

揭示了天道,对于人理,黄元御云:“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在这里,黄元御揭示了人与天地在气的层面相参:一气含阴阳;人体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实属一气(中气运行到肝,是肝气;运行到心,是心气;运行到肺,是肺气;运行到肾,是肾气);并且进一步揭示了中气(脾胃之气、土气)在人身一气运行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四象(心肝肺肾)之气均由中土脾胃之气(中气)化生和滋养。

至此,通过黄元御的揭示,我们明白,人体的阴阳、五行,实质上都是一气(中气、土气);五行最重要的关系不是通常认为的“相生相克”,而是“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即中气化生心肝肺肾之气(肾气、肝气、心气、肺气是中气的别称或异名)。这是“一代医宗”黄元御的深刻和卓越之处。

              中气

中气在黄元御医学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则善运也。”

黄元御认为,中气旺,脾胃运化之机就旺,心肝肺肾就功能正常,精气就不断滋生,人就不会上热下寒,于是无病;并提出健康人的标准:下温上清,原因就在于脾胃之中气健运。

现在太多人有虚火上炎、头面烘热、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眼干眼涩、慢性鼻炎、咽炎等等,或兼有腰腹不温、腰膝酸软、肢冷便溏等症状,这就是上热下寒。如果医生能够见病知源,将问题认识至黄元御所揭示的层面,理应不会“见热清热”、“见火清火”。

如果中气失运呢?“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不宁,精病则遗泄不秘,血病则凝瘀不流,气病则痞塞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中气。”

“中气衰则戊土逆升,失其封蛰之职,火飞而病上热,己土顺陷,乖其发达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热水寒之病,必缘土败。”

“阴阳交济,水火互根,此下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热也。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于下。病在上下,而实缘于中气之败。”

黄元御深刻揭示:中气衰,一气升降则滞(窒),四维之心肝肺肾就会受累、受牵连。因四维之气都属一气,都受中气滋养,“母气亏败,四子失养”。心肝肺肾有病,精神气血则病,虽表象各异,但实质都是中气虚衰所致。这是真正的见病知源。依此指导临床,四维(心肝肺肾)之病,如果不治中气,光治四维,难有良好的、根本的、长远的疗效。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盖中气者,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中气健旺,枢轴轮转,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热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复,是强中御外之良规也。”

在黄元御看来,中气的重要性再强调都不过分。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黄元御言辞激烈批判医书用药的弊病,感慨万千,因为他本人就是受害者。

在《素灵微蕴》中,黄元御以医案的形式记录了其自身目病的治疗过程,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其遭“庸医损目”的经过。

“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 汗流至踵,不愈。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漾笼。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又有熏法,名冲翳散,药品如前,煎汤热覆,含筒吹熏,取汗如雨,每日一作。如此半月,薄翳渐长渐昏,蟹睛突出外眦,光流如电。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病中虚,至今未复。”

30岁时,黄元御患眼疾,不幸遭庸医用寒凉药误治,以致左眼失明。自此,天资聪颖、满腹经纶的黄元御失去了走仕途的资格(五官不健全)。“不为良相,变为良医”,这是黄元御的选择。由于屡次长时间服用庸医所开寒凉药,黄元御中气大败,脾阳大亏,一生也难以恢复。在剩下的二十余年生命历程中,黄元御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用毛笔撰写了约108万字的《黄元御医学十一种》,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生所悟。直到黄元御51岁写《素问悬解·自序》时,还无法忘怀其三十而立九死一生的惨剧。在《自序》中,他痛苦地回忆说:“玉楸子盛壮之年,误服庸工毒药,幸而未死”。庸医之毒手让黄元御中气颓败,使其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也许与此生命经历有关,黄元御对中土脾胃之气(中气)的认识与领悟无与伦比的深刻、透彻。

中气失运的原因是什么?“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

“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人之衰也,火日亏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湿日长,湿则中气凝郁,枢轴不运,升降反作,脾陷胃逆。”

可见,土湿则中气凝郁,这是中气虚衰的原因。但土湿的原因是什么?黄元御认为:“火日亏而水日盛”,也就是阳气衰而阴寒盛。

“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

“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盖中脘者,气化之原,清于此升,浊于此降,四象推迁,莫不本乎是。”

“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机不运,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气健运,而病胃逆者哉!”

“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津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

“下血之证,固缘风木之陷泄,而木陷之根,全因脾胃之湿寒。”

“温气亏乏,根本失养,郁怒而生风燥,精液损耗,本既摇落,体魄伤毁,魂亦飘扬,此肝病所由来也。”

“肺胃之阳虚,则逆流而不降,肝脾之阳虚,则陷泄而不升。肺胃之逆,非无上热,肝脾之陷,非无下热,而究其根原,全缘于中下之湿寒。”

“肺以下行为顺,上行则逆,逆则气道壅阻,而生咳嗽。咳嗽之证,由于肺金不降,收气失政,刑于相火。其间非无上热,而其所以不降者,全因土湿而胃逆。戊土既湿,癸水必寒,水寒土湿,中气不运,此肺金咳逆之原也。”

“承气之证少,真武之证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湿易长。火衰土湿,丁火奔腾而癸水泛滥,是以寒盛于中下也。”

土湿是中气虚衰的原因,但湿盛的根源在于寒盛。表面看,土湿是因为水盛,水气泛滥,所以土湿。但水盛的背后是火不胜水,也就是火衰,也就是阳气衰(火即是阳,水即是阴)。正是因为阳气衰,才阴寒盛,寒湿盛,才中气不运。至此,扶阳补火的内在合理性被全然搜出。

治病的重点在哪里?“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寥寥数语,蕴含极大的自信,黄元御为治病立法指明了方向。中气作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升清降浊之动力,决定人有病无病,决定衰老病死。所以医家用药,首要在于重视中气,只有抓住了中气,才是抓住了中医的根本,才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才是抓住了生命的根本。

如何治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火复而土生则人存,水盛而土崩则人亡,是以仲景垂教,以少阴之负趺阳者为顺。土胜为顺,水胜为逆,古之圣人,燥土而制水,后之庸工,滋水而伐土,上智之与下愚,何其相远也。”

“人之衰也,火渐消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阳旺则壮,阴旺则病,阳纯则仙,阴纯则鬼,抑阴扶阳,不易之道。但至理幽玄,非上智不解,后世庸工,以下愚之资,而谈上智之业,无知妄作,遂开补阴滋水之派。群儿冒昧,翕习成风,著作流传,遍于寰海。”

至此,黄元御毫不客气,也毫不保留,将中气健运之法,也是治病大法和盘托出。《内经》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中气作为中焦脾胃之气,是土气。由于“土生于火,火旺则土燥,火衰则土湿”,补火就是生土、燥土,补火即是扶阳,只有扶阳补火,才能让后天之脾土胃土温热不湿,才能使中气轮转一气周流,才能生生化化、生机无限,才不致“土寒不生”,才有“土生万物”,这是符合天道人理万古不变的生命定律。

                坎中一阳

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医学三书,以阴阳为纲,首重坎中一阳。

了解一位医家的思想,首先要看其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基本观点。黄元御认为,中气旺,脾升胃降,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中气衰,脾胃升降窒,水寒火炎金滞木郁,精神气血则病。

郑钦安认为,先天元气为人立命之本。《医理真传》云:“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诚阴阳之主宰也。”《医法圆通》云:“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郑钦安认为,万病起于一元阳气损伤。《医法圆通》云:“总而言之,万病起于一元伤损。”“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理真传》云:“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医法圆通·万病一气》云:“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混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

黄元御认为,“四维之病,悉因中气”,所以治病就是治中气,就是治一气。郑钦安认为,万病皆损于一元,一元即阴阳二气混为一气,治病就是治一元,就是治一气。

黄元御与郑钦安的医学思想在立极处相通:虽然一者立足于后天,一者立足于先天,一者治中气,一者治元气,但不管后天还是先天,中气还是元气,都归于一气。

郑钦安认为“人身所恃以立命”之一元、元气、真阳,为“坎中一阳”,即肾阳,为诸阳之根。《医法真传·坎卦解》云:“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

郑钦安认为的生命原理模型是什么?《医法圆通·胎元图》云:“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气,中有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谓,胎元之消息也,称为祖气,号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点真气。二气浑为一气,一气中含五气,五气发生万物。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谓也。其中这一点真消息,逐日运行,无刻休息。子时发动,由下而中而上,由上而中而下,循环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阳已分;由上而中而下,三阴已定。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义于此分,六气六经之所由判,亦无非这一点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

在郑钦安看来,父母精血中的真气为先天一气,先天一气内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化生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而成人身;后天人身之先天真气,一刻不停,由下而中而上,由上而中而下,循环往复周流不已。

黄元御认为,中气左升右降循坏周流,中气化生阴阳五行万物,即“土生万物”。郑钦安认为,先天一气内含后天脾土胃土等万物信息,能化育包括中气在内的一切后天万物。

《医法真传·君相二火解》云:“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也……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遂分二气为三气也。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

郑钦安认为,肾中之真阳与心阳,实为一气,是人身后天阴阳之主宰;肾之相火与心之君火上下往来,化生中气;因为有火之熏蒸,中土脾胃方能腐熟水谷。在这里,郑钦安已经点出,中气作为土气,需要火之熏蒸,方能腐熟水谷,否则完谷不化,无法生化。

《医理真传·五行说》云:“夫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行之气,塞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塞满周身……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

郑钦安认为,中土脾胃为万物之母,不仅后天四象(心肝肺肾)依赖脾胃,就连先天元气也依赖脾胃滋养。就先天而言,先天元气旺,后天脾胃运行机能就旺;就后天而言,只有后天脾胃旺,先天元气才能旺。后天脾胃与先天元气是相互依赖无可分合关系。并且,至关重要的一点,要保持先天元气旺,以及后天脾胃旺,用药机关即在后天脾土上。

至此,我们明白,虽然郑钦安认为先天元气为人立命之根,为后天阴阳之主宰,但先天元气旺,依赖后天中气旺。所以,健运后天中气之法,就是旺盛先天元气之法,就是治先天元气之法。黄元御与郑钦安这两大顶级高手的思想终在此处汇通。若能理解治中气之“扶阳补火”大法,自应不难理解郑钦安嫡传弟子卢铸之提出的“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内经》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气者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李东垣《脾胃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四圣心源》云:“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

黄元御揭示的治中气大法,是归一大法,是天人合一大法,是生命立极大法。于立极处言,三焦即是一焦,六经亦是一经,阴阳、四维、五行、六气均是一气。治病立法,在六气、六经、五行中求之,不如在阴阳中求之;在阴阳中求之,不如在一气(中气、胃气)中求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