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素治疗抑郁症的最新进展

 叶子imx9fzla7y 2020-06-30
尽管存在许多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但许多患者使用传统抗抑郁药物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抑郁症进行更有效的治疗,使用激素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激素治疗被评价为治疗抑郁症的单一疗法或辅助疗法,其治疗作用不仅仅归纳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还归因于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人员描述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阐述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拮抗剂因子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对 HPA 的干预,雌激素替代疗法对 HPG 轴的治疗,虽然这一些治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实用于临床,但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了初步的结果,为寻找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展开新领域的研究。
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可能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上腺、夹爪贡献和性腺轴的原发异常与情绪改变有关,许多激素和激素调控被认为是治疗抑郁症单一疗法或辅助疗法,研究人员对丘脑-垂体-肾上腺(HPA)为基础,为抑郁症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释:在 HPA 轴,下丘脑室旁核(PVN)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核精氨酸加压素(AVP)。这些因素刺激垂体前野向外周循环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从而刺激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糖皮质激素作用域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盐皮质激素受体。使机体产生负反馈并作用于垂体、下丘脑及大脑结构(如皮层、海马和丘脑)。
在外周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皮质醇通过两种不同的信号传导方式发挥作用: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其中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转移到细胞核转录调节基因表达。两种受体结合皮质醇: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 对皮质醇的亲和力高于 GR,这种低浓度的皮质醇最大程度上调节 HPA 活性(如皮质醇释放的昼夜节律),MR 也被认为在抑制 HPA 轴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 MR 的表达仅局限于边缘叶,但 GR 的在机体的表达更为广泛,凸显了皮质醇在调节脑功能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HPA 轴目标干预总结:HPA-axis 干预治疗抑郁症最有力的证据是 GR 拮抗剂治疗精神抑郁症的精神症状。其他基于 HPA 的治疗方法(如皮质醇合成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已经在临床实验中进行了测试,得到的结果表明,并不适用于临床。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T3、T4 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激素,它们负责调节全身的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主要由下丘脑 PVN 神经元释放,调节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TSH)的释放。
释:在 HPT 轴,下丘脑旁核(PVN)释放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刺激垂体前叶向外周循环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然后甲状腺释放 t4 和 t3 进入循环。循环池的 t4 也可以通过脱碘酶转化为 t3,这些激素作用域靶器官的甲状腺受体,使机体产生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水平。
HPT 轴结论:证据来自研究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T3as 可作为抗抑郁药物的增强剂,对未接受抗抑郁药物单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疗效,这一结论与来自美国精神病协会,加拿大情绪和焦虑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指南一致。世界生物精神病学协会联合会建议在单一疗法失败的情况下,甲状腺激素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选择。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在男性和女性中,下丘脑对 HPG 轴的主要作用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为了生成 GnRH,垂体前叶向血液中释放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刺激卵巢生成雌二醇和孕酮,使睾丸生成睾酮,这些激素通过反馈抑制调节 HPG 轴。
在女性中,一种复杂的反馈相互作用调节着月经周期,其特征是:
1、卵泡期大约为 14 天,其中 LH 和 FSH 水平相对较低,雌二醇逐渐上升;
2、促性腺激素释放和 LH 快速上升,触发排卵期,触发卵泡的释放;
3、黄体期 14 天,黄体期 LH 和 FSH 恢复到相对较低水平,卵巢黄体产生增加雌二醇和运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在没有怀孕的情况下,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在黄体期结束时下降,月经开始。如文中所述,荷尔蒙显著变化时期,包块黄体期的月末,以及更具体的内分泌调节过程,包括青春期、孕期及更年期,都与情绪变化和情感障碍风险增加有关。
释:HPG 轴,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OA)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前叶向外周循环释放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雌激素(FSH)。这些因素刺激性腺产生性激素,卵巢产生雌二醇和孕酮,睾丸产生睾酮。
HPG 结论:
1、卵巢激素治疗,卵巢激素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基础,也在临床中被应用,但是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在无症状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中,单独或与 SSRI 联合应用 ERT/HRT 是合理的,对于 PMDD,一线治疗仍然是 SSRIs,但口佛避孕药仍然是合理的二线用药。
最近 FDA 批准用于产后抑郁症,由于其作用迅速,为重度围产期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治疗机会,最后三苯氧胺、雷洛昔芬和异丙孕酮衍生物等 SERM 正在男性和女性中进行研究,以确定是否会引起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多种疾病的不良风险。虽然这些治疗方法不适合常规临床应用,但该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证据基础,提供临床决策时使用;
2、睾丸激素治疗结论:初步证据表明睾酮改善了睾酮缺乏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小规模的试验表明,对于睾丸素水平较低和正常低水平的男性,如果他们患有非主要的抑郁症,可能会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睾酮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效果不显著,而且临床常规使用不完全建议。
尽管一些治疗方法前后有时较矛盾,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本文研究中还是确定了一些可行的临床结论,以及可行的研究途径,为以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选择上提供更进一步的思路。

编辑 | Rabbit

欢迎投稿 | 446870063@qq.com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DSM-5).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2. Greenberg PE, Fournier AA, Sisitsky T, et al: The economic burden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and 2010). J Clin Psychiatry 2015; 76:155–162

3. Kessler RC, Berglund P, Demler O, et al: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 Gen Psychiatry 2005; 62: 593–602

4. Kessler RC, McGonagle KA, Swartz M, et al: Sex and depression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I: lifetime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recurrence. J Affect Disord 1993; 29:85–96

5. Kessler RC, Berglund P, Demler O,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NCS-R). JAMA 2003; 289:3095–3105

6. Lépine JP, Briley M: The increasing burden of depression.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1; 7(suppl 1):3–7

7. Rush AJ, Trivedi MH, Wisniewski SR, et al: Acute and longer-term outcomes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requiring one or several treatment steps: a STAR*D report.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1905–1917

8. Smith SM, Vale WW: The role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in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to stress.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2006; 8:383–395

9. Vale W, Spiess J, Rivier 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41-residue ovine hypothalamic peptide that stimulates secretion of corticotropin and beta-endorphin. Science 1981; 213:1394–1397

10. Rotondo F, Butz H, Syro LV, et al: Arginine vasopressin (AVP): a review of it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urrent research, and multifunctional role in the hypothalamo-hypophysial system. Pituitary 2016; 19:345–3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