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忧国忧民范仲淹:一大文豪此生励精图治,三进三出真可谓仕途坎坷

 江山携手 2020-06-30

提及范仲淹最先想到的就是那篇让我头疼的《岳阳楼记》哪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至今我都还记得。其实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这篇古文,更是他范仲淹这个人!当他是一名布衣的时候他是一位名士,当朝廷让他派兵打仗的时候他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当他成为一名宰相的时候他是一国的栋梁!我敬佩他的风骨更敬佩他一辈子都在为民请命,将自己的荣耀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我敬佩他的坦率进谏时言辞犀利却一击即中要害,我敬佩他拼死进谏的勇气。朝廷有他是朝廷之幸,大宋有他是大宋之福!

一、年少时苦读及第

范仲淹幼时生活非常贫苦,两三岁的范仲淹随母亲改嫁迁至长山。那时的他家境非常困难,以小米粥果腹很少吃到干粮。就是那样窘迫的境遇他也没有放弃读书,甚至比其他人更刻苦。在范仲淹更大一些,他又去应天书院读书。在那里他更是彻夜苦读,冬天实在困得不行就用冷水洗脸,实在饿的不行就煮粥吃。正常长身体的时候更容易饿,但没有办法,因为没钱,只好每天忍着饥饿,寒冷读书。他从不觉得那种生活很痛苦,比起身体上的疲乏困顿,他更注重对知识的渴求与向往。

终于在在他26岁时及第,任参知政事。也许和他小时候的贫苦有关,又也许是他这些年所目睹的民间疾苦太多。他上任之后就一直为百姓奔走,所住的地方也非常简陋,团蒲都是破的,。在平时日常不上朝的时候他都是穿粗布衣衫放在市井中别人也只会认为是一位普通百姓,甚至还是一位比较贫苦的百姓。一位参知政事的俸禄足以支撑他住一所高档的府邸,穿华贵的衣服,享不尽的美食。但他却与其他官员不同。并不是他要把俸禄攒下而是他认为他自己为百姓所做的事还不值得这么高的俸禄,也是在告诫自己要继续为民请命,不要忘记初心。

二、不惧皇贵,大胆进言

众所周知,宋仁宗继位的时候才7岁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在仁宗17岁时要求百官一起为太后祝寿。这虽然有违礼制,但大多朝臣都忌惮太后权力,怕出言劝阻会惹怒太后威胁到自己的仕途命运。只有范仲淹对皇帝提出此做法是将家法与国礼混淆,太后不是皇帝这种做法不仅越矩而且有损皇家威严,万万不可如此。但这番言论并没有打动皇帝范仲淹多次上书皇上都没有理会。此事让范仲淹的好友晏殊得知。晏殊急忙来到范仲淹的家里想阻止他。但来到范仲淹的家中晏殊惊呆了。家里狭小不说非常混乱,混乱但不是家里杂乱不堪而是他的家里全是书。除了书所有的东西自从来到京城就没有摆放出来好像随时都准备离开京城一样。见此情形晏殊理解了范仲淹,范仲淹也对晏殊摆明立场:进谏之事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这足以看出他对这功名没有一丝留恋。

由于皇上不是章献太后亲子众所周知,又因为太后一直垂帘听政这两件事就是仁宗心中的一根刺。在太后驾崩后有臣子为讨好皇帝开始在朝堂之上公然评论太后为政期间的失误。但范仲淹在此时有提出反对的声音。他说:"太后纵然为政期间有所失误,但养育皇帝这一项功劳就可抵消所有她犯得过错。"建议朝廷掩盖太后的过失之处。仁宗采纳,并且下令禁止臣子私下议论太后得失。这时晏殊又对范仲淹说:当年你力挺反对太后,如今太后身死,你却力保太后,真是奇怪。但范仲淹却表示自己所进谏的言论从没有针对任何人,只是为了江山社稷,国家百姓。当时反对是为了保护祖宗礼法,现在反对也是为了保护皇家颜面。晏殊只道佩服。

范仲淹的仕途可谓大起大落,三出三进。了解他的人自然懂得他每次的进谏都是有利于朝廷的,但也有不理解他的人在背后议论。因为范仲淹总因进谏遭到贬斥,与他相好的梅尧臣作文章《灵鸟赋》劝他在朝堂之上要多多懂得变通。有时候没必要在朝堂上与重臣皇上针锋相对毫不退缩。要懂得审时度势少说话。但范仲淹却回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提到此句我每每都感到一惊,为了国家江山社稷宁愿在谏言之路上死亡,他不是看不懂朝廷局势,他不是看不懂尔虞我诈,只是他不愿去附和,他不愿去看。他只想对得起百姓,只想为民请命,至于其他他不在乎,也不屑于在乎!

在第三次被贬出京的他非常高兴,来送他的之交好友都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何被贬还如此开心。范仲淹回答道:第一次为帮圣上在太后手中夺权被贬,此行愈发荣光。后因废郭皇后与吕夷简争辩被贬,此行更加荣光。然又因为与吕夷简不和因吕相权力过大向皇帝奉上《百官图》引发景祐党争,此行尤为荣光。被贬途中还有心情赋诗,由此看出范仲淹的心胸多么豁达,若在旁人身上别说三次被贬就是被贬一次也担心自己再无前途可言。但这些范仲淹根本不在乎。就算远不在朝堂之上,他依然经常给皇上递折子进言,并且将地方整治的井井有条。

范仲淹不仅作为一个言官非常犀利针砭时弊,作为一个将领在战场上,他依旧足智多谋沉着冷静。在前线的他利用地势优势修筑工事,在军队制度上他一改旧制,赏罚分明,奖赏有度。大大提高将士们的作战积极性,大概边境之前的尴尬局势,边境得以和平。

三、一代文豪范仲淹

最先接触范仲淹并不是他的政治方面的成就而是诗歌。他的诗歌大气磅礴,在他的诗歌中也可清晰感受到他的政治志向和抱负。范仲淹崇尚孟子,他充分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一些文人的风格和理念混合。他主张诗歌应该记录时事时感,应该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不可做无病呻吟之态。他批判宋初时的文人风气太过浮躁,他主张的诗歌应贴近现实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诗歌要不是就是彰显他的政治抱负,为民情怀。就像《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不就是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气势磅礴。如"衔远山,吞长江。"再不就是由物感怀,抒发情感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爱民思想,他对朝廷的期待都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他因母丧不能任职的时候被邀请到应天府教书,在教书期间他尽力改正那时的学院风气,严格教学,更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典范。也是因为他此后学院风气焕然一新,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范仲淹不愧几千年来都被人称颂。从中学时的《岳阳楼记》时我便爱上了这位大家。我爱他的才华,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我爱他的忠诚,无论皇帝如何对他尽管三出三进,他依旧对这个朝廷充满希望。我爱他的坚持,他坚持一辈子为民请命,为民造福。他在平民的时候兴办教育,他在为官的时候励志发展经济让百姓富裕,他在战场时为保护他想守护的百姓运筹帷幄,守卫边境。他可以是学堂里的严厉教书先生,也可以是朝堂上不可多得的相材,更可以是挥剑指挥的将军。他的气度,他的胸襟非常人可比。

参考文献《宋明臣言行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